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上菜居民打包
餐吧摆放着老站牌
居民一边吃饭一边畅聊生活变化
配餐员将菜品装车准备送餐
朱凤吉,今年87岁,曾在公交集团工作。随着年龄增大,他总是爱回忆工作期间的事,同时因为年纪大做饭成了生活中的难题。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却因为广内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辖区共建单位北京公交保修分公司三厂在核桃园社区打造的“公交餐吧”解决了。“在这里吃上了热乎饭,又品到了久违的‘乡愁’,心里真舒坦。”朱凤吉笑着说。
建设
老年餐桌融入公交元素
提到北京公交保修分公司三厂可能有些居民不熟悉,但要是提到56路和395路公交车,居民们一定熟悉,因为两辆车贯穿了整个广内地区。1953年,北京公交保修分公司三厂(以下简称保修三厂)落户在核桃园社区,不少社区居民都是厂里的职工。2014年,核桃园社区要增加一处养老服务驿站,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老年餐桌占600平方米。怎么建,融合哪些元素,要兼具哪些功能……这些焦点问题引发了居民的热议。
李厚镜是保修三厂的退休职工,对于老年餐桌建设提出了不少意见。“我们保修三厂退休职工大多住在这一片儿,与公交车打了一辈子交道,因此,说到老年餐桌建设时脱口而出的就是公交车主题。”回忆起“公交餐吧”的诞生过程,李厚镜至今兴奋不已。
“空间怎么建都由老百姓说了算,本着这一原则,从征求群众意见到细节策划再到最后施工,都融入了居民的想法创意。”参与“公交餐吧”具体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袁云清说道。
2014年5月28日,公交餐吧投入使用。蓝色的车身、整齐的公交座椅、深灰色的扶手……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记忆餐吧、情景餐吧、红旗餐吧、车票餐吧、站牌餐吧等车厢将来此就餐的居民带回到不同的时代,俨然走进了一家小型“公交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代的旅程。
在“站牌餐吧”里,有路过广安门内和核桃园的40路、56路和395路公交站站牌。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交站台上,有一种下班后与同事一起等公交车回家的感觉,似曾相识。“车票餐吧”墙上陈列的是自持票乘车以来的公交车票的变化。不少人对这节车厢情有独钟,看着车票,手握扶手,共同追忆那些与公交车共同逝去的岁月。“现在乘坐公交车都刷卡了,这些车票已经成为时代飞速发展的见证了,说实话,我为自己曾为公交事业发展做出过贡献而自豪。”李厚镜看着旧车票说道。
服务
配餐送餐秉承用心用情
每天上午10点30分,东兴楼配餐员张志红与其他两位同事会一起来到驿站,准备配餐工作。同一时间,“公交餐吧”志愿者陈保国在进行送餐前车辆的最后一次检查,检查刹车是否正常,电瓶有没有电,尽最大努力保证送餐车在送餐途中不出现问题,把热乎饭送到居民手中。
“注意台阶,您扶着点儿。请戴好口罩,这里刷卡。”“哎,大爷,您慢着点儿,坐稳了啊。”与乘坐公交车一样,中午的“公交餐吧”里格外热闹。志愿者们的温馨提示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来吃饭的居民岁数普遍较大,有些居民眼睛不好,有些居民腿脚不灵便,老人只要进了‘公交餐吧’,他们的安全我们得一起照顾着。”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主任张志宏这样说道。
“每天两荤一素一汤,4节饭盒刚好。”居民康振梵将饭盒交给了志愿者,自己则坐在“公交餐吧”的车厢中与老街坊聊起了天。“饭菜比较热,提着的时候小心点。”志愿者一边递过装好的饭盒一边提醒。为做好疫情防控,目前居民们暂时无法在“公交餐吧”用餐,而是打好饭带回家中食用。当天中午有近50人现场取餐,同时有近80人在家等着配餐员上门送餐。
临近结束,穿着半袖的东兴楼配餐员张志红的口罩已被汗水浸湿,“为了让来得晚的居民也能吃上热乎饭,我前面的炉子要加热到100℃,因此,即便是冬天,我也是穿着半袖。”自从有了老年驿站,张志红便在这里工作,如今已经7年的时间,“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太一样,有些老人不吃米饭专吃馒头,有些老人不吃牛肉但喜欢吃西红柿,有些老年人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这些习惯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为了让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吃上热乎饭,养老驿站还会提供送餐服务。程宏伟是一名送餐志愿者,他与另外两位志愿者负责核桃园社区东中西片儿三条不同的送餐线路。程宏伟动作麻利,讲话温和,大家亲切地称呼他“程哥”。拿到餐后,程哥迅速赶往目的地。“这楼上高层有三家,低层有一家”。餐车到达长椿街社区槐柏树街,没等程哥说完,李玉棋的儿子已经等在小区门口,“您来了!”“您可真够早的!”程哥将餐盒递给他,请他在送餐登记表上签字后,就提着其他3个饭盒和一个白色袋子上楼了。
白色袋子被程哥打横小心翼翼地端在手上。一打听才知道,袋子里的也是饭,不过是用一次性饭盒装的,“王淑芬老人提出使用一次性饭盒,但是一次性饭盒没有保温功能,我担心饭菜一凉她胃不好吃了不舒服,所以我就在家找了个袋子将饭盒包起来,配送时尽量先送她的那份,确保饭菜到她手里还是热乎儿的。”“我看您车进来了,想着您快上来了。”一脸乐呵呵的王淑芬已经开着门等着程哥了。她告诉记者,自己患有肩周炎和关节风湿,有时候肿得抬不了胳膊,做饭成了难题,如今在“公交餐吧”订餐有两年了,服务非常周到风雨无阻。
志愿
公益服务7年成品牌
“公交餐吧”开业7年来,坚持每餐15元,多年不变。而每天帮忙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是附近的退休人员和周边楼宇党组织的党员,大家都说“公交餐吧”不仅提供就餐服务还拓宽了志愿服务渠道。
“我家里老人都去世了,想着自己还有余力能为其他老人做点事儿,就在今年5月来‘公交餐吧’当志愿者了。”说到自己当志愿者的事,霍成宝娓娓道来,“其实,自从来当志愿者也缓解了我对父母的思念。”霍成宝年轻时曾当过兵,而设在“公交餐吧”二层的“老兵之家”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家住广义大厦的周先生说,他老伴儿是老兵合唱团的成员之一。四五年前,他们通过社区了解到驿站里有“公交餐吧”可以提供就餐服务,感觉挺方便的。
除了一层的“公交餐吧”,养老驿站中还有众多其他服务,二层的老兵之家设有老人网络休闲、影视休闲、书法绘画、巧手体验、老年健康关爱、茶艺体验、儿童早教体验课等服务。在“公交餐吧”用完餐,与战友街坊们一起到二楼,练练琴、上上书法茶艺剪纸课,是不错的选择。
“公家餐吧”有效解决了社区老年人用餐难问题,让老人在熟悉舒适的公交车环境里吃得舒心,秉持“老人来了这里就是一个家”的理念,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7年来,养老驿站以养老助餐工作为抓手,同时开展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精神关爱等服务,依托广内善果养老照料中心,广内德馨养老照料中心,有效补充驿站服务的不足,不断完善提升养老驿站服务功能。
记者于丽爽 许彩芳文 武亦彬 姜灏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