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王霄)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各地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倡导绿色生活。对于每天承接大量人员就诊的医疗机构来说,落实垃圾分类显得尤为重要:若是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投,严重者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危害。因此做好医院垃圾分类源头处理工作,是医疗机构处理垃圾分类的关键一环。
垃圾分类可追溯
午饭过后,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部的护工唐玉仙,像往常一样帮助病人把使用过的饭盒倒进垃圾桶,为了落实垃圾分类,唐阿姨先把剩饭剩菜倒进了“厨余垃圾”桶,再把用过的餐具投入到了“其他垃圾”桶,又把一个空矿泉水瓶投入到了“可回收”垃圾桶,动作规范而熟练。
习惯的背后,是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反复培训、宣传、引导的结果。为了让《垃圾分类条例》在全院贯彻落实,医院的党政一把手组成“双组长制”,书记负责宣传动员,院长主抓具体落实,对全院医护、保洁、陪护、保安分别侧重培训;医院的质控、总值班和总务科团队组建日常“三级督查”,细化垃圾桶点位图,对全院垃圾桶做到“日常”翻查,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奖惩措施。
“为了让生活垃圾可追溯,我们为各科室产出的垃圾袋上贴了不同字样的标签,让我们的医护人员可以更自觉地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北京市第二医院行政副院长王亚红介绍,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分两条路线转运,拒绝交叉,4种生活垃圾由4家不同垃圾转运公司负责处理,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垃圾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再次混乱的状况。
“黄色桶”对应医疗垃圾
“用过的药瓶,算有害垃圾!”“棉签压好,一会可以扔到黄色垃圾桶里。”每天上午,广外医院检验科都会迎来大批进行血液检测的患者。“抽完血后棉签可不能随意乱扔。”医院总务科科长闫顺义正在向患者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在医院我们除了社区要求的四个垃圾桶,还设立了黄色的‘医疗垃圾桶‘,需要您准确投放!”
“一直以来,医院对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是进行分类管理的,有严格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队伍。”闫科长介绍到,医疗垃圾是指接触过病人的血液、肉体等,而由医院生产出的污染性垃圾,所有医院都会设置医疗垃圾桶以及生活垃圾桶,对医疗垃圾也会进行非常严格的回收处理。其中,黄色垃圾桶用于收集废弃的棉签、纱布、胶布等医疗废物,以及拔牙后咬在嘴里的纱布等都要扔到黄色垃圾桶里,或者告知医务人员及时处理。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疾病的传播。
带领居民录制宣传片
社区医院是距离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以来,各社区中心和社区站与街道、社区联手,共同搭建宣传阵地,每天都有党员志愿者在门诊大厅发放宣传单,不光给职工,还给患者、家属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因为经常接触,很多社区患者已经和家庭医生成了“朋友”。近日,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医团队就发动社区居民,参与拍摄录制了垃圾分类宣传视频,并在站上的LED屏循环播放。居民看到了身边熟悉的邻居出现在宣传片里,都纷纷受到感染,自觉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感和重视度正在不断加强。 记者刘骜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