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香港大学生 感受月坛人情味儿

 香港大学生 感受月坛人情味儿


发布时间:2013-08-30
 

7月初,月坛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来自一个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经过两个月的实习生涯中与月坛的相处碰撞,多出了一些和月坛不得不说的故事……

    迷茫———首次接触采访

    初次到月坛,这些20岁上下的香港学生们就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挑战———人物采访。

    “要问采访对象什么样的问题?”“新闻点在哪里?”“拍照要拍什么样的角度?”跟着《人文月坛》的两位记者分头进行人物采访后,一个个的问题在他们脑海中冒了出来,而对于新闻稿件写法的陌生更是让他们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困境。

    朱剑文当天就去王府井书店买了新闻专业的书籍。其他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彼此互助完成采访。

    在他们不懈地问问题和不断地尝试之下,第一篇人物采访的稿件《社区“活字典”半生追逐铁路梦》出炉了,他们踏出了自己坚实的第一步。

    成长———从吃百家饭起

    对于香港学生来说,“舌尖上的月坛”栏目是一个很吸引的版块,更是很温暖的版块。自从他们来到了《人文月坛》,这个版块就被他们“承包”了下来,穿梭在月坛人家里,帮月坛人发掘着老北京家常美食的滋味。

    林蔚盈和李颖雅两个小姑娘每次去居民家中采访美食,都会被热情的居民拉去品尝刚出炉的美食;朱剑文则“遭遇”到了挽留他一起吃晚饭的慈祥奶奶……这些月坛的温情,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浸润到了他们的心田里。

    “做菜的阿姨们都很好,都会对我很热情,我觉得和平日里节奏很快,步履匆匆的香港相比,这里真的很有人情味。”朱剑文说。

    蜕变———写作熟能生巧

    除了参与《人文月坛》报采访工作之外,他们也承担起了月坛街道《穿过幸福时差》系列丛书采写工作。

    采访志愿者代表的照片拍摄、采访提纲的罗列、新闻要素的把握……经过一个多月的磨练,这一切似乎再不是当日的拦路虎,而是近日的熟能生巧。

    在“穿四”的记者手记里,时时出现“感动”的字眼,和他们想要向月坛的志愿者们学习的心声。

    ■麦克风  部长眼中的香港学生

    在月坛街道工委宣传部长张颖的眼里,这些香港学生身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优点。

    “他们非常有诚信,对人很尊重,并且注重倾听。在平时和我们的交流中,会在充分了解了我们的想法之后,再谨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虽然来到月坛这个全新的环境里遇到了很多不熟悉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很努力的去克服了这些困难。”

    张颖介绍道,香港学生们之所以来到月坛,是出于对社区公益事业的关注,一方面对于月坛的社区状况很好奇,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他们自身所学的社科专业加深学业上的理解。同时,他们对于书报出版的过程也怀有很大的兴趣。

    “我们很欢迎更多像他们这样的香港学生来月坛实习。在和他们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开阔了视野。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来促进香港的青少年还有我们月坛居民之间对彼此的认识。”张颖说。

    ■他们说  香港学生的实习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人文月坛》实习的时间亦将结束了。对我而言,在这两个月的暑期实习中,除了给我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外,还给了我一个不能忘记的回忆。第一天来到月坛街道时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伙子,今天竟能独自走进居民家中采访。只能说一句,我真的成长了。在这里,我得到的不单单是一些工作上的经验,还结交到一班新的朋友。当我工作遇上困难时,她们会出手相助,为我指引方向。这一切一切都会在我的心中记着,记着年轻时曾有这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香港学生朱剑文

    回顾过去两个月的实习经历,确实使我成长不少,同时留下了一个很难忘的回忆。第一次到外地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初时我心里很紧张和害怕,生怕工作时做错事,会连累到其他同事。但随着时间过去,我慢慢了解单位的工作情况,加上同事给予更多工作机会,自己慢慢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我对有幸进入宣传部工作感到非常高兴,同事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和愉快,我特别感谢和想念他们。———香港学生黄惠嫦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