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
人均使用面积:14.33平方米
人均居住面积:9.28平方米
户均辅助面积:15.21平方米
户均居住间数:2.14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一、居民家庭全部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的实际现金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不包括周转性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二、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可用于支付生活费用的收入。人均生活费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它包括居民家庭所有成员的工资、奖金、津贴、洗理费、书报费、交通补贴、价格补贴、独生子女费以及离、退休者收入、赡养赠送收入、出售财物收入、利息收入、稿费、讲课费等全部经常和一次性收入,但应扣除赡养、赠送支出、记帐补贴及非家庭人口经常在家用饭所交的“搭伙费”。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实际收入中可以支配的收入。即用实际收入(包括:职工从单位得到的所有收入,个体劳动收入,离退休后再就业收入,其它劳动收入,其它就业者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再减去被调查户所得‘记帐补贴’。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口径大于‘居民生活费收入’,自1997年起使用该指标。
四、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它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支出。其中商品支出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购买商品的全部支出,包括从商店、工厂、饮食业、单位食堂、集市以及直接从农民或农村购买的各种商品开支。无论是自用或赠送亲友都包括在内。
五、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消费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地区)越穷,其每个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比例就越大,而随着迈向富裕的进程,食品支出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根据上述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金额÷总消费支出金额×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提出的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