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三十多年来贾勇几乎每天都背着相机,带上五六十个胶卷,穿行在巷陌间,看到有意思的画面就拍下来。
从大栅栏西街40号贾大爷卤煮店推门而出,贾勇准备去胡同里拍拍走走。
贾勇将精心挑选的胡同光影记忆,展示在自家的卤煮店中。
一边卖卤煮,一边拍胡同,贾勇都做得有模有样。
十几部相机是贾勇忠实的伙伴,忙里偷闲,他会给“老伙计”们做做保养。
37年间胡同里悄然发生的这些变化,贾勇将他们凝固在他的方寸图片中,已累计拍摄二十余万张。
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北京老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眼下,片区申请式退租项目正在进行中,胡同正悄然发生变化。
穿好马甲、提起相机,一位精神气十足的中年人从大栅栏西街40号贾大爷卤煮店推门而出。走街串巷,他将镜头一一对准胡同、门楼、砖雕、来来往往的人,胡同的一点一滴被瞬间定格。
这位中年人名叫贾勇,生于1963年,是位在大栅栏长大的老北京。“小时候,大栅栏西街上,‘干照相’的可多了,我从小就往照相馆里钻,着迷!”环境的耳濡目染让他与摄影结缘。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北京老城开始发生变化。1984年,对胡同深有感情的贾勇开始将镜头对准从小长大的胡同,这一拍就是37年。
“起初,我是拍着玩儿。从家门口的牌匾、雕花、门墩,到老北京的烟火生活。早上起来有买菜的、遛鸟的,我就背上相机,也跟遛弯似的,在胡同里面逮景,有人看了说,‘嘿,有意思!’”说着,贾勇将手边的几十张照片一一展示出来:上世纪90年代骑自行车送报的邮递员、在小院里晒棉被的大妈、院门口织毛衣的年轻姑娘、晒太阳的老头……张张生动有趣,仿佛带人穿越了时光隧道。
2000年以后,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胡同更新日新月异。“我一下有了紧迫感,我意识到,这不是玩儿的事儿,是记录历史啊!”贾勇拍胡同的目标感更加明确,照片串联起北京胡同的历史:1990年,前门大街北口,停靠着成千上万辆自行车,行驶的公交车成为一道风景线;2008年以后,前门大街成了步行街,自行车、公交车消失不见。
用光影记录胡同还不够,胡同更新中被人们遗弃的老门楼、门墩、钟表、桌椅等,贾勇一一敛回来,细心珍藏。如今,他一手开饭馆,卖卤煮;一手按快门,拍胡同。从1984年至今的37年里,他总共拍了近二十万张照片。卤煮店里,随处可见胡同老照片、老物件,食客们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老北京卤煮,还能触摸老北京的风物特色。
按计划,西城区将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将观音寺等7个文物节点串联呈现,打造第二条“杨梅竹斜街”。预计2024年,大栅栏观音寺片区更新基本实现整体亮相。“我在这里一天,就要继续拍一天。这是我作为老北京人的使命,也是责任。”说完,贾勇又拿起相机奔向下一个胡同。 本报记者 李瑶文 方非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