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金融街:见证金融大国的飞跃

金融街:见证金融大国的飞跃 

来源:北京商报


res02_attpic_brief.jpg

记者 孟凡霞

北京金融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中国金融业的地标。2.59平方公里、“一行两会”的所在地,云集着1800余家金融机构、800余家法人机构,占据我国近40%的金融资产……从启动建设以来的26年间,北京金融街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大脑”和“心脏”:几乎所有有关中国金融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酝酿、讨论和最终形成,指挥着中国金融业的运行;作为中国金融资产集中程度最为密集的地区,四大国有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60%的保险集团总部等金融机构,中债登、中国结算、网联清算等重要机构聚集,资金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又汇集于此。

拔地而起的金融中心

从元代的“金城坊”到民国的“银行街”,金融街的奇迹似乎是历史命运的重现。事实上,金融街的出现,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我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1979年,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恢复了农业银行;同年,为适应对外开放,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此后,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独立出来。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此后工商银行设立,专业化银行体系初步确立。不过在当时,这些银行却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在哪儿办公?”

中国人民银行的选址动工成为北京金融街历史的开端。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完成了大楼选址,决定将总行从三里河的五层办公楼迁至复兴门。1987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向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的张百发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在北京市西二环一带,建设金融机构聚集区,即金融街的构想。

1992年,西城区委区政府正式决策建设金融街。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东侧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部和非银行机构总部。

而当时的金融街地区是一片老旧平房区,2万多间平房中近80%都是危旧平房。从一片大杂院,到高楼林立的金融街,金融街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钱”。据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承担着金融街建设开发任务的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但经过测算,建设金融街需要的资金是320亿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金融街在发展早期采取的是土地开发模式,建设者们只能拿着图纸招商引资。他回忆道,“当时我们在一个招待所里办公,一个国外银行代表团来考察时甚至质疑我们是皮包公司”。

为了推动金融街建设,建设者们提出了“保二争四”的目标,即1994年破土动工两个项目,争取四个。1994年8月18日,金融街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金龙大厦(现金阳大厦)奠基,同年通泰大厦、投资广场、信达大厦、平安大厦陆续开工。1997年8月,中国证监会正式进驻金阳大厦。此后,北京金融街越来越“热闹”,双子大楼、英蓝大厦等众多项目建设、竣工,建设银行总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总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保险北京总部、泰康人寿、华泰财产保险等企业和机构入驻金融街。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金融街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此后,在2007年,金融街拓展方案经过市政府审批,从原本的1.18平方公里扩展至2.59平方公里。据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副局长卢五星介绍,北京金融街区域目前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800余家、法人机构800余家,总部型机构175家,从业人员23万人。

作为首都金融主中心区,北京金融街贡献了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40%、全市三级税收的60%以上。“2018年,北京市金融街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34.9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40%,实现三级税收2700.2亿元,占全市的63%;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524.1亿元,占全市的51.9%。”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