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愿”动力 点亮患者心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了志愿者
“我上岁数了,眼睛看不清,您帮我看看!谢谢您!”
“关于您提出的意见,我们已经第一时间做了调整!感谢您!”
……
今天,是64岁的熊稳桥和62岁的罗仲林二人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志愿者工作整整一个月的日子。数日来,每天穿梭于医院内的各个楼层,怀着一份真挚的愿动力,身体力行、默默奉献,在为患者提供各种导医帮助的同时,也为身边的医生和护士们传递了正能量!作为回报,他们能换取到的则是来自大家发自内心的感恩与尊重。
主动要“加码”
在全社会弘扬倡导志愿服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出现在我们身边,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提出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倡志愿者服务的精神要求,今年上半年,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志愿北京”网络平台、医院微信公众号以及社区张贴海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招募,立刻得到纷纷响应。
“您可千万别顾虑我们,我们有的是时间,早晨把孙子送去学校,八点以后一天都可以。”家住月坛地区的熊稳桥大爷,目前被安排在医院三层自助化验打印机旁,协助患者打印化验单。尽管每天需要一连站立几个小时,帮助数十位患者打印,但是本来就热心肠的熊大爷还是觉得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过于“轻松”了,好几次找到医院的负责人,主动要求给自己“加码”。
就诊“一站化”
2017年,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将基本医疗重心下沉到了社区,月坛社区中心的日门诊量提升了,这使得医务人员接诊压力陡然增加。
“怎么还不叫到我?”在医护人员人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患者难免会因为久等而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志愿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主动上前解决问题并进行心理疏通,像一束清泉一般,在医生和患者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奉献爱与精神。
“第一次给人家导医我手心都出汗了,生怕不能及时回答患者的问题,耽误人家就诊。“罗仲林阿姨微笑中略带羞涩。尽管是无偿的志愿服务,罗阿姨却没有把这份工作当作只是退休发挥余热这么简单。
罗阿姨来自湖南,退休前曾是当地的一名小学老师,无论对谁说话,面容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除了做志愿者,每天还跟社区合唱队唱唱歌,跳跳舞,业余生活很是丰富。“那次之后,我把每层的科室分布图都用手机拍了下来,回家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熟悉熟悉,还画在纸上,反复考自己,加深印象。”现在的罗阿姨,不论是引导患者签约家庭医生,还是协助就医取药,只要患者找到她了,都能帮助病人实现就诊“一站化“,尽量让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看病上,不为其他事而分心。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千万别小看我们志愿者每天做的工作,他们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是提升患者就诊体验的第一道关口!“訾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们在医院里的大会、小会都公布和宣传了志愿者的服务工作,要求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都怀着敬仰和保护的心态对待两位年过花甲的志愿者,向他们学习。”
不过,就是在志愿者和患者频繁打交道的过程中,医院也找到了提升服务水平的突破口。志愿者对于日常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答疑或者收集、及时把患者提出的改进意见及建议提供给相关部门,好让院方及时做出调整,不断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这天下午,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进社区站。了解到原来孩子是北师大附中高二的学生,也希望加入社区中心志愿者的队伍中来,院方随即同意了,双方达成约定,到了暑假还会动员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来。
记者王霄文 刘骜摄
记者手记
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究竟是什么激励着两位志愿者热衷投身于基层社区卫生的志愿服务中?
围绕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构建,多年来政府的指导与坚持,医院的追求与完善、社会力量的投入与协助、志愿者组织的策划与统筹……这一切,构成了一种鼓舞人心、洗涤心灵的核心力量。这也许就是激励志愿者参与到基层社区卫生志愿服务的“愿动力”吧。
“愿”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动力”来源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能得到技能和素质的提升,获得服务他人的愉悦。志愿的力量可以直击人的心灵、补齐社会短板,从而推动全社会医疗事业向上发展!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