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西城,随时随地都可被书香浸润。街角处的“悦读湾”宁静恬适,法源寺的丁香诗会书声琅琅。家门口的活动空间,亦可以书会友……时光在书页间流淌,千年古都的墨香浸润着街巷的青砖,春日的西城正以书香为经纬,编织着传统与现代共振的文化图景。
红楼公共藏书楼室内阅读空间
西单图书大厦里认真读书的年轻人
书香菜百甲骨文“悦”读空间
林白水故居内设有党建书屋
广阳书院读书一角
新华书店特色阅读空间
鲁迅书店上新红色期刊
品牌建设
来“悦读湾”与城市相拥 与温暖相遇
作为西城区创新打造的公共阅读空间品牌,“悦读湾”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成效,成为西城区文化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繁华商圈到活力社区,从文博场馆到旅游景区,自2023年4月首批挂牌以来,57家“悦读湾”遍布全区15个街道,年开展活动超1000场次,服务读者超250万人次。它们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阅读场所,更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和特色化的服务,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书香成为文化西城的靓丽底色。
位于泰安里的文化艺术中心,将朴实的木质楼梯、五彩的玻璃窗等元素融入设计,营造出历史与时尚交融的独特美感。而礼士书房则以建筑为主题,设有阅览区、艺术长廊、文创展示区、咖啡吧、茶空间等,经常举办建筑方面的主题讲座、读书分享会、艺术沙龙等活动。还有24小时营业的阳光悦读空间等,各具特色,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相关负责人介绍,“悦读湾”是西城区整合区域内特色公共阅读空间打造的创新品牌,旨在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运营,并对空间进行完善和升级,形成对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在建设过程中,“悦读湾”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努力体现“小而精”,充分利用腾退空间、闲置场所和街区边角搭载建设而成。
在“悦读湾”中,不仅提供图书借阅、主题展览等基本服务,还有特色鲜明的区域级文化活动。在第十四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中,“悦读湾”入选了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获得美好文化空间类提名案例。2025年蛇年春节期间,“悦读湾”精心策划了3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涵盖民俗体验、艺术导赏、名家论坛、学人荐书等多个方面。此外,各“悦读湾”还结合周边环境发展特色,举办如亲子共读、手作体验、名家讲座等活动,包括乐米乐儿童阅读俱乐部举办的对话文学巨匠公益阅读活动,安东尼绘本馆举办的传统节日绘本《元宵节》精读活动等。
近年来,为确保“悦读湾”发展为民所需,被民所用。西城区建立了“制定评估体系——加强培训——定期反馈读者意见——绩效考评”的闭环促进机制。即通过读者满意度调查优化服务细节,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运营效能,确保“悦读湾”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同时,西城区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悦读湾”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书香西城建设。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还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悦读湾”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悦读湾”作为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创新品牌,是西城区文化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成果。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西城区将继续深入推进“悦读湾”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品牌内涵,推动与社会力量在内容共创、数字赋能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探索“阅读+研学”“阅读+文旅”等新模式,让书香融入城市血脉。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在这里,阅读不再是孤独的旅程,而是一场与城市、与他人的温暖相遇。”
