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白纸坊太狮训练基地、挎鼓传习基地正式揭牌啦
发布时间:2021-08-04
“白纸坊两头翘,狮子挎鼓莲花落。”
提起白纸坊非遗文化
大家肯定都知道这句歌谣
歌谣里的“狮子”指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纸坊太狮。“挎鼓”指的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纸坊挎鼓。
今天小白要告诉大家一个喜讯
咱们的“太狮”和“挎鼓”揭牌啦!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
小白就带您到现场一起看看吧
走起~
7月29日下午,白纸坊街道在大观园小型消防站开展了“白纸坊太狮训练基地”、“白纸坊挎鼓传习基地”揭牌仪式。区政协副主席海峰,区文旅局局长靳真,白纸坊街道工委书记李华,办事处主任杜春晓,大观园管委会书记唐晓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微型消防站战士等70余人参加。
揭牌仪式
活动开始,首先由区政协副主席海峰、街道工委书记李华为白纸坊太狮训练基地揭牌;区文旅局局长靳真、办事处主任杜春晓为白纸坊挎鼓传习基地揭牌。这也意味着白纸坊街道将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落地在消防站,在为非遗项目提供训练场地的同时,也让消防战士在工作之余能全力支持参与到地区非遗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表演
咚咚锵、咚咚锵……威风的白纸坊挎鼓声在现场震撼敲响,大家与非遗传承人欢聚一堂,一同感受挎鼓魅力。
白纸坊太狮是中国北派舞狮的代表,是由“狮头”和“狮尾”相互默契配合来完成的“双人”表演技艺,具备凶猛刚勇、神形兼备、以形传神、动静相宜的表演特点。
非遗传承人发言
随后,白纸坊挎鼓传承人李双义上台发言,表露对白纸坊非遗项目的心声。
白纸坊太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白纸坊挎鼓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白纸坊街道一直致力于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地区非遗项目搭建宣传和展示的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为白纸坊挎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在传承中求发展,努力保护好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民间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重塑白纸坊非遗文化新的辉煌。
领导讲话
区文旅局局长靳真讲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也意味着政府正在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地位。刚才白纸坊挎鼓和太狮表演非常精彩,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它根植民间、心口相传,彰显着人们的生命记忆和个性色彩。
街道工委书记李华讲话
白纸坊街道历来重视地区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非遗技艺传承方面的聚焦和关注。近年来,街道连续举办了三届“白纸坊街道非遗文化周”活动,邀请了众多非遗技艺传承人,在坊间的舞台上进行展示,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居民亲身体验的非遗活动。
今年,街道在区政协搭建的微协商平台上积极响应,召开多次微协商座谈会和调研会,对接各方资源,最终促成了今天白纸坊太狮训练基地和白纸坊挎鼓传习基地的落成。这项举措进一步展示了白纸坊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激发了地区居民和消防战士全力支持参与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热情,这也是我们用坚守、传承和创新的匠人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献礼。
区政协副主席海峰讲话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是充分利用本地非遗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对于新时代弘扬本地特色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区政协将大力支持此项活动的开展并要充分发挥街道政协委员联组平台作用,促进政协协商与社区协商融合发展,打造“街巷微协商”新品牌;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为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创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做出新贡献。
揭牌仪式结束后
出席活动的领导与非遗传承人
进行合影留念
延伸介绍
白纸坊挎鼓
以白纸坊挎鼓命名的白纸坊香会是北京最老的香会之一,这档香会是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从南京带过来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受过明清两朝的皇封,被御赐为“神胆”。2007年6月,白纸坊挎鼓入选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白纸坊挎鼓表演的音韵特点是:声势浩大,气势磅礴,浑厚洪亮,不躁不乱,响声震天。白纸坊挎鼓在走会表演时,除神胆挎鼓与众不同外,另有4架龙头沉子也是其它大鼓会所没有的,此外,还有一副白纱灯也是白纸坊挎鼓在表演时独有的。白纸坊挎鼓原有鼓点64套,解放后就只能打出十几套了,包括,“扫北战鼓”、“彩云追月”、“得胜令”、“磕乍子”、“大得胜”、“二得胜”、“祈世平安”、“皮”、“馅”和“三锅子”等。
白纸坊挎鼓属于香会会规里“幡鼓齐动十三档”里的一档民间花会,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颇丰。经过几百年历史变革与沧桑的白纸坊挎鼓老会,是京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今天北京城市发展节奏加快和白纸坊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白纸坊挎鼓艺术的传承遇到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给予有效的扶持和保护。
白纸坊太狮
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舞狮表演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民间歌舞项目。中国的舞狮诞生于2000多年前,自古以来便深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她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一身,以人来扮演模仿动物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用以“表形达意”,使观者得到力与美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在各种喜庆集会、重大节日及祭祀典礼上,狮子舞往往都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表演节目。
北京南城白纸坊地区的“白纸坊太狮”便是其中一档优秀的代表。她诞生于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来几经兴衰,素以“传承脉络清晰、套路精彩多变、动作刚勇威猛、神态细腻逼真”而享誉京城,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北京印钞有限公司的参与和组织领导,使得白纸坊太狮能够在60多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不断创新,除了日常活动坚持不断,成为白纸坊地区和北钞公司群众文艺活动中的保留节目外,在历年的国家和北京市多次重大庆典活动中都有白纸坊太狮的节目表演,并屡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赞扬。
2006年,白纸坊太狮经过严格评审,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又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揭牌仪式是白纸坊地区
非遗文化工作的一个新起点
接下来
街道将继续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
积极履行自身职能
不断激发地区居民
对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热情
普及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知识
为保护与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