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爱的阳光普照每位残疾人
▲我区首届残疾人运动会
西城的阳光下,追光、逐梦、奋斗的无数身影中,残疾人是最激荡正能量的群体。创业者、康复者、践行者,是不少残疾人共同的社会角色;温馨家园、康复机构、双创基地,共同架桥梁、建网络,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得以和健全人一样分享时代进步的红利。
红利的共享,得益于我区残疾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改变,得益于我区残疾人事业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建设。对接需求,坚持尊重残疾人意愿,保障残疾人权利,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推动残疾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享有者。
▲乒乓球比赛丰富业余生活
▲残疾妇女法律援助讲座
▲“残疾预防日”学健康知识
▲残疾人双创基地“希联圆梦”
▲百顺社区残疾人义务当英语教师
▲学习手机摄影
▲区残疾人合唱汇报演出
▲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节上展才艺
架起桥梁
保障平等权益参与社会
“温馨家园”,2003年在我区首次挂牌就引发了各方关注,历时十余年的发展,我区创新推出的“民非注册、整体托管、购买服务”三种模式成为全市“温馨家园”的成功经验。2015年,我区再次承担起全市“温馨家园”改革试点工作。2017年底,6个街道率先试点改革获得成功,确定了通过“法人机构注册、购买专项服务、社会力量托管”三种模式带动N个项目,借助社会化服务推动“温馨家园”转型升级。
“80后”阿成(化名)是展览路“慧馨园”的忠实粉丝。8岁那年,因为一场高烧致病,阿成被鉴定为智力三级残疾,随后越来越封闭,饭不给不吃,除了闷头写字或看电视,基本不与人交往。“学做饭,帮忙打扫卫生,愿意交流了,能认道自己回家了……孩子的生活能力是在‘慧馨园’培养建立起来的。”阿成妈妈说。
如今已开放了9个年头的展览路“慧馨园”架起了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搭载职业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户外活动等服务内容,通过远程教学、陶艺培训、电脑应用、模拟超市、家务劳动、厨艺等体验活动,让残疾人在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体制中,在户外、主题展览、公益现场以及更多的场景中沐浴着阳光。
为“慧馨园”奉献多年的展览路街道残联苑金波老师说:“大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人无法走出家门,父母全职和长期看护负担重,而且仅能提供基本的养护照料,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无法享受到康复服务,导致残疾人的部分潜能一直处在沉睡中。”经过美术干预等疗法,“慧馨园”早前80%需要接送的学员,现在只有4、5个还需要接送。学员们自发组成小队伍,按照路线回到家中,有时还结队去百万庄图书大厦看书。
成为残疾人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基层残疾人组织是“温馨家园”的发展目标。在这里,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得到保障,潜能得到发挥,有能力、有路径融入到社会中。如今,我区已有26个“温馨家园”,服务覆盖15个街道的4.2万多名持证残疾人。未来的改革,全区将着力发挥“温馨家园”活动、服务、教育、展示、资源对接和社区社会组织枢纽6大功能,拓展基本服务、延伸服务和支持服务3大类19项服务内容,打造残疾人“温馨家园”综合服务联合体。到2022年底,“温馨家园”服务残疾人的有效覆盖面将超过80%,到2025年底,形成“温馨家园”服务全覆盖。
构建网络
康复服务训练全覆盖
家住西直门官园社区的夏云患有先天性脊膜膨出,双下肢重度残疾。“因为康复训练,我的健康理念和身体抵抗力都增强了。近几年,残联聘请了专业人士上门指导我进行康复训练,运动上肢,按摩腿部,放松肌肉。前年父亲因为脑梗中风导致左边身子不能动,医生叮咛要增强康复训练,我就强烈建议他坚持做康复训练。”夏云告诉记者。在区残联2楼康复室,10多种康复设备对应不同的训练目标,坚持康复训练2个月后,夏云父亲的身体明显好转。
去年,在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覆盖网络中,夏云通过网上服务平台申请了一款轮椅,一周时间轮椅便送上了门。目前,全区残疾人均可通过网上服务平台申请领取多类别的辅助器具,小到鞋具,大到轮椅、老人使用的多功能手杖等,帮助残疾人便利生活和出行。
康复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须条件,也是残联组织最早开展的服务之一。我区康复训练起步早、基础好。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如今在我区已完成构建,依托医疗机构、特教学校和民办康复机构,肢体、精神、视力和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服务推广开展,推动“人人享有康复”落地生根。
目前,全区残疾人可根据自身康复需要,选择机构康复、社区康复或家庭康复服务训练,各街道均配备康复协调员,区内康复医院还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指导服务。此外,日间照料站、音乐治疗课程、主题体验活动、专家会诊定制个性方案,覆盖街道、走进社区,残疾人可就近、就便、按需参加。
2018年,我区举办了首次截瘫训练营,来自全区的12名肢体残疾人经过为期两周的系统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改善。
通过精准识别服务需求、精准定位服务内容、精准评估训练效果,我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整体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康复服务也由以往的恢复或补偿功能转变为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
开启窗口
双创基地引领创业风潮
“希联圆梦”残疾人双创基地手工制香达人敖雪涛通过自身努力自学传统手工制香,并通过开办培训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在参与传统制香技艺的学习中就业增收、改善生活,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早在学习手工制香的过程中,敖雪涛就想到简单易上手的制香对于残疾人是个就业好机会。2018年区残联“希联圆梦”创业创新大赛中,敖雪涛梳理出公益创投计划,很快落地成可操作的公益培训项目。
位于烟袋斜街73号的残疾人双创基地,不仅承载着“聚集资源、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组织培育、展示义卖、文化传播”六大支持功能,还敞开大门,随时欢迎中外游客与残疾人开展互动活动。
双创基地对于无数残疾人来说就是一扇窗口,在这里,双创明星刷出了正能量满满的存在感。“一位残疾人创业明星+多位残疾人学员”的技能培训模式诠释了双创基地“授渔、共享、改善”的运营理念。除特色体验课外,基地还专门设计了导师预约、辅导诊断、个案跟踪等一体化创业辅导流程,并通过面访、电话、电子邮件、上门、视频等多种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指导服务。
此外,我区还通过打造社会实践基地为企业化降低成本,助推残疾人上岗就业。
智能新时代,区残联为残疾人列出的学习技能清单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学习了手艺,参加了国家、市、区各级技能大赛。有了职业资格证书,残疾人走出家门,走到阳光下,服务半径扩大到了全区。“技能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残联邀请职业技能名师为我们作指导,像孵化器一般将我们原本很脆弱的梦想经过技能培训呵护到坚强。”双创明星的这席话道出了无数残疾就业者的心声。
阳光正温暖,一直照进残疾朋友心中。
数说西城
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截至2018年底,我区残疾人当中,有15086人享受护理补贴,5154人享受生活补贴,6086人享受居家养老助残补贴,60户困难老残一体家庭享受帮困服务;劳动年龄段内已就业13505人,其中5203人享受个体灵活就业保险补贴,771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新建3个学前特殊教育基地和10个普校资源教室,培训特教教师或随班就读教师1200人次,为744名适龄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辖区内学前残疾儿童入学实现“零拒绝”,有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
记者宋红英文 于志强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