打卡漫游
按图寻“湾”于徒步旅行中读懂西城
西城区自2024年推出公共阅读空间品牌“悦读湾”以来,已集结44家“小而美、有特色”的书香点位,并以收集印章、征文、VLOG打卡等方式引导读者“按图寻湾”。世界读书日前夕,记者选择“文章传世笔墨春秋”和“往来中轴 探望古今”两条推荐线路步行探访。
晨光透过宫门口二条的灰砖楼影,记者来到前门历史街区的鲁迅书店。店面不大,却将“出版一条街”的旧时光重新点亮。店内陈列多以鲁迅全集及民国文学作品为核心,配以先生在北京活动的老照片,仿佛把读者带回他“流连书肆”的岁月。店长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来这里是为了打卡,也会顺手买一本《呐喊》作纪念,书与街景一起组成了他们与鲁迅的‘合影’。”
拐进琉璃厂文化街,不大的门脸里却藏着厚重书香。作为老牌出版机构面向公众的窗口,读者服务部保留了线装古籍、拓片、碑帖影印等特色专区,常年举办小型旧书展和连环画主题周,让古籍与大众阅读在此交汇。一位年过七旬的常客正在柜台前细细挑选线装书,他笑着对记者说:“没事的时候经常到这里逛逛,这里的书有历史的温度。”
沿着珠市口西大街一路南行,纪府书房藏身于纪晓岚故居的青砖深宅——木格门窗、雕花廊柱与满架书香相映成趣。书房精选清代笔记、北京地方志及评点本《四书》,还不时举办“诗案夜读”活动。午后阳光斜洒庭院,书友们围坐廊下品茶读《阅微草堂笔记》,耳畔偶有胡同里自行车铃声掠过,古韵与生活自然衔接。
从鲁迅书店的民国风,到琉璃厂的旧书坊,再到纪府书房的宅院雅集,像一本翻页式的北京书业简史:纸张、碑帖与砖木宅院共同诉说“文章传世”的笔墨春秋。
天桥艺术中心北侧,玻璃立面的“中轴线·阅空间”以数字互动展、AR城市漫游等方式,把永定门—钟鼓楼的文化坐标虚实融合。记者手持“悦读湾”地图扫描墙面装置,屏幕立刻浮现二十四节气与中轴建筑的动画。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藏书以戏曲与北京民俗为主,夜晚还延伸出“南中轴·夜天桥”系列讲座,点亮城市“夜读”地标。继续步行,顺着宣武门西大街东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中国新闻书店,这是新华社旗下的“传媒主题”书店,特色选品集中在新闻史、国际关系与热点时评。开放式阅读区里,读者可以边看书边刷手机比对“事实源”,体现了纸媒与全媒体时代共生的阅读图景。
抄手胡同64号的繁星戏剧村,灰瓦四合院深处有一间玻璃房,那便是“戏外书店”。店内戏剧脚本与表演理论铺陈开来,偶尔有青年演员小声排练或即兴朗读。在窗边品一杯手冲,听里屋传来《雷雨》片段,文字与舞台的界限被悄然打破。
最后一站,沿地安门西大街北上至西四,昔日红楼电影院如今化身“公共藏书楼”。挑高书架与留声机、老电影海报共置一室,既保留了“影厅记忆”,又引进自助借阅与共享藏书模式,被誉为“国内首家共享藏书楼”。黄昏时分,读者在一楼大厅围坐听“北京电影与文学”讲座;灯光缓缓亮起,影像、声音与书页叠合成独特的时空舞台。
在西城区的胡同肌理与文化地标之间,每家“悦读湾”都像一枚散落的书签,标注着城市阅读的新坐标。世界读书日将至,无论你选择收集印章还是就近小坐,都能在这条行走的书香路径上,遇见属于自己的“经典时刻”。
传统活动
丁香诗会 旧书新知 系列IP邀您共赴诗书绮梦
当书香邂逅春日,一场场文化盛宴在古建中徐徐展开。丁香诗会、海棠诗会、旧书新知……诗书绮梦下的西城古风、传承韵味十足。
4月18日,北京迎来了一场难得的春雨,淅淅沥沥的雨水从天而降,报国寺里的丁香花开得更加明艳动人、花香沁人心脾。在这氤氲浪漫的氛围里,“诗承古今·雅聚宣南”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文化活动之丁香市集暨第二届集章大会拉开序幕。
下午2点,雨势渐渐变大,院里的集章爱好者却越来越多,把每个摊位都围得水泄不通。记者来到队伍最长的摊位前,集章爱好者小赵刚刚淘到了一个套章,只见她拿出集章本,铺上印章定位框,小心翼翼地将5个印章按顺序覆于纸面,一个敦煌壁画中精美的供养人像逐渐显形,画面上方正是报国寺独有的丁香花元素。“色彩太漂亮了,真是不虚此行。敦煌文化令人心醉,我回去还要好好研究下这个人像的来源,探寻背后隐匿的故事。”
