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广外地区西边的荣丰社区,常住人口多达1.3万余人,这里人口密集、底商多,一直是垃圾分类管理的一大难点。自从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社区党委转换思维,将难点变为突破点,在商户上下功夫,创新推出了“底商包垃圾桶”模式,使得垃圾分类这一利民惠民的新政策,可以在这个拥有5700户的居民聚集区里顺利实施。
底商包垃圾桶,怎么一个包法?据社区党委书记张明霞介绍,社区梳理了小区内的15个垃圾桶站点位,发现每个点位周围都有底商分布。她说:“我们在调查了经营人数和业务时间段后,选取了一些有条件和意愿参与的商户,按照两三家包一个点位进行分配,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了。”
由于建筑设计和居民需求,在小区里大大小小120余家底商中,房地产中介占比大,有16家之多,这次他们成为了承包垃圾桶站点位的“主力军”。在门店东侧不远,就是“我爱我家”负责的垃圾桶站。5月11日,是店员张荣喜和同事刘如峰当班“引导员”,当天,他们正在帮助一位居民正确分类。
“我们店是每天轮流值班,每班两到三人。”张荣喜说,目前大家的意识还没有那么强,我们的引导很有必要,“看到我们当引导员,居民很意外,但也很配合,我们很有成就感。”
荣丰辖区内的几家“链家”门店也积极参与。其中,位于C座13号楼的门店需要负责门前的垃圾桶站。因为所在居民楼户数多,商户也多,使用垃圾桶的人很多,忙不过来时,其他门店也会来帮忙。
5月10日这天,另一家“链家”门店的工作人员王冰、王海疆就赶过来支援,耐心地指导居民将袋里的垃圾进行分类,放进相应的垃圾桶内。他们表示,通过参与这样的志愿服务,作为社区一份子的归属感更强了。
目前,“底商包垃圾桶”在荣丰社区还是一个试点阶段。张明霞说,下一步,社区还会给底商配备袖标等“装备”,同时也会加强对他们的日常培训,使其成为一支更专业的志愿力量,打造成为特色品牌。
自从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广外街道和社区多方召开工作推进会,梳理垃圾分类当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不同的居民小区,有针对性地落实分类。经过前期的梳理和需求调查,街道共在辖区内设置了723处垃圾分类站点,实现了居住区全覆盖。与此同时,再生资源回收继续走进社区,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对可回收垃圾桶开展巡查。
为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街道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宣讲团”的作用,走进各社区开展专场宣讲活动,将知识和理念送到居民手中。活动形式多样,不仅有知识讲解,还有趣味互动,分类实操,在居民中间掀起了学习和分类热潮。街道举办专场培训,由宣讲团成员来讲解,帮助社区工作者、物业企业员工等成为垃圾分类的“明白人”“实干家”和“多面手”,从而带动和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记者
王霄 通讯员
辜益燕文(
广外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