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大街夜色迷人
冬奥微景观成街边一景
宝蓝金融创新中心落户西外大街
明清时期,北京有二十座城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en)在1924出版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曾说: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身躯,城门就像城墙的嘴,呼吸和说话都离不开这张巨人的嘴。
此话如何理解?就拿西直门来说,它是北京内城西城墙北端一座城门。西直门是通往西部山区的门户,无论到西山风景区还是去门头沟方向的客商都需从西直门出城。老舍作品《骆驼祥子》刚开篇,祥子遇到的人生第一个“坎”就在西直门外:刚出城就被士兵捉了……因为常年不缺客源,民国时期西直门外大街商业发达,关厢一带的著名店铺林立。
西直门被拆除后,区域建设按下“快进键”。西直门立交桥,北京最复杂的立交桥之一。西直门交通枢纽,北京第一座将铁路、地铁等多种客运交通设施集于一体的交通枢纽。站在西直门桥向下望去,车水马龙。“以前的西外大街可不是现在这模样。”老北京人魏冰石说。本期,记者带您从西直门桥出发,一路向西,看今昔之变。
西直门曾是保留最完整城门
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写道:“西直门,系西垣北门,在很多方面与平则门(阜成门)十分相似;但其瓮城较大,几乎呈直角形。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是显得气象不凡。”
西直门原为元大都和义门。明初改建北平城,为了防御北方元军反扑,营城者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移了5里,废除原有的光熙门和肃清二门,将原有的和义门作为内城西北的城门。后来,永乐皇帝朱棣决定迁都北平,开始在这里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和城池。北京城的城门、城墙在原有元代城墙基础上加高、加厚,并在元代土坯城墙之外包砌城砖,重新命名城门,和义门改称为西直门,与东边东直门遥遥相对。
后期,西直门附近更加繁华,那是因为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其中一站就设在西直门。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1916年环城铁路建成后,西直门车站也是环城铁路的一站。1921年前后又进行了扩建,车站分西场、东场,西场。在老照片中能寻到人头攒动,仿佛听到呜呜的汽笛声。附近著名店铺有广兴和布铺、永兴斋钟表店、广升米面店、北隆记洋广货行、亿禄居二荤铺等。
1969年地铁二期工程开工,内城东、西、北城墙和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三座城门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北京仅存的几座城门中,西直门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不但城楼、箭楼俱在,就连瓮城、闸楼也还保留着,可以说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座形制完好的城门。拆除西直门时,不少专家学者和北京市民都非常遗憾。
“我记得拆除之前三层塔楼还在,嶦瓦早已脱落,梁柱伤痕累累。马道上野草丛生,几尊土炮横躺在那里,虽然满目苍遗结构依然雄伟。”魏冰石一边指着立交桥的位置,一边回忆着。他还记得,瓮城保存得很好,仿佛一个巨大的天井,当时的无轨电车站就设在这儿。
西外大街旁的烟火气息
走下西直门桥经过高梁桥路和西外大街交口,路口处的凯德Mall商场格外显眼。在它的北侧有一处高粱桥古迹静静看着西直门的变化。
“城门以西原先有一座石桥,跟马路一样宽。”魏冰石介绍,跨过这座桥,才是正儿八经的西外大街。上游不远处是人来人往的西直门火车站和烟熏火燎的北京轧钢厂,下游还有个酱菜厂。
魏冰石记忆最深刻的是路口西北的“巨丰”副食店。“当时算是最大的规模,足有五六百平方的面积”,他记得店里油盐酱醋、糖果点心、鸡鸭鱼肉等品种齐全,唯独顾客稀少。在“巨丰”西侧则是高台阶的回民小吃店。大钱市胡同、塘房胡同、洋取灯胡同、小园胡同、德宝胡同分别朝着大街。德宝胡同往里是国营的煤厂、邮电局,粮店和副食店也都有。
如今魏冰石提到的一些地名已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穿过狭窄的过道只看见新兴中巷、新兴东巷等几座老小区。上网一查才知,这片区域的小区普遍建成已经有30、40年了,巷子里有很多穿行的老人,想必他们像魏冰石一样见证了西外大街的变化。
再往西就到了北京展览馆和动物园的街面。魏冰石说,当时的农业科研所也在这边,不过只是动物园内的一个小院而已,佩戴钢笔的人常进进出出。
说到吃的还有国营第十二副食店,老人儿都管它叫“十二店”或“大众饭馆”。十二店的面积不大,只是临街有个特大的专门供应蔬菜的凉棚,而且菜价特便宜:西红柿、黄瓜、土豆都是搓堆卖,一毛钱一簸箕,冬储的大白菜二分钱一斤,甚至卖到一分五一斤。饭馆主要供应早点,馒头、烧饼、油饼和豆浆。白浆二分钱一碗,糖浆五分,六分钱一个油饼,不交粮票的是八分。尽管是这样,普通人家还是不舍得光顾。中午的饭菜就更是不用说了,有些人甚至连看都不敢看上一眼,吃客主要是经过此地的人,要么就是家里来了客人实在无法招待只好到这儿来。
到了北京展览馆的前边,正对着一条朝南的小马路,号称展览路大街。路东有个存车处,凭展览票存车。路西是个停车场,足有几千平米见方,平坦的石砖地,特别敞亮,专供参展的车停用。夏季,来这里纳凉的人也特别多。
西外大街的南面也有几条胡同和巷子:老虎洞胡同、桃柳园胡同、进步巷、铁路巷。桃柳园的里面有家医院,人称“小医院”,只有两三排平房,周围人有个小病小灾、头疼脑热的都来这里找大夫,该是现在展览路医院的前身。
北京展览馆的俄式印记
站在西外大街的过街天桥上,很容易看到远处北京展览馆的俄式尖顶。从西外大街拐进北展东马路向北走,可以进入北京展览馆后院。上午时分,院里传出嬉闹声。铁艺格窗前老人推着婴儿车,巨大拱柱边孩子奔跑玩耍。光影流转,古老的俄式建筑颇有韵味。