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国寺曾作为北京城较大的庙市和花市,对研究清康熙年间的民俗文化有重要意义。每年,报国寺都会在丁香花开放之际,开办市集、笔会等系列活动,今年更是以“百年丁香诗会”为主线,增添了文学沙龙、法源寺历史街区CityWalk等系列主题活动,还联动“诗书西城”品牌,打造惠及市民大众的文化活动,并借助网络平台推出“赏一树丁香 吟一首诗”的网络征集活动。在众多活动中,“旧书新知”是报国寺内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活动之一。目前,2025年“旧书新知 读书报国”报国寺古旧书市在报国寺文化园已开市。一直到10月份,古旧书市每周末都会在报国寺与大家见面。
“有人说,旧书绝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富矿、一个全新的天地,它在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带来‘小确幸’的同时,也为‘全民阅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西城区继续深入谋划“旧书新知”工作,发挥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示范引领作用,把“旧书新知”系列工作作为推动“书香西城”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围绕“旧书新知”重点工作,挖掘辖区内出版企业图书库存优势,增强供需互动,进一步深化西城区出版业“旧书新知”联盟建设。
城市更新
用“家门口的图书角”编织家园文化发展脉络
在西城,阅读空间不仅是个人精神的栖居地,更是城市文化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着色点。
最近,快递小哥梁刚成了“知识灯塔”的代名词。这位来自河南周口农村的青年,2022年成为顺丰速运的骨干力量后,通过街道的“微心愿”活动,联动两新党支部为家乡捐建了“梁刚图书角”,200册书籍跨越千里,点亮了梁寨村孩子们的笑脸。这一故事不仅是个体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更是党建引领下书香浸润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缩影。
新街口街道“旧书新生”联盟同样具有基层治理效能。通过“联盟”,居民可将旧书置换为鲜花、咖啡或捐赠至社区漂流站。仅2024年,联盟共回收旧书1.5万余册,通过“书香绕白塔”打卡路线,将21个社区的书香驿站串联成网,形成了“图书漂流——共享阅读——文化传播”的闭环。年过七旬的居民葛大爷感慨:“这些书曾是家中的‘旧物’,如今逐渐成了邻里交流的‘信物’。”
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的阅读空间建设,既注重功能融合,也强调文化浸润。位于天桥艺术中心的“中轴线·阅空间”,以戏剧与中轴线文化为主题,藏书涵盖绝版戏剧理论、舞台设计等小众领域。读者可在此一边翻阅《元大都城市规划考》,一边聆听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今年2月,面积600多平方米的“金融街书局·嘉空间”在金融街金城华庭小区正式亮相。这里有涵盖经济金融、传统文化、北京主题、文史哲艺、亲子阅读等万余册藏书,还有集阅读空间、托管服务、文化活动、社区商业、便民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多元复合文化空间。“作为西城区图书馆金融街街道分馆的组成部分,这里每月更新流通图书千册,并与首都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功能,以此推动全民阅读。”
当然,居民家门口阅读空间建设更要“接地气”。广外街道的“军民融合书香驿站”,通过科技双拥实验基地的VR重现飞夺泸定桥场景,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触红色历史。德胜街道的普天德胜科技双拥基地,则用机器人舞蹈和3D打印演示,将科技兴军理念融入社区教育。“红墙畔,柳荫街,真情无限;军民谊,鱼水连,代代相传……”如今走在弯弯绕绕的街巷胡同,现代京剧《西城双拥颂》萦绕在人们耳畔,独具京腔京韵的唱段与红墙根下的鱼水深情交相辉映,鼓荡起军民团结的时代和鸣。
从快递小哥的“微心愿”到城市基层治理,从社区图书馆的课堂到中轴线上的文旅融合,西城区以“家门口的图书角”为支点,撬动社区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为续写家园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付善元 邰绍峰 王双 张怡飒文
姜灏摄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