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椿树街道,一棵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爱心树”正悄然生长,用专业服务和暖心陪伴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幸福清单。这个以“接诉即办”机制为根基的民生项目,通过精准帮扶认知障碍家庭、改造高龄老人居家环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让辖区居民真切感受到“枝叶总关情”的温暖。
响应提速:“爱心树”应声发新芽
“家里老人记性越来越差,我既要上班又要照护,实在撑不住了。”“年纪大了总绊倒,能装个扶手吗?”“我和孩子都是残疾人,家里想改得方便点”……一通通热线电话,承载着椿树街道居民的急难愁盼,街道敏锐意识到:老龄化突出的辖区内,认知障碍照护、居家安全保障、特殊群体关爱已成为民生刚需。
“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的号角。”椿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6月,街道联合北京市西城区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团队,在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支持下,正式启动“爱心树”项目。随后又与慈济慈善基金会合作,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更广泛的困难群体。
从诉求收集到资源链接,从方案制定到落地实施,“爱心树”跑出了“接诉即办”的加速度。椿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要让温暖回应跑在群众期待之前,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居民的难题。”
个案见证:精准服务显帮扶实效
76岁的田素芬阿姨是首批受益者之一。确诊轻度阿尔茨海默症三年多来,女儿王女士独自承担照护重担。“以前母亲总忘记关煤气,有次把锅烧干了差点引发火灾。”提起往事,王女士仍心有余悸。如今,每周三上午,项目志愿者都会准时登门,带着认知训练卡片和益智游戏来访。
“阿姨,我们再来玩‘拇指朝上’的游戏吧!”志愿者小林握着老人的手耐心引导。经过三个月的干预,田阿姨不仅能完成简单指令,还重新学会了系鞋带。“专家上门教方法,志愿者常来帮忙,我终于能喘口气了!”王女士的眉头舒展开来。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项目开展半年来,已为11户认知障碍家庭提供个案帮扶,覆盖辖区90%确诊家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介绍:“我们设计了‘记忆包裹’训练体系,包含30种居家康复方法,让家属掌握科学照护技巧。”
协作创新:多元聚力筑安居网络
“这就不容易摔倒了,心里踏实!”80岁的国奶奶扶着新装的扶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得益于“爱心树”与慈济慈善基金会联合实施的“福守计划”。该计划直击居家安全痛点,为辖区6户高龄困难老人加装扶手、淋浴椅20处,有效减少了老人跌倒的风险。
街道还联合慈济慈善基金会开展常态化慈善关怀,建立“紧急救助+日常陪伴”响应机制。低保多残家庭的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工作人员为她改造了衣柜、橱柜,更换了燃气灶,消除了家中的安全隐患。张阿姨摸着崭新的燃气灶,高兴地说:“改造之后,感觉家里安全又亮堂!”
长效筑基:机制探索育未来新苗
“爱心树”在茁壮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居民隐私顾虑、资金可持续、需求多元化等挑战。为了让这棵“大树”能长久地为居民遮风挡雨,街道正在积极探索长效路径。
据介绍,下一步,椿树街道将构建更完善的社区支持网,扩充“爱心树”党员志愿服务队,让更多党员参与到结对帮扶困难家庭的行动中。同时,建立医疗专家智库,为工作人员及家庭提供照护培训与专业指导,化解信任危机。
在服务内容上,街道计划拓展“耆乐”内涵,扩大健康促进学堂覆盖面,融入更多身心关怀课程。此外,还将强化资源链接,持续对接基金会、医疗单位,探索可持续资金模式,以覆盖更多认知障碍与高龄家庭的需求。
一根电话线,一棵“爱心树”,一片民生情。椿树街道以接诉即办为根,以资源整合为枝,以社区共治为叶,让专业服务与人间温情交织成网,托举起老弱残困群体的安稳日常。未来,“爱心树”将持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更坚实的根基与更繁茂的绿荫,守护椿庭万家灯火。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