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辖区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为老年人打造助老、扶老、适老的“15分钟服务圈”,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探索新型养老模式迫在眉睫。什刹海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坚持推进“红墙先锋工程”、“双提升”工程,不断探索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聚焦养老难题
寻求供需协同发力点
针对辖区老年人口结构整体呈现出基数大、空巢多、高龄化的特点,存在养老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居家养老的突发性安全问题难解决、巡视探访效率不足等问题,结合高龄独居老人的居家生活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缺少智慧化的解决方案的现状,什刹海街道联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组织开展养老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养老需求关切点,积极探索创新方向,思考养老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老人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和多方共建模式,为老年人做实事、做好事。
创新实践
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什刹海街道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创新,围绕“一个平台、一个小屋、一支队伍、一个模式”的建设核心,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打造“适老助老”的老年宜居环境。通过联动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等多方专业资源,召集行管协会代表、专家、爱心企业,围绕养老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开展共建模式交流会,就实践案例、养老需求现状、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内容,进行分析、研判、探索,重点推进智慧养老发展与共建工作。
针对老年人的居家安全问题,什刹海街道广泛调动、整合资源、多方联动,联合爱心企业连续两年为50户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安装了智慧安全守护产品,并打造集展示、体验、活动、运营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沉浸式体验屋。通过日常监测智能水表和远红外线人体感应器等设备的运行,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时获取老年人生活数据信息,自动研判生活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报警。
2023年,数据记录约395w+条,共发出134起报警和服务,其中42起主动报警,86起自动报警,6起服务呼叫。此外,针对服务网络不畅通的问题,为辖区内的高龄老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安装了2000余部“一键呼”,累计服务275339人次。针对出行难的问题,率先在全区建设助老出行“暖心车站”和“滴滴出行助老打车牌”,方便老年居民一键呼叫出租车。
坚持党建引领
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
以区域化党建为统领,什刹海街道多年来持续深化建设“以社会治理为特征”的区域养老联合体,探索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有效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针对高龄独居的活力老人,建立老人居家安全数据库、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和街道数据平台,对老人活动数据的实时感知和交叉分析,提升安全守护和服务效率。通过50户试点,打通服务渠道,实现家庭、驿站、社区多方协作共赢。一方面,当老人出现意外无法自救时,激发设备AI算法识别功能自动报警,家属也可通过APP随时了解老人状态,即使无法马上赶到现场,也可授权呼救中心以及养老驿站人员协助救治,切实解决了老人居家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养老驿站通过系统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信息与需求,形成了人机协作的智能化兜底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效能;同时,社区、街道利用安全守护3.0的智防(1.0人防、2.0机防、3.0智防)手段,关注到户到人,破解数据碎片化等养老工作难题,实现了高位统筹与中端协调、末端服务的统一。(什刹海街道)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