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内街道宣传部 · 作者:杜媛媛 · 2017-09-05
在北京城南报国寺西侧的一条胡同里,坐落着一个规整的小四合院,这里就是广内街道工委办事处挖掘本土文化建立的北京空竹博物馆。空竹博物馆的馆长李连元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职务,就是老北京土生土长的普通百姓,因为祖辈几代人以空竹表演闻名京城,本人自小受家庭的熏陶,酷爱抖空竹,尤其擅用长杆抖盘丝空竹,其技法于2003年被收入“北京绝活”。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抖空竹”名列其中,李连元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传承人。李连元尤为喜欢这样一句格言“空竹声响音腾远、爱到无我品当高”。
抖空竹祈福迎祥
待人宽厚热情的老李直言不讳,哪位北京爷们不认得空竹,京城哪有老少爷们不会耍几下空竹的?旧时逢年过节,人们聚拢在一起抖空竹,那悦耳的声响就是在祈福迎祥,传播的就是一种和谐之音。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人们对空竹的叫法竟多达几十种名称,有叫“地铃”、“空筝”、“风葫芦”、“响葫芦”、“闷葫芦”的,也有叫“嗡子”、“地龙”、“地轴”、“空钟”的。还有叫“扯铃”、“响铃”、“地铃”、“转铃”的,总称“空竹”。其实,您只要走进空竹博物馆,就会让您了解抖空竹的历史渊源、名目繁多的空竹种类,以及抖空竹的各种技法。在博物馆,热情好客的李连元还会给您展示“抖手帕”、“抖西瓜”、“抖方凳”等各种异型空竹。老李的知己们最了解他的为人和心愿:这老爷子一辈子不求名利,就是与空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抖空竹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他最大的快乐。
技艺不能独享
李连元是性情中人,一提起奶奶眼圈儿就红。四五岁时跟着奶奶逛位于下斜街的“都土地庙”,一眼就看上了又便宜、又好玩的空竹,奶奶二话没说,当场就给他买了一个,连元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那时候,连元家住城南民俗文化发祥地天桥,父亲跟着爷爷做小买卖,制作经营各种糖果和小吃。连元和奶奶就在小摊儿前学起了抖空竹,奶奶是旗人一双大脚,单轮空竹在她手里像一只笼子里爱叫的小鸟,抖空竹的技艺远近闻名。
在奶奶的精心培养下,连元学会了不少抖空竹的技艺,他不但把空竹抖得山响,还能扔得老高,再稳稳地接住。奶奶把抖响的空竹传到他手里,他再把空竹抛回去。后来他和奶奶同时抖,奶奶做“钓鱼”他做“猴爬杆”;奶奶做“闪金背”他就做“抛高”。一老一小的表演挺招人喜欢,空竹一响、带来了人气儿,生意摊前就招揽了不少顾客,带着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奶奶不但教连元抖空竹,还教他如何懂得老北京的规矩、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奶奶常说:“有好吃的给邻居送点儿、有用的本事教教别人,别自己闷儿着,善有善报。”如今老李最清楚的是:“把抖空竹的技艺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因为空竹的声响,会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祝福。连元就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那空竹的旋律融洽和谐。
进入大中小学校
2002年老李退休后,街坊邻居知道他有这个绝活,就推荐他到老墙根三小教学生抖空竹。每次上课,老李耐心地教,没几个月学生们就能登台表演了。当年秋季,这支“老三小空竹队”竟然在北京市教育系统的运动会上拿了比赛的第一名,直到现在抖空竹还是学校的特色项目。
到如今,14年过去了,老李的抖空竹项目已经走进了52所小学、26所中学、9所大学。在宣南文化清华行活动中,舞动的空竹叫清华学子们大开眼界,连连叫好,甚至还有学生当场就拜师学艺。连元希望有更多的孩子都能喜欢上抖空竹,从小就热爱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大了报效祖国。
桃李天下结硕果
抖空竹在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既健身又时尚。不但适合中小学生,也适合年逾花甲的老年人。李连元作为西城区老干部宣讲团的成员,积极向社区居民和退休老同志宣传空竹文化的内涵,普及抖空竹的技艺。在今年暑假西城区“关工委”和区老干部局举办的青少年“抖空竹”邀请赛上,李连元担任评委组组长,将表演、示范、点评融为一体,使本届邀请赛蓬荜生辉。看到多年来培养的学生在场上展示的“金鸡上架”、“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二郎担山”、“鲤鱼摆尾”、“童子拜月”、“海底捞月”等高难动作,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空竹博物馆传播民族文化窗口
十几年来,小小的空竹博物馆已经成为对外民俗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接待参观交流者和外宾上万人。会员3000多人、艺术团成员1080人。依托这个基地,许多各地抖空竹高手经常到这里交流技艺。由布衣百姓组成的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近几年已经远到悉尼、南非、新加坡、日本。近在武警部队、敬老院、幼儿园,向人们展示我国的大空竹、呼拉圈空竹、鱼竿盘丝空竹、上碗空竹、风火轮空竹的特技表演。这支队伍曾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五进鸟巢表演,春节期间还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内外宾客展演。每年举办的大小活动近百次,诸多的活动给空竹人、观看表演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现如今,他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一定要让抖空竹技艺走进更多学校,让年轻学子了解掌握这门技艺,把学艺做人融为一体。二是一定要守候好空竹博物馆,通过“一讲、二演、三教”,把抖空竹这项技艺在咱们老百姓中传承下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史占清 文并摄
《北京晨报》 2017年9月2日 A版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