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教育报
4月12日,北京市教委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召开“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调度会”。现场调度会当天,北京市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展示了学校特色的“零点体育”和“走班制体育课”,分享了近年来学校开展全员体育的经验和心得。
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走进校园,头一件事不是晨读,而是奔向操场运动40分钟。早晨8点10分到8点50分的“零点体育”是每名学生开启一天的学习“标配”。实验二小王府校区体育主任马金东介绍,为了满足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发展的需要,学校为每个年级的学生设置了包括平板支撑、腹肌训练、小篮球、长绳、软梯、爬行、变向跑等在内的16到20个项目,而学校也依据项目种类将操场划分为相应的16-20个活动区。每天早晨,学生都分组依次完成其中的4个项目,每个项目开展9分钟,音乐响起便自觉前往下个项目开展锻炼。同时,所有学生按每两周轮换一次的方式,在一个学期内,参与“零点体育”全部项目的锻炼。
所谓“走班制体育课”,就是为同一年级的多个班级平行开课,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在多个体育项目中选课走班。在当天展示的篮球课上,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而后让学生以个人和多人合作的多种方式开展动作投篮练习,并在课上开展比赛。一堂课被划分为“学、练、赛”三个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对运动的参与。
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介绍,从2016年开始,学校基于体育对儿童发展和成长规律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为了让体育变得更让孩子喜闻乐见,学校探索了多种体育课程改进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在每次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都找到自己的任务和角色。比如,把以往的每周3节体育课调整为每周5节体育课;把以往25分钟的课间操调整为每天早晨的“零点体育”活动;将少数学生参与的运动会、体育竞赛调整为全员参与,甚至包括老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集团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盛会。根据学校统计的数据,近三年来,学生在体测中达到优秀的比例不断攀升。
回顾近年来的体育课探索,芦咏莉并不讳言自己和教师们走过不少弯路、遇过的困难。“我们最大的心得是,我们不能再用粗狂的方式来构建体育课程和活动,体育教学管理正在走向精细化和精致化。从体育项目设计、场地划分、学生换场等细节,不仅要进行横向的空间规划,也要从时间上进行纵向规划,充分发挥场地的使用价值。”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