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既关乎城市环境的整洁有序,也关乎居民生活的舒适便捷。为推动这一“关键小事”变成全民自觉行动,2025年以来,新街口街道以“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为指引,通过强化宣传、完善设施、健全机制等举措,让垃圾分类从“被动引导”变为“主动践行”,逐步解锁绿色生活的“密码”。
从“不便”到“便捷” 设施升级暖民心
“以前扔垃圾总找不到对应垃圾桶,现在不仅标识清楚,智能设备还能积分换奖品,太方便了!”居民李阿姨点赞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已在新街口街道多个社区亮相。感应开门、扫码投放、积分奖励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近日,中直社区拍摄的短视频《垃圾分类口诀课》,由居民志愿者陈国喜参与拍摄,以接地气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向大家传授垃圾分类的小妙招。拍摄过程中,不时有居民路过尝试投放垃圾,陈国喜还顺势为居民演示了扫码操作。
新街口街道精准解决居民诉求,合理调整桶站点位,按场地、需求配备足量的分类垃圾桶,标注清晰的指引标识,铺设防滑地垫并安装灭蝇设施,让投放环境更整洁。推广“一袋式”上门回收低值可回收物,针对大件垃圾推行“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居民可预约上门回收,同时与再生资源企业合作,实现大件垃圾拆解材料100%资源化利用,让“废弃物”变“宝”。
从“说教”到“沉浸” 宣传教育走“新”更走“心”
“小朋友们,把废旧塑料瓶投进蓝色回收箱,就能兑换小绿植哦!”南小街社区的“绿色兑换”活动现场,孩子们抱着分类好的可回收物排队兑换,在实践互动中悄然种下了环保的种子。这场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垃圾分类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联结亲子、传递绿色生活理念的欢乐课堂。
赵登禹路124号是新街口街道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这个由临时库房改造的空间,每月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下一步将升级为集宣传、科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未来,这里将配备互动设备,推出知识讲座、亲子游戏等多样活动,让居民随时“充电”。
截至目前,新街口街道已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主题活动20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从社区志愿者自编自演的垃圾分类三句半,到与中国儿童中心合作的趣味游戏,互动式体验让居民在欢乐中理解分类意义,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从“约束”到“自觉” 邻里携手成自觉
“每天巡查、每周考核,我们的工作更有方向了。”桶站值守员王师傅说。新街口街道构建“建设-督导-提升”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20余场“理论+实操”培训,“日巡查、周考核”绩效机制,“日常+专项”实时监测,确保垃圾分类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商户垃圾清运难题,街道创新推出“拼桶”清运模式。就像“拼车”一样,让相邻区域、业态相近、闭店时间差不多的几家商户“合伙”扔垃圾——共同使用一个垃圾清运服务,再按照每家实际产生的垃圾量来公平分摊费用。不仅化解了清运难题、降低了小微商户成本,还拉近了商户距离,促进彼此交流经营、共享资源,实现了合作共赢。
榜样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垃圾分类“达人”桶站值守、模范家庭示范、老街坊带新邻居……“要我分”逐渐变为“我要分”,实现“榜样‘领跑’垃圾分类”。作为西里二区社区的普法监督员,薛东普不仅传播分类知识,还将其编成打油诗、写成书法作品,攒成一本“分类经”。在社区活动室,他常常带着孩子们练字,把垃圾分类口诀写进书法里,让环保理念在笔墨间浸润人心。
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优化分类流程,探索智能化管理,让绿色生活理念走进更多家庭,绘就低碳宜居的新画卷。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