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20211214_008_133066.jpg

参观京报馆旧址

20211214_008_7066.jpg

西砖胡同共生院申请式退租

20211214_008_40066.jpg

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推进

20211214_008_47066.jpg

宋庆龄故居

20211214_008_54066.jpg

广外街道小马厂南里加装电梯

  12月13日,我区召开“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区住建委、区文旅局分别作了主题新闻发布。

  以“两轴一环”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城市更新

  区住建委副主任朱洲介绍,2021年,我区以落实核心区控规为首要目标,以“两轴一环”为主线,持续打造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未来几年,我区仍将以“两轴一环”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城市更新。

  布局合理空间不断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2022年,我区将整体推进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坚持以“两轴一环”为重点,合理安排项目空间布局。聚焦长安街沿线、西单商业区和金科新区等重点地区。配合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突出街区单元,整体统筹,扎实推进。2022年,计划推进21项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以什刹海片区、“南中轴”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天桥片区为重点,先后启动一批申请式退租项目。按照“五年不少于5000户”的退租目标,统筹考虑资金、房源等各方面因素,成熟一批,推进一批。

  2022年,我区将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新申报36个小区、6500套房屋、约52.5万平方米,至2025年,全区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市区产权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我区还将继续积极支持配合央产单位实施央产老旧小区改造。目前我区央产小区改造共计完成约200万平方米,列入改造计划或正在组织实施共61个、约164.5万平方米。下一步,积极与央产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即将出台的央产改造政策,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对20栋区属直管公房未启动的简易楼,按照居民“意愿一致、先到先得”原则、参照申请式退租模式予以实施。持续推动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工作,2025年之前,计划每年增设不少于15部,并优先对居民达成统一意见、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增设电梯。

  2022年,我区将力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吉项目、大栅栏C3、H地块项目设计方案已获批复,目前正在根据市区规划部门要求编制项目综合实施方案,力争202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长安街(西城段)南北纵深一公里环境提升城市设计方案落地,我区将继续推动该区域重点项目。2022年,计划编制完成宣西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就该地区街区需求、方向产业定位进行规划研究。

  未来,我区将不断探索城市更新工作路径模式。在平房院落“银企合作促整院”模式基础上,选择成熟点位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老城保护更新,盘活区域存量资源,加强项目自身“造血”能力。引导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对参与改造的社会资本给予行政、资金、税费和存量资源方面的支持,达到政府、企业和居民互利共赢,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人民为本打造城市新空间

  朱洲介绍,2021年,我区全力推进棚改项目开工建设。光源里项目C1地块1、2、3号楼已实现结构封顶。菜园街及枣林南里项目棚改项目B、E地块已实现开工建设,日前,最后一户滞留户已完成签约。百万庄北里居民住房改善项目A、C、D地块正在开展主体施工,目前D地块已结构封顶,C地块年底前可实现结构封顶。车公庄三号地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2021年,我区持续打造重点地区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平民通讯社、李大钊故居、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等保护提升项目,西安门大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等重点项目实现精彩亮相。地安门外大街空间品质提升项目、旧鼓楼大街街区更新项目基本完成。天桥演艺区文化探访路街巷景观及立面改造提升项目一期计划12月底前实现亮相。

  2021年,我区有序推进平房院落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工作。完成钟鼓楼西北侧申请式退租项目。大栅栏观音寺、砖塔胡同城市保护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后续工作。推动全市首例平房院落“银企合作促整院”模式在“菜西”项目正式落地。

  2021年,我区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前期结转的42个完成其中14个,其余28个正在抓紧施工。今年新启动的35个小区,约8400套房屋、53万平方米,已完成审批程序,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推动2处危旧楼改建试点。在全市首创“租赁置换”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审核加装电梯16部。

  以中轴线申遗契机激发老城内在活力

  区文旅局四级调研员林小牧介绍,2022年,我区将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高品质建设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典范区,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数字中轴”。

  可读可看可听可游讲好中轴线故事

  2022年,我区将继续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中轴线和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讲好中轴线故事、文物故事、工匠故事,展示中轴线和文物建筑的独特魅力,持续打造“白塔夜话”等老城保护品牌。推出“我在中轴修文物”文物修缮现场“云直播”。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数字中轴”。届时,游客可穿越历史,在万宁桥旁听刘秉忠讲述北京城的规划理念,看已消失的地安门人流如织,在景山之巅眺望,感受北京中轴的气势恢宏。

  打造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样板

  “十三五”时期,我区实施文物保护“三解工程”(解危、解放、解读),文物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总投入45.27亿元,完成文物腾退项目33个,腾退居民1894户,启动修缮工程18项,使得一批长期以来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2022年,我区将继续精心组织文物修缮,力争完成晋江会馆等14处已腾退文物建筑修缮。推动核心区贤良祠、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加快修缮,实现对外开放,打造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的示范项目。

  文物活化利用是我区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文物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实践路径。今年我区实现了新市区泰安里和西单饭店旧址等首批6个活化利用项目签约。发布了杨椒山祠、绍兴会馆等第二批9个活化利用项目。2022年,我区文物活化利用将聚焦于项目落地,推动第一批项目的建设、开放和实施,完成第二批项目合作方的遴选和签约,通过不断深入实践,形成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样板。

  打造什刹海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市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片,什刹海区域内文物、文化深度交融,市民体验度高。今年,我区重点打造了什刹海文化体验线。2022年,我区将持续优化文化探访路的空间营造与步行体验,推动沿线文物腾退开放与人居环境改善,系统梳理什刹海地区文物资源,着力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价值,系统保护历史文物资源和水系格局,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区域环境提升、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展现有绿荫、有鸟鸣、有老北京味的特色风貌,全力打造什刹海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推进“文物可阅读”打造博物馆之城

  “文物建筑可阅读”就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扫码求实”“扫码听史”“扫码问事”等方式,释放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价值,讲述文物建筑前世今生故事,满足参观者深入了解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今年,我区立足西城文物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式、保存现状及管理使用等进行梳理,在305处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显著位置安装二维码标识。2022年,我区将继续完成二维码牌安装65处,实现全区文物建筑全覆盖。

  我区现有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博物馆相当设施”共计83家,其中,备案注册的博物馆29家。2021年完成了李大钊故居、历代帝王庙的展陈提升并对社会开放。2022年,宣南文化博物馆将完成展陈提升,重新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我区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以中央、市属等一批资源和专业优势博物馆为龙头,以区属博物馆为支撑,以企业、社会、街道等类博物馆、展览馆为补充,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西城区博物馆体系。形成西外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主题、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主题、大栅栏地区商业文化主题等一批“博物馆集聚区”,打造博物馆之城。

  同时,我区持续鼓励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挖掘、展示传统技艺,推进企业内部博物馆对公众亮相;鼓励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主题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功能,激活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城市文明进程增辉添彩。

  2022年初,区文旅局将发布“西城文化月历”。据了解,西城文化月历定位于我区文化活动的年度节目单,将以月度为轴,集中展示全区各层面各系统的文化活动,涵盖阅读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非遗体验、文化惠民等,方便市民朋友按图索骥,参与、感受和体验西城文化。

20211214_008_14066.jpg

  本网记者石伟文  摄影记者联合拍摄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