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新街口街道针对平房区电动车主充电难、充电不安全的问题,在部分社区试点安装单体式智联充电终端。这种连接居民家中电路、配备漏电保护的充电设施,有效解决了“飞线充电”隐患,赢得居民们的连连好评。
今年,街道在成功试点基础上深化推广这一创新实践,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安装。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平房院落门廊、院墙等边角位置,新增917处单体式充电设施,系统性扩大覆盖范围。这一持续推进的便民举措,正为越来越多平房区居民解决充电困扰。
深入调研 科学规划充电点位
在推动充电设施增建过程中,街道聚焦“一户一用、即接即用”的单体式设施建设,采用“入户问需、实地踏勘、现场定点”的工作方法。“王阿姨,您看这个位置安装充电设施合适吗?既方便充电又不碍事。”社区工作者带着政策与解决方案,一次次叩响居民家门,累计开展摸排调研180余次,详细记录需求与院落条件。最终确定的917处增建点位,既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平房区的空间布局和安全因素,真正做到了精准发力、便民利民。
高效推进 24小时完成安装
在建设环节,街道创新推行“社区+专家”联动模式。管片社工收集居民意见后“吹哨”,建设专家迅速现场“报到”。专家与居民面对面,共同协商安装走线、点位位置及施工时间,确保24小时内完成单处设施建设。高效的建设速度与民主的协商过程,让居民感受到了街道工作的专业与贴心。
持续推进 精准匹配民生需求
这些户外安装的单体式充电设施采用独立电闸和过载保护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充电设备占地大、安装耗时长的难题,更从根源上降低了“飞线充电”和室内充电的安全隐患。通过科学规划布局,设施在提供全天候充电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实现了安全、便利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充电难题!” 家住西四北六条社区的李女士感慨道。此前她因平房院落空间狭窄面临充电困境,向社区求助后,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并在院门外墙角安装了单体式充电设施,体积小、安装速度快,完美适配平房区空间特点,迅速化解了她的充电困扰。
街道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已形成长效推进机制,此前已建成2597套充电设施,此次新增917处后,辖区充电设施接口累计达9627个,基本满足居民充电需求。
“有了这单体式充电设施,往院门口一插就能充,这安全劲儿让我们打心眼儿里满意!”和李女士一样,不少居民对新增的充电设施赞不绝口。这些充电设施,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更温暖了居民的心。下一步,街道将持续关注设施使用情况,结合居民建议优化运维服务,以更多务实举措保障民生需求,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