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成为城市发展“金名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然要求,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截至目前,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经达到97.18%,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一个“碧水绕古都,绿荫满西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徐徐展开。
水绿一体:优化水体生态
近两年,我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包括北护城河旧鼓楼大街断面、陶然亭湖、广安门北滨河路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实施提高了水体净化能力,昔日里城市河道的臭水体系已经彻底消除。
这几年,我区加大对莲花河水资源治理,曾经居民印象里的“臭水渠”变成了鱼虾嬉戏、水草萋萋的模样,两岸桃花灼灼、杨柳垂面,成了距离居民区最近的水系景观花园。我区在全市率先提出“水绿一体”,即打破部门分割,由水务和园林两部门共同治理、维护河水水质,在将河坡上与外侧绿地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又建设了栈道、廊桥、观景平台,按照河岸的高低错位,种植了不同的树种,最大限度拓宽了绿化空间。
此外,我区还着力建设海绵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排水系统,完成中小河道疏浚治理,让小雨留得下,暴雨流得出。今年全区已基本实现了污水全收集,让这座缺水的城市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水体清洁,找回了许多“丢失”已久的水系历史风貌。
保留原生态:物种自我调节
借助“疏整促”留下空间,一片片城市森林建到了百姓家“门口”,在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更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修复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考虑到丰富物种多样性,我们对这里的树木几乎不打药。”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比如,在广阳谷城市森林里,有很多蚜虫,吸引了瓢虫飞来进行捕食,而瓢虫、象鼻虫、蛐蛐等昆虫又是各种鸟类的“最爱”,现在每年观测到广阳谷里的鸟儿就多达三、四十种。
而在北边,另外一片以水为主的西海湿地公园里,种植了荷花及睡莲30余种,有白色、粉色、深红、淡紫色等多种颜色,夏季到来的时候,一蓬蓬睡莲与水面上游过的水鸟相映成趣,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小微绿地:改善空气质量
以“品质精”“布局均”为目标,我区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充分挖掘小微绿地建设,增强绿地可达性,利用边角地、畸零地和拆违腾退资源,化零为整,积极为市民打造公共绿色休闲空间,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四年来,全区共新增口袋公园61处11.475公顷、小微绿地133处7.65公顷,新增公共绿地19.125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7.18%,比2015年提高了5.18个百分点。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微绿地宛如镶嵌在西城大地上的一颗颗珍珠,点缀着大街小巷,形成绿色织补网络,促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绘就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记者手记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引领绿色、低碳、宜居的时代潮流,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生态文明这篇文章。眼下,要认真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让生态环保成为全区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
记者王霄文 闻昭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