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有演出、有市集、有课堂,新街口街道让文化浸润日常

发布时间:2025-09-30 16:42    

分享: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这是新街口街道居民对文化惠民工作的真切感受。新街口街道始终秉持“文化惠民、浸润民心”的理念,将“送文化”与“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时令浸润、精准服务与内生培育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化养分渗透到街巷肌理,为居民的幸福生活不断添彩。

节气遇艺术 一年四季都有文化味

贴近时令特色、契合群众需求,新街口街道举办新春音乐会、清明诗会、庆“七一”民乐会、朗诵会、消夏晚会等惠民演出。新春的交响乐传递红色记忆,清明的诗会寄托深情追思,夏夜的歌舞凝聚邻里笑颜……无论是红色主题还是非遗传承,从民族歌舞到时代新声,这些演出既有经典传承,又富创新活力,让文化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与此同时,街道还推出“旧书新知·四季‘植’韵”二十四节气植物探索活动。以节气为轴,串联旧书交换、知识分享、植物观察与手绘体验。居民在交换“旧书盲盒”中结下邻里缘分,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又在桃花、牡丹、木槿、山茶的观察和绘制中完成专属节气植物书。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2场节气活动,旧书交换量超过500册,不仅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也让文化体验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感。

文化送上门 好戏好课就在身边

“在家门口就能学书法、画画,周末还能去看演出,这样的日子太充实了!”社区居民李文芳的感慨,道出了街道“送文化”的实效。依托专业教师、活动场地和设备优势,街道开设舞蹈、绘画、书法等20余门公益课程,30余名讲师全年授课逾百场,惠及居民超过6万人次,让艺术普及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满足居民多元需求,街道精心打造“夜间服务圈”和“周末服务圈”,推出“新”夜启航夜校活动,涵盖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手工艺制作、手机摄影等多元化项目,22场活动惠及440余人,让楼宇员工在忙碌工作之余得以放松,也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高品质服务。

此外,街道持续拓宽文化视野,通过发放公益演出票,组织居民走进梅兰芳大剧院、国家京剧院等专业场馆,欣赏京剧、话剧等高品质演出,在专业艺术熏陶中提升文艺素养。如今,新街口的文化演出已成为“群众身边的风景线”——既有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有邻里欢聚的温情。

社区有匠人 文化种子在街坊里生根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街道深耕文化培育,挖掘培育“社区匠人”并建立档案,依托“匠・新”市集为其搭建展示平台。在桃花季文化市集上,漆扇、香囊、面人、扎染等非遗手工艺摊位前人头攒动,专业老师现场指导,居民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匠・新”品牌摊位上,社区匠人展示的衍纸、编织作品吸引众人驻足,一场集文化体验与艺术互动于一体的市集,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彩。

在推动文化惠民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新街口街道着力激活基层文化活力,让文化种子在社区生根繁茂。街道精准指导各社区开展“首都市民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538场。活动形式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打破时空限制,吸引18714名群众参与,使文化生活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群众文化团队也在不断壮大。街道支持30余支精品及87支社区文化团队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提升技艺、增强凝聚力。4支团队凭借特色课程与扎实成果,成功通过2025年上半年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申报,实现了从“自编自演”到“系统课程输出”的跨越,为文化惠民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

街道通过打造多样化特色团队丰富培育路径,组建“清美约”特色宣讲团、“新街观察员”队伍和“礼让斑马线”广场舞团队等多样化特色团队,分别以一线故事宣讲、光影记录、主题舞蹈等形式传递正向价值,从多维度激活群众参与热情,让文化培育更接地气、更富活力。

“送文化”的精准服务到“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一年四季的浸润滋养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传承,新街口街道的文化惠民工作,正以更鲜活的形式、更厚重的内涵,融入居民的日常。未来,街道将继续坚持“以文化人”,让文化之花在街巷常开不败,为居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增添温暖底色。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