“如今北京这展览馆、那展览馆太多了,可是早年间如果您说展览馆,那指的就是位于西直门外的北京展览馆。”魏冰石说。
1953年的国庆节前后,在北京西直门外动物园的东边出现了一片规模颇大的建筑工地。经过工人师傅们一年的紧张劳作,一座高度远远超越了附近西直门城楼的宏伟建筑出现在了人们视线里,这座带有高耸哥特式尖顶的建筑,就是由苏联中央设计院设计的“苏联展览馆”。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老北京人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苏联展览馆由中央大厅、工业厅、农业厅、轻工厅、电影厅、莫斯科餐厅、露天剧场等建筑组成,莫斯科餐厅刚刚开业的那段时间,曾经向参观者提供过廉价面包和香肠。当时“两件套”加起来只要五分钱,而一般食品店这一套起码要两毛钱,不过这项优惠很快就停止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莫斯科餐厅华丽转身,成为了高档餐厅的代名词,那时能去“老莫”吃一顿西餐,是一种极高的待遇。
苏联展览馆于1958年更名为北京展览馆,但从建筑的整体和细节的设计上,仍然能看到苏联的身影。如大门口的四尊雕像,分别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学生,这四位都是苏联人的形象,这种建筑配置也颇有几分东正教教堂的味道;主楼东西两侧的环廊共有18根立柱,每两根立柱间的顶端是一个圆形的装饰物,加起来共有十六个,当年这十六个“圆盘”上是镶嵌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国徽用的。
在北京展览馆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标:莫斯科餐厅——“老莫”。莫斯科餐厅起初俗称“小莫”,后被叫成“老莫”,这个称号如今男女老幼、外地人和北京人都这么叫。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场戏,两拨孩子打群架,最终被王朔饰演的顽主摆平,双方杀奔饭馆,举杯欢呼并像奥运会冠军对待他们的教练般地把顽主抛了起来,饭馆就选在莫斯科餐厅。
莫斯科餐厅的饭菜未必多对北京孩子的胃口,无非是西餐,猪牛鱼排、罐闷鸡、杂拌之类。但“老莫”对北京孩子的吸引力,不在于饭菜的味道而在于饭外的东西。莫斯科餐厅宽敞、高大,举架有七米之高,有大粗柱子支撑,进门给人金碧辉煌之感,桌椅台布透着洋气,刀叉和杯盘更不待言。服务员推车送餐,盛罐闷牛肉、罐闷鸡的是一种状似地球仪的器物,即使几片面包也用很正规的盘子端上来,刀叉和茶杯托是一水的镀银货。餐厅服务员的着装和态度也显得比别处温柔和妩媚。所有这些,在当时京城的饭馆中都能称得上“独一份”。
去“老莫”吃饭,是那个年代没有去吃过的许多北京孩子的理想。当年有什么大事难事麻烦别人,北京孩子的一句口头语就是:“事成之后,请你到‘老莫’吃一顿。”
“动批”转型“金科新区”核心区
“动批”是很多“80”“90”的集体记忆。市场内,小小的门店鳞次栉比,大包小包的衣服堆放在地上。因为紧邻公交枢纽站又正对北京动物园,市场外,推车的商贩、找路的游客、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掺杂在一起,走路都得小心。最鼎盛时,这个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聚集从业人员超过3万以及10万人次的日均客流量。另一个数据显示,彼时“动批”年均给西城带来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但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年均超1亿元,“动批”疏解提升被提上日程。2015年1月,“动批”等市场疏解时间表公布。2017年11月30日,东鼎服装批发市场正式闭市,“动批”疏解腾退工作完成。如今,原众合、白马批发市场的部分楼体成了宽敞的公共生活广场,档口杂乱林立的批发楼变身成智慧化办公楼宇。作为全市疏解标志性项目之一,“动批”转型为国家级“金科新区”核心区。
2018年5月,“金科新区”由北京市政府授牌。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是国内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产业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近年以来,“金科新区”引进重点金融科技机构22家,注册资本超过70亿元,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增长势头。2021年举办的首届“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提出,“金科新区”未来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全球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新高地、全球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和制度标准策源地、全球顶尖创新人才首选地。截至2021年底,“金科新区”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147家,注册资本金超千亿元。
“精准,暖心。”说起西城区对企业的服务,作为入驻“金科新区”核心区的第一批企业,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陈华平说,“在这里享受到的服务是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坚定了企业扎根金科新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付善元 魏冰石 黄加佳 张骜文
于志强 杨跃尘摄
参考资料:《百年城迹》《北京西城往事》《我的京张铁路》《建筑师札记》《献给西苑人》《微章印红历史:建国初期中国微章文辑图鉴》《北京孩子:六七十年代的集体自传》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