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老城保护更新的深入,北京街巷整治逐渐向街区更新发展,从“面儿”到“里儿”深化,由街巷向院落延伸。西城区通过打造胡同“最美院落”,持续推进全区院落的整理改造提升工作,带动全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进一步走向精细化。近日,第三批“最美院落”名单出炉,这些院落不仅扮靓了居民的生活空间,更拓展了城市空间功能,变身为议事厅、会客厅、学习角,以点带面,提升整条街巷居民的“幸福指数”。
核桃巷7号院居民共同维护环境
烂缦胡同108号院红色会客厅里体验胡同变化
改造后的达智桥25号院内充满书香气
老街坊在西四北五条24号院良知亭里协商议事
延寿街社区将党课开在东北园胡同71号院
四合院新增种植园 古香古色有韵味
走进金融街街道核桃巷7号院,老北京的气息和讲究扑面而来。青砖斜墁的甬道慢慢向里展开,把视线引向了院落最抢眼的设计——屋檐上的牡丹山水图。赭红色油漆透着鲜亮,屋檐上的牡丹花朵朵盛开,与两边的山水图相映成谐,庄重不失趣味。环顾四周,原来普普通通的水表井做成了圆改方的砖井,地上还有两个讲究的“金钱眼”雨水箅子,院子里不时有蝴蝶翩翩起舞。
三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7号院占地4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8平方米。过去,院落里公共卫生没人管,过道、犄角儿里杂物堆积。
2019年12月,金融街对部分平房院落启动申请式退租,核桃巷7号院内部分住户进行腾退。2020年至2021年,金融街城管队与砖塔社区对院内违建情况进行摸排并予以拆除,居民积极配合拆违。完成拆违后,德源集团对院内房屋进行同步改造,实现了从老旧平房杂院到规整北京四合院的蜕变。
“退租工作与院内拆违并非易事,要把改造提升带来的长久成效做到百姓心坎里。”院落所在的砖塔社区党委书记乐海舟谈起三年来的改造经历,感慨颇多。
80岁的李淑贵在7号院居住了三十多年,亲眼见证了小院的蝶变。“以前这里的居住环境拥挤不堪,没想到今天我还可以在院子里开辟出空地,种些花花草草,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李阿姨说,在她大约两平方米的“花园”里,各类植物大概有20种,荷花、含羞草、草莓、大葱……每一寸土地都大有乾坤。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对于植物养护,李阿姨有着自己的妙招:“凡是没有用过洗涤灵的刷锅水,我都会留着施肥用,平时的厨余垃圾我也会进行二次加工当作肥料,将垃圾循环利用起来,自给自足。”
乐海舟是7号院的常客,除了关心居民们的生活需求,还会和李阿姨交流种花心得。“一进7号院我就觉得心里舒坦,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更是一个让我觉得成就感满满的地方。青砖墁地,绿树成荫,满院都是香椿树的清香,最美院落称号名副其实。”乐海舟说。
变身红色会客厅 书写“牛街记忆”
“端午节的由来与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息息相关,在牛街这片土地上,也曾有过许多爱国仁人志士……”牛街街道烂缦胡同最美院落——红色会客厅中,二十余位居民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香囊,一边说历史。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牛街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形态鲜明。谭嗣同、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仁人志士曾在这里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法源寺、礼拜寺、会馆群落造就了地区自强不息、和谐团结的文化生态。牛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以此为根基,打造红色会客厅,延续爱国初心,书写“牛街记忆”,沉淀地区文化。
在改造设计之初,红色会客厅以“庄重、科技、实用”为原则,规划出“党建展厅”“城市更新展厅”“多功能厅”“阅读空间”四大功能分区。其中“党建展厅”主要作为牛街地区党员教育学习的“品牌阵地”。“城市更新展厅”集中展示党建引领下的街区创新技术应用和参与式营造所带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厅”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家园港湾”,以场所为活动载体,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和社区营造类活动的常态化。“阅读空间”将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学生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而温馨的“研修教室”。
“这个空间见证了地区的发展,是居民众筹装扮起来的。”李景丽曾是法源寺社区党委书记,在她的回忆中,红色会客厅所在院落曾是一个大杂院,最艰难时居民用煤取暖,烧火做饭,处处都是安全隐患。如今,经过改造修复后,这里不仅被评为西城区“最美院落”,还被划归到文保街区,承担起历史重任。“红色会客厅刚建成不久,居民便从家里拿来了‘宝贝’——黑白电视机、磁带、录音机……放在‘阅读空间’老物件儿展架上,忆苦思甜,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生活,不要忘了来时走过的路。”李景丽说道。
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红色会客厅将联合地区党建品牌——“楼院+”项目,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包括打造红色会客厅“和合议事队”,开展“党群中心@你”系列活动,在稳步提升平台服务品质、品牌规模效应的同时,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开办“小院讲堂” 打造居民议事新阵地
开阔静谧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最近,大栅栏街道东北园胡同71号院被评为西城区第三批“最美院落”之一,这个胡同深处的小院不仅是环境宜居“最美院落”,更是社区“胡同会客厅”,居民的“议事成果园”。
东北园胡同71号院位于大栅栏街道延寿街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四合院,院落四方规整,古朴素雅。院子的东南角,一棵四十多年的香椿树遮住正午的炎炎烈日给院子带来清凉,围绕树干的一圈木质座椅干净整洁,等待着人们休憩安坐。院子的另一角,三层的木质花架上,摆放着户主、老党员张静珍种植的花草,芦荟、仙人掌、吊兰,竞相开放的茉莉花散发着清香。
