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白塔,竹影婆娑,干净的天际线,百年老门扇,传统四合院老砖墙,舒适的步行街道,原汁原味的旧式门楼……近日,位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全新亮相,通过保护更新,拆除了违法建设,提升了周边业态,白塔古韵更加浓厚,街巷整洁卫生,烟火气重回市井,东西岔胡同成为了居民拥抱新生活的幸福街区,更成为了市民体验北京厚重历史底蕴的“网红打卡地”。
据了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于2020年6月4日启动,由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牵头,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华融金盈公司成立工作专班,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拆除违建22处、870余平方米,共更新立面143处,电力架空线入地3800米、电表线箱整理468处、拔除线杆55根,排水系统改造1443米、更新井室25座,道路景观改造提升6552平方米。
老胡同展新颜
每个角落都能“阅读”历史
东西岔胡同的保护更新作为核心区控规落地之后我区实施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更新项目,不仅重现了历史景观,更让历史底蕴得到完整呈现,让文化韵味更加悠长。
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尊重历史都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项目专班专门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油饰大师李海先、民间砖雕非遗大师张彦等担任顾问现场指导,同时听取老街坊们对于百年胡同的最直观理解。
“东岔71、73号主营炸油饼等便民小吃,是东西岔上颇具历史特色的老商铺,在清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老商铺北侧山墙为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墙,前半部分是‘五进五出’的墀头的砌墙方式,这个砌墙方式在清朝中、晚期比较流行。后半部分是糙淌白的砌墙方法。”于是,工作专班在对老商铺进行修缮与提升时,尽量使用从原建筑拆除下来的老砖,清理后按原来的砌筑工艺进行恢复,既加固了商铺的墙体安全,又保持传统胡同老街建筑的本来面貌。华融金盈公司总经理李茹说:“‘修旧如旧’的施工方式成本更高、工期更长,但是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只要有利于保护街区及附属建筑的原有风貌,再多努力都是值得的。”
宫门口中东岔33号的粱叔叔家几辈人都居住在这里,在这次胡同更新过程中,把他家的门楼做了调整,老门扇进行了抛光,“我家这门楼和门扇有170多年历史了,你看现在是不是跟新的一样。”
业态优化升级
“烟火气”重回街头巷尾
为防止项目只是“洗脸”,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同步实现业态升级。
“东西岔胡同里原有店面61家,蔬果零售、美发、小卖部、粮油店等业态较多,同质化严重,时常占道经营,商铺内部展陈也杂乱无序。如果只做硬件提升,但是业态不做升级调整的话,改造效果会大打折扣。”什刹海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研究,项目组以“古朴精致、市井生活”为目标,采用“区属国企+央企+民企”的多元合作模式,借助中海地产等央企丰富的业态品牌库开展招商,与华融金盈开展市场合作,为入驻企业打造优质环境,引入白塔书房等优质民企深度参与地区发展。
最终,东西岔在升级品味羊汤等老品牌餐饮业态的基础上,新引入了以白塔书房为代表的文化业态、以Cabo咖啡为代表的品质餐饮业态等。新业态在便利了当地居民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地区的精神、文化和烟火气,让很多其他地区的市民慕名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居民们反映的问题,工作专班专门制定了问题清单,逐一研究破解:针对线杆影响居民视线,将原有的路灯杆、电力杆等合并为综合信息杆,实现所有电力架空线入地,根治空间视觉污染,提升白塔风貌;针对居民家中下水常常堵塞,将地区管线进行整体更换,下水管道不仅不堵塞了,连反味都少了;针对道路坑洼不平,用四种不同材质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让居民告别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积水的苦恼;针对居民缺乏活动空间,将东西岔中心300平方米开放区域改造为小广场,补植绿植,增设公共休闲空间,美化区域环境,打造最佳白塔观赏点……
东西岔胡同的保护更新项目画上了句号,但是东西岔胡同保护发展才刚刚迎来起点,未来,白塔下的百年胡同里,历史文化底蕴愈发厚重,而居民的幸福日子,也将一直书写新篇。记者石伟文 闻昭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