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街道辖区面积1.0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万人,近三年新生儿生育登记539人。街道发放的390份“托育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受访者表示有送托需求,全日托需求占比近80%。为精准对接辖区居民托育需求,街道积极挖掘辖区资源,向前一步,探索构建出了椿树街道“NπR²”普惠托育服务圆形矩阵体系,主动回应辖区居民“托育难”问题。
“如何照顾新生儿?”“没人看孩子,又不想请育儿嫂,宝宝该放到哪里去?”这是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提出最多的问题。面对居民提出的“考题”,街道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作答”,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成立托育中心,帮助辖区居民解决托育难题。
办好托育中心,首先在于选址。街道相关负责人拿着社区规划图,商讨选址进行标注,并一处处实地探访。“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四合院作为地址,是因为这里曾经作为幼儿园、社区居委会使用,有一定建设基础,能对后期适龄化改造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该院落面积有250多平方米,共有9个房间,可以满足婴幼儿休息、做大运动、开展家庭活动等需要,安全又安静。”
其次在于挑选托育机构。街道与区卫健委提供的6家机构不断进行沟通,经过多方比对,最终选择了一家愿意“因地制宜”设计托育方案的机构。“椿树街道古韵文化气息浓郁,有京剧文化、会馆文化、琉璃厂文房四宝文化等。我们会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孩子的行为培养中,助力其全面成长。”托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小小椿芽托育中心已招收20余名小朋友,最小的孩子才6个月大。家长们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除了因为离家近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接地气”“有古韵”。从婴儿车里抱起孩子,轻轻将他放到肩头,轻柔地抚摸他的后背......托育员耐心地抱起正在婴儿车里熟睡的两岁半的牛牛。“我们今天给小朋友准备的水果有西瓜和哈密瓜,有牛牛不能吃的吗?”“都可以吃,另外早上起来他还没喝水,一会醒来记得给他喝。”早上8:30,托育中心刚开门,家长就准时将小朋友送了过来。
“工作日早上把孩子送到这儿来,晚上17:30以后来接,周末还可以把孩子送到社区‘周末托’,真是太方便了。”牛牛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第一次了解到小小椿芽托育中心是在社区活动室举办的“周末托”活动上,“社区除了有帮忙看孩子的活动,还有育儿小课堂,就在‘周末托’隔壁,我看有好多年轻夫妇去上课。社区真是帮了我们这些年轻家长的大忙啦。”
据介绍,街道通过逐步探索,已建立起街道办托、社会机构办托、社区“周末托”等多种地区普惠托育服务模式。目前已建成1家街道办托中心、1家周末托育社区园,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托育资源,满足婴幼儿家庭多样化的送托需求。
辖区居民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中有个2岁零7个月的女儿,因为孩子“吃饭”的事,家人没少闹矛盾。“我们上班比较忙,爷爷奶奶管不住,每次吃饭时,女儿一定要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吃得漫不经心,有好几次我都担心她噎住了。”通过街道公众号,朱女士了解到了街道会定期开展有关婴幼儿的讲座和家庭亲子活动,于是主动报名参加,活动中不光自己学习到了育儿知识,还了解到了街道各类托育服务,将孩子送去了小小椿芽托育中心,为9月进入幼儿园做准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引导后,我发现孩子比之前更好沟通了,吃饭时她依然会想看电视,但会征求你的意见,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
据悉,遵照婴幼儿发展规律,街道免费向婴幼儿家庭开设“早期发展课堂”,预计每年为每个家庭提供 12 次免费课程,累计可服务 6000人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早期教育其实来自于父母。”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面对辖区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育儿指导等活动,街道将和辖区婴幼儿家庭一起,为社会最柔软的群体筑起四合院里的童年。
“聚焦辖区居民需求,主动向前一步,将问题前置,做好未诉先办,全力做好居民‘贴心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结合辖区特色及资源,探索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从圆形矩阵向圆柱形矩阵转变,将普惠托育服务嵌入各个社区,补充更多临时托、小时托的普惠托育服务地点,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辖区内0-3岁婴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早期教育。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