“这个房子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街道和社区总是惦记着我和这个小院,之前院子里地面有些地方破损,树池也没有这么美观,小院经过街道和社区的改造,变得舒适整洁。”今年89岁的张静珍是71号院的居民,也是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告诉记者,原来院子虽然干净整洁,但是堆物堆料、地面破损、树池裸露杂乱等问题依然存在。
大栅栏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街道、社区、责任规划师及院内居民共同设计,东北园胡同71号院不仅因地制宜进行绿植补植、花架设置及地面修整,并将院内整治提升与胡同综合空间打造相结合,打造了“胡同会客厅”“议事成果园”两处节点,将延寿街社区的汇智延合议事厅服务功能延伸到居民家中、邻里身边。
每次开会,张静珍都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布置小院。“我的家就是社区的家,欢迎大家常回来坐坐。”这是张静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改造提升后,71号院除了是党员们共同的学习阵地,更成为了鼓励居民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社区大事小情的议事空间。而每一次学习,社区也会在张静珍的小院花架上多添置上一盆绿植,如今,架子上已经布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绿植。
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北园胡同71号院的打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人居环境提升,到开办“小院讲堂”,再到成为议事协商的阵地,小院虽小、作用却大。下一步,大栅栏街道将持续推进“最美院落”打造计划,对院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良知亭”成议事厅 居民共商“院落公约”
走进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五条24号院,勃发的绿意送来清凉。踏进院门,张贴在墙上的“院落公约”展板映入眼帘,一层绿植掩映,二层木质屋瓦窗格,皆是纯正的复古腔调。院外阴雨绵绵,院内居民段奶奶和老街坊们围坐一旁,谈天说地,共享美好时光。
西四北五条24号院有三户人家,其中7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近二分之一。很难想象,两个多月前,这里存在着大杂院的“通病”,杂物堆积、小棚林立,环境差、出行不便。改变,源于西城区“最美院落”打造持续推进。
今年4月,在辖区街道工委号召下,社区开展“大扫除”,动员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院内党员群众一同清理院内堆物堆料,仅一场清理行动清出1吨堆物堆料,消灭卫生死角近10处。杂物没有了,院落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功能划分清晰了,小院空间亮出来了。
院落一侧还搭建了“良知亭”,亭子古香古色,顶部的透明塑钢板遮起了一片阴凉,这里不仅是居民歇脚纳凉的好去处,还是小院居民一起协商议事的公共空间。
院内的环境维护怎么解决?晾衣服该怎么办?需不需要安装一个小夜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头等大事”。平日里,小院居民都在“议事亭”一起商量着办,这里也渐渐成为了居民解决身边事的重要议事场所,发挥着共治共享的重要作用。在这里,邻里间拉近了距离。
“我们院好多居民爱种花,大家把大大小小的植物集中摆在院内公共区域的花架上,一起美化着小院的环境。”居民董先生说道。月季、绣球、玉簪花、蓝雪花、铁线莲……美化后的小院里,各色花卉和绿植搭配,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满院花香沁人心脾,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为了让小院更美丽,居民们集思广益,邀请社区绘画班成员用手画笔描小院之美,再将作品装裱于曾经堆放杂物的窗前,为古朴的小院增添生机。
新街口坚持“一院一策”推进改造实施,对小院进行实地调查。院子里的老树如何保护、线路怎么走、屋顶漏雨问题怎么解决……多方共同征求百姓意见,为“最美院落”的打造提供最佳规划方案。如今,随着小院环境改善,共创最美院落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家都期盼着小院越变越好。
景贤书院入驻 传承畿辅文脉
广内街道达智桥胡同25号院整体风格为传统三合院格局,小巧精致,如今变身为景贤书院。漫步其中,绿植葱葱,水雾萦绕,古色古香的气息迎面而来。
想要变“最美”,就得先拆违。院落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在腾退前院内共居住了10户居民,私搭乱建严重,到处可见各种飞线,是一座典型的杂院。之前院里的公共空间还被严重挤占,搭建了储物棚、杂物棚。
2015年达智桥胡同25号院完成腾退,2021年该院落启动保护性修缮工作,以传统大木结构和青砖、灰瓦为主要材料,修缮完成后的达智桥胡同25号院,恢复了原有院落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
达智桥胡同一带,曾是北京城的文化高地,松筠庵(杨椒山祠)、嵩云草堂(中州会馆)、畿辅先哲祠等曾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晚清民国以来,北方籍的清流名宦们经常在此祭祀乡贤,雅集酬唱,而“容城三贤”元代大儒刘因、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明末清初理学大师孙奇逢,更是他们尊崇的重要对象。
历史上畿辅地区的文脉被学术界称为“北学”,“容城三贤”被学界奉为北学的宗师。松筠庵原为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椒山)的故居,正堂名为“景贤堂”,景贤书院之命名即由此而来。
景贤书院入驻后,将传统文化融入了空间设计,室内镂空木雕飞罩,室外有铜铁扣环木门,再现了百年前的建筑风貌。6月20日,端午节前夕书院还组织附近居民一起扎蒲艾束。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向大家分发了艾草花束材料,并且讲解捆扎的技巧,进行现场示范。大家有说有笑,互相交流捆扎艾草的技巧,没过多久,一束束漂亮的艾草花束作品就诞生了。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气息。
此外,书院还开设有经典讲习、宣南文脉研学、书画课程、艺术品展览及关于北学文化的公益活动,在保护的基础上,多维度推进传承利用,实现了宣西片区文化传承与空间再利用的探索融合,重现地区活力。
记者刘新岩 邴美俏 张怡飒 邰绍峰 程林琳文
姜灏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