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北京烂缦胡同里槐香四溢。行至青砖灰瓦的东莞会馆门前,百年前曾见证莞籍士人往来的“黑红净”工艺大门被缓缓推开——这座始建于1875年的清代院落,在历经精心修缮后正式焕新开馆启用,以“活态文化地标”的姿态,重新串联起京粤两地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脉动。
一砖一瓦:
百年会馆里的历史回响
走进会馆正门,金柱大门上的旋子彩画虽经岁月洗礼,仍透着古朴雅致。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东莞籍学者邓蓉镜代表明伦堂购置此院,原本为莞籍举子赴京赶考而设的居所。科举废除后,它转型为东莞商人进京的落脚点,乡贤们在此互通商情;史学家张伯桢在此考据《清史稿》,文献学家张次溪伏案整理《天桥丛谈》,才女冼玉清留下“不踏京华十丈尘”的诗句,容庚、容肇祖兄弟更在西厢房架起金石研究的桥梁。
“父亲常说,当年会馆的葡萄架下,总能听见同乡用粤语讨论学问。”年过八旬的张次溪之子张叔文,指着展柜里泛黄的手绘图纸回忆。作为东莞会馆的改造方,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宣房大德公司”)在改造工程中充分尊重历史原貌,遍访名人家属,依据伦明之孙伦志清等后人提供的口述史料,精准复原了垂花门的万字纹木雕、庭院的青砖铺地。如今,当年容庚先生研究甲骨文的西厢房里,一组复刻的商周青铜器与数字化展陈相映成趣,让参观者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
古今对话:
老建筑里的创新密码
如今,东莞会馆交流空间经过改造焕发新生,成为宣房大德公司作为街区更新实施主体推进老城高质量更新的典型范例。这一平台不仅集文化展示、传承与交流功能于一体,更特别设立东莞籍学子创业孵化区和莞企展示窗口,在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为法源寺街区注入了历史内涵和文化吸引力。
“能在先辈驻足过的地方创业,是传承更是激励。”东莞籍学子李先生指着墙上悬挂的清代《东莞会馆规约》拓片说,目前,我们团队正将莞邑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让传统文化“破圈”新生。
文脉永续:
老城更新中的文化担当
作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标杆项目,东莞会馆的活化之路折射着首都老城保护的新思路。“我们改造团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绣花式’修缮,东莞会馆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具备现代展陈功能。”宣房大德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爽表示,这种“保护为先、活化利用”的理念,正带动街区内30余处历史建筑逐步“苏醒”,吸引文创、非遗、高端服务等业态集聚。
从烂缦胡同望去,东莞会馆的飞檐与远处的法源寺双塔相映成景。这座穿越世纪的院落,正以文化为桥,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成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记者任钗宁 岳莹文
记者王子雍 宣房大德公司供图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