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大栅栏街道自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进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扎实举措,为辖区居民勾勒出洁净、宜居、文明的生活新图景。
精筑设施优化服务
打造分类投放“便民圈”
针对老城区胡同多、院落散、空间有限的特点,街道摒弃“一刀切”模式,开展全覆盖摸底排查,结合人口密度、院落分布、交通流线等因素,科学规划投放点位置与数量,优化调整投放点位布局,确保居民步行2分钟内可达投放点,实现“就近投放、方便快捷”。针对西河沿街区等平房集中区域的特点,街道创新推出“摇铃为号、定时收运”模式,1000多米长的街道上取消固定垃圾桶,环卫工人每日早、中、晚三次沿街摇铃收运,居民听到铃声后即可出门投放分类垃圾,既解决了平房区垃圾存储难题,又避免了垃圾滞留产生的异味污染。大栅栏街道还以科技为翼,推动垃圾分类设施迭代升级,让智能设备成为提升分类效率的“好帮手”。在厂甸小区等多个社区,智能垃圾分类桶站已成为街头巷尾的“新标配”,这些智能设备集成称重传感器、满溢传感器、监控设备,语音播报等多重功能智能化服务能力,为居民分类投放提供精准保障。居民可凭积分卡自动完成积分累计,实现“投放—称重—积分—上传”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这种“科技+激励”的模式,让垃圾分类变得高效便捷又富有成就感。为方便居民积分兑换,街道在大安澜营社区分类驿站设立日常兑换点,同时协调相关单位每周六在小区内开展集中兑换活动,香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成为居民分类成果的“实物奖励”,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
为破解“混收混运”痛点,街道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组建专业垃圾分类清运队伍,配备专用分类清运车辆,明确各类型垃圾清运时间、路线和频次,确保厨余垃圾日产日清、可回收物定期回收、有害垃圾单独收运。此外,街道还联合专业回收企业,搭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平台,为居民提供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上门回收服务,打通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让分类垃圾真正“变废为宝”。
多元宣传造氛围
凝聚全民参与“向心力”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人,核心在形成自觉习惯。大栅栏街道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重要突破口,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辖区宣传栏、胡同墙体等线下阵地,张贴垃圾分类海报、投放指南、宣传标语等资料,打造“垃圾分类宣传一条街”让居民在出行、休憩中随时随地接受宣传教育。
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街道开展精准化宣传引导。对老年人等群体,志愿者上门送发分类手册,用“能烂的归绿桶,能卖的归蓝桶”等通俗口诀讲解分类规则,在投放站点现场指导挑拣分类垃圾;对商户、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集中培训、上门宣讲等方式,明确垃圾分类责任要求,推动经营场所分类全覆盖,让垃圾分类成为街区热议的“高频词”。
党建引领见成效
绘就古韵宜居新画卷
在“古韵焕新·社区月末清洁日”等专项活动中,100余名在职党员齐聚社区,清理街巷卫生死角,带头值守桶站,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投放,用实际行动扛起“先锋旗”、当好“排头兵”。
如今的大栅栏,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其他垃圾产生量显著下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垃圾减量、环境增量”的良性循环,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文明分类的习惯更加根深蒂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环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韵街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绿色光彩!
记者邴美俏文 大栅栏街道供图
回到顶部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