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大家小时候一定都有被父母催着睡午觉的经历吧?
小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有的孩子能一直睡好几个小时,有的孩子却根本不愿意睡午觉,一整天都精神饱满。
午睡习惯上的差异大概率也会延续很多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近日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孩子不愿意午睡并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问题其实与大脑结构有关。
1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类的睡眠过程就伴随着大脑和记忆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睡眠转变期。 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可达20个小时,因为频繁需要养育者的喂养,新生儿的睡眠分布在多个睡眠时间段,即处于多相睡眠阶段。 在4到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夜间睡眠会与日间小睡出现差异,但多相睡眠依然存在,除了夜间睡眠段以外,还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小睡时间段。 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睡眠模式会变成三相睡眠,由两个日间小睡时间段和一个夜间睡眠段组成。 在刚出生的前两年,婴儿的上午小睡会逐渐消失,发展成为午间小睡和夜间睡眠两个睡眠段。 年龄在13-15岁的儿童则普遍会出现向成年人的单相夜间睡眠模式转变。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孩子在睡眠期的转变年龄和过渡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睡眠转变期能够折射出大脑的成熟和记忆的发展历程,不同个体之间的睡眠差异也就相应地与各自的大脑结构发展密切相关。 2 想要理解上述睡眠过渡现象的形成原因,首先需要知道人体的睡眠调节会受到两个不同的生物调节过程相互作用,一个是昼夜节律控制过程,一个是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 昼夜节律调节过程是人类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周期而形成的24小时的睡眠行为模式,主要由位于下丘脑中的中央昼夜节律起搏器控制调节,会根据时间信号对人体进行调节,最常见的时间信号是光线或者黑暗的刺激,感受到光线信号刺激后,中央昼夜节律起搏器会按照24小时的昼夜节律向脑内其他机构发出信号,促进合成相关的激素来抑制大脑的活跃度。 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是由一种驱动睡眠的内平衡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在清醒状态下,人体内的内平衡睡眠压力会随着清醒时间的持续而不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只有通过睡眠才能使这种压力消散。 内平衡睡眠压力积累具有可变性,实验研究表明,与年龄较大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体内积累内平衡睡眠压力的速度更快,因此需要更频繁的午睡来释放这种睡眠压力。研究者认为,大脑发育和记忆发展是这种睡眠压力出现差异的基础,并从比较同龄习惯性午睡和非习惯性午睡儿童的认知表现的研究中得出大脑发育与午睡过渡有关的结论。婴幼儿早期的大脑越成熟(特别是以海马体为主的记忆网络越成熟),就越有效地存储记忆,从而减少内平衡睡眠压力的积累,并最终导致午睡过渡转向成人模式的单相夜间睡眠。 3 更好地了解午睡模式的过渡与转换,有助于增加我们对儿童健康的认知。科学证据表明,午睡过渡是大脑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孩子之间差异很大,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午睡模式转换不能仅仅通过年龄来确定,而应该结合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判断。对于习惯性午睡的孩子来说,不午睡造成的记忆损害远远大于不爱午睡的孩子,因此如果发现孩子不爱午睡,不必过度担忧;如果孩子有每天午睡的习惯,应该充分支持并提供给孩子午睡的条件。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