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清明时节追思先人 倡导传统门风家规

 清明时节追思先人 倡导传统门风家规


发布时间:2014-04-0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拿着祭扫品祭奠过世先人。月坛的居民在积极参加文明祭扫活动的同时,也借此机会追忆先人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回忆先辈所传的家风家规。

先辈之教

    家训—:不依赖父母自力更生

    家住铁二一社区的石炳坤至今对父亲曾为自己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记忆犹新,在石炳坤的人生中,父亲对他的教育影响足够他受用一生。

    石父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报到时间晚,没有课本了,我只能借上一年级学生的书,但是语文课本却怎么也借不到,我父亲就从他朋友的孩子手中借了一本书,给我‘抄书’。”石炳坤回忆起自己刚刚入学时的窘境,以及父亲为自己做的事情依然感动不已。

    石父凭借自己的一手好字,把石炳坤的语文课本整个“复制”了下来。“我记得当时看着父亲一笔一画地把书上所有的字都抄了一遍,甚至课本上的图也画了下来。”捧着这本承载了父亲满满期望的“手写书”,石炳坤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上学期间,石炳坤一直没让家人失望,始终名列前茅。

    “记得父亲常常对我们兄弟姐妹说,‘不要依靠父母,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石炳坤把父亲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不断激励自己。有了自己的家庭后,石炳坤又把这句话传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女们也果然不负他的重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各自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的大儿子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老二是高级工程师,也是全国劳模;女儿现在美国,也是个难得的网络人才。”说起自己的子女,石炳坤夫妇的语气中满满都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家训二: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石炳坤的父亲写了一手好毛笔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知道石父这手绝活后,纷纷前来求字,石父总是有求必应,从未回绝。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朋友开铺子请他写牌匾,父亲为了一次性写好,他总要用毛笔沾着黄土水先在废旧报纸上练习好多遍,然后挑选出最好的在纸上写一遍,再用墨水勾勒一遍。”看着父亲如此尽心尽力地为朋友做事,还要耗费自家为数不多的笔墨,石炳坤深受触动,并对他日后待人接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炳坤的老伴儿也对石父写毛笔字送人一事印象深刻:“每逢大年三十,周围的街坊邻居都拿着红纸来到我家,请我公公写对联,我公公自己写不完,我老伴儿他们兄弟几个就一起帮忙写,有时为了帮邻居写要忙到很晚。”

    据石炳坤老伴儿回忆,石父由于在中药店工作,对中药的药性非常熟悉,就自己花钱买了些中药,配好药专门送给患口疮的小孩子。

    “那时候条件差,很多小孩子得了口疮也舍不得花钱治,我公公就自己配了专门治口疮的药,谁家的小孩得了口疮,都来我家要点药,抹抹过两三天就好了。”石父配了两大瓶子药放在门厅,一瓶专门送给小孩治口疮,一瓶专门治拉肚子,谁家的孩子得了口疮或拉肚子都来石家讨些药,吃了病就好了。

    在石父的影响下,石炳坤夫妇也秉持着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信念,积极帮助困难的人们。第一批希望工程启动以后,石炳坤老伴儿就自己承担了一个工程,每个孩子资助300元,供贫困的孩子上学。“那时我已经退休了,每个月也就100元的退休金,资助这些孩子对我而言并不轻松。”

    石炳坤夫妇把“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作为人生信条传给了子女。

    石炳坤的二儿子作为知青返城后,被分配到北京棉纺一厂清花车间当了一名装卸工,那时他刚20出头,除了努力做好本职的工作外,他业余时间自学纺织机械技术和英语,不时为本车间进行一些技术改造革新,接着又上了“七二一大学”,后来当上了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京棉夏都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纺织机械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进行考查、访问和开展技术援助。

    他们的子女们谨记二老“老老实实做事,简简单单做人”的家训,并传承给自己的子女。

    先辈之风

    文艺传承影响—生事业

    身为音乐教授的张月萍深受家庭影响,张月萍父亲和爷爷都热爱京剧,平时喜欢听京剧、唱京剧。

    “记得还是三四岁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去听京剧,那时候我不喜欢听,他就给我买一点儿零食,哄着我陪他听完。”张月萍回忆着对京剧的最初记忆,虽然自己对京剧没有太大兴趣,但是不可否认,京剧对张月萍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月萍父亲一直对京剧情有独钟,每每空闲了,都会和周围喜爱吹拉弹唱的邻居聚在一起表演京剧。张父很希望培养出她对京剧的兴趣,一度在她十几岁的时候教授她唱京剧。“那时,父亲一句一句教我唱那些老段子,然后一句句给我讲解。”虽然没有成功地培养出张月萍对京剧的兴趣,但是她也从学唱京剧的经历收获了一些演唱知识。

    “其实,京剧的发声对我学习歌唱很有帮助。”因为这些经历,张月萍在初中时代就曾演过全本的《刘三姐》和《天仙配》,这也为她日后顺利考入音乐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张月萍一直担任音乐教师,教授声乐和器乐。退休后,她也并未放弃自己的爱好,利用所长为社区的老人上课,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所知所学。

    在张月萍的影响下,她的外孙女非常擅长表演京剧,曾经获得过全国少儿京剧比赛三等奖。小孙子在文艺方面也表现出不凡的天赋,小学五年级就会自己谱曲给班级写班歌了。

    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传家

    张月萍的父亲和爷爷对她的事业影响深远,而其母则教会了她如何为人处世,与人相交。

    让张月萍深受触动的要数张母帮助陌生人的事。70年代初的一天,一位30多岁的外地中年男人来到张月萍家,见到张母,什么都没说双膝就“噗通”一声朝张母跪了下来,求张母施以援手,帮帮他。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的女儿在医院不幸去世,男子花光了身上的所有钱,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了,他一路乞讨也没有凑够回家的路费。

    “我们的一个老邻居让他来找我妈,大家都知道我妈是个老好人就让他来我家了。我妈听说他需要两块钱的路费,看到他神色凄苦,心理很不是滋味,当即把他扶起来,给了他五块钱,送他回了家。”张月萍家里也并不宽裕,5块钱对于拮据的张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但是能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张母很是欣慰。

    “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张月萍的母亲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那时周围的街坊邻居,谁家要是有事没时间照顾孩子,都会把孩子托给我妈照顾。”张母的热心肠让张月萍记忆犹新,也让她养成了友爱邻里,以善相交的处世习惯。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