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金婚夫妻 相互谦让有默契 ■和谐之家 帮助保姆快成长 ■六旬老人 以身作则传孝道 我们的幸福不褪色

■ 金婚夫妻 相互谦让有默契 ■和谐之家 帮助保姆快成长
 ■六旬老人 以身作则传孝道 我们的幸福不褪色

发布时间:2014-08-01
出镜人物:严家明、王福珍
居住社区:右内西街社区
    幸福箴言:夫妻相处应给予彼此足够的独立空间和尊重,相互谦让,即使有了矛盾也应心平气和地解决。此外,夫妻还可以培养相同的兴趣爱好,创造共同话题,让生活更丰富,更融洽。
    严家明和王福珍是右内西街社区的居民,对于这对携手走过46年风雨的“老夫妻”,时间不仅没有冲淡爱,反而在他们生活里沉淀了更多的甜蜜。
    1965年,在人介绍下,王福珍与严家明相识。当时,严家明是普通技术员,收入不高。虽然没房没车的小伙“不符合现代姑娘的择偶标准”,但严家明凭着老实与本分得到了王福珍的信赖和认可。恋爱三年后,两人走进婚姻殿堂,并携手走过46年。
    王福珍至今记得“红娘”介绍严家明的那番话“小伙子老实,靠的住。”就是这“靠得住”的小伙让王福珍依靠信赖了几十载。“在夫妻之道里,经济条件永远不是衡量配偶的最优标准。”
    在王福珍家,有一套生活账。夫妻俩谁有了花费都会在账本上记上一笔。王福珍介绍说,工作时俩人注重节俭却没想过记账,退休后有了时间,夫妻俩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梳理着过生活,精细点总没错。”
    如今,家里账册有了几大本,夫妻俩也会翻开看看,回想生活点滴。除了精细过日子,经济上的相互独立算得上夫妻俩相处的另一个秘诀。结婚几十年,夫妻俩共同理财,王福珍没有“一把抓”,严家明也没有“全不管”,夫妻俩还形成了“小钱自做主,大钱同商量”的原则。
    “这点挺重要的,彼此都有经济权,也有自由空间了。”王福珍说。
    严家明是工程师,严谨温和。王福珍是教师,浪漫热烈。夫妻俩就像一首歌里唱到“一个像秋天,一个像夏天”,但两人在尊重彼此的平衡点上,积极寻找共同爱好,创造共同话题。
    退休后,天性好动的王福珍开始学习武术,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拳,自己练得行云流水还不过瘾,还发动老伴一同操练。后来,王福珍又带老伴一起学交谊舞。在相拥共舞间,本不善表达的中式夫妻也有了更多的表达与珍惜。除了武术、舞蹈,夫妻二人还拉二胡、学钢琴,玩转晚年生活。
    2013年,夫妻俩盯上了学电脑。“我的基础相对差一些,但老伴总会帮我。”王福珍说。现在,电脑成了俩人生活的一部分,QQ聊天,看新闻,修图片。
    如今,夫妻俩仍在不断尝试新事物,王福珍爱上了摄影,每次出门游玩都忘不了挎上相机。严家明用“童心未泯”来形容老伴,王福珍笑着说:“我们得跟着时代走,不能被落下。”
    接受采访时,夫妻俩正琢磨着出游,严家明打算去看云南的五彩缤纷,而王福珍想去韩国感受时尚。有点小分歧,但俩人都不担心,“慢慢商量着办,只要一起出发,走到哪都有好景色。”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出镜人物:李惠舫
居住社区:建功北里社区
    幸福箴言:家人相处应怀着一颗爱心,应注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应多发现家人身上的闪光点。”此外,对于家庭的幸福和谐,主妇的作用很重要,主妇一定要学会持家。
    现年78岁的李惠舫明朗健康,据她自己介绍,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良好心态、充满关爱的家庭是秘诀”。
    李惠舫之前生活在一个10口人的大家庭,除了儿子儿媳孙子们,还有两位“小姐姐”。李惠舫口中的“小姐姐”是家庭的保姆,为了照顾李惠舫的两个小孙子,她们走进李惠舫家。但随着相处,两个女孩成了李惠舫的“编外孙女”。
    1992年,“小姐姐”孙娟初来李惠舫家,当时她年龄不足17,初中尚未毕业。1994年到来的“小姐姐”赵秀霞也只有18岁。进了家门,李惠舫和家人都没拿两个女孩当“外人”。
    “小姐姐”孙娟照顾的孩子上了幼儿园,面对清闲下来的孙娟,李惠舫没让她承担家务活却为她布置了每天的“家庭作业”:每天读报、抄报,要坚持练字,田格本子至少写满一页。李惠舫希望“小姐姐”能学习更多知识。90年代末,李惠舫老伴还在山东帮孙娟联系到一份招待所服务员的工作。当时,招待所要求服务员必须是初中毕业。为了让中途辍学的孙娟达到学历标准,老伴亲自出马帮孙娟补习数学,同时李惠舫家还出资让孙娟报班学习。
    此外,对于“小姐姐”赵秀霞,李惠舫全家帮她掌握缝纫技术。不仅对“小姐姐”们包吃包住包成长,李惠舫还帮她们找对象。在李惠舫家人的照应下,“小姐姐”们先后出嫁,而李惠舫成了她们的娘家人。现在,每年春节、中秋,“小姐姐”们都不忘回“娘家”。
    如今,随着“小姐姐”们先后出嫁,两个孙子长大外出求学,家里人不再同住了,但李惠舫仍然保持着好心态。“虽不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但都彼此惦记着,这就是家。”
就这样陪你慢慢变老
出镜人物:张惠芳
居住社区:建功北里社区
    幸福箴言:家人别在金钱上计较,相比其他,亲情更重要;社会与时代有了变化,但孝道应永远传承。家长应注意榜样作用。
生活中,张惠芳有多个角色:奶奶、婆婆、母亲、妻子,但让她最感谢岁月留情的,是女儿这个角色。“65岁了,还有母亲疼爱我,也挺幸福的。”
    张惠芳的母亲今年93岁了。好强勤奋的母亲对张惠芳的影响很大。“母亲教导我们要自强,也教导我们吃亏是福,做人要老实本分。”
    对孝道的理解和坚持,正是母亲传承给张惠芳的。由于收入不高,子女又多,母亲为操持好一个家付了数不尽的辛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日子过得清苦。但手头再拮据,母亲也会把赡养老人放在家庭首位。看着母亲尽心尽力的照顾老人,张惠芳明白了孝道的真谛。1959年,张惠芳作为小学生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建国庆祝会,那天,张惠芳第一次吃到了面包夹香肠。“从没吃过那么香的,但我咬了几口就想着应该带回去给父母尝尝。”
    上世纪80年代,张惠芳的父亲去世,母亲一人照顾着子女们。母亲的付出与辛苦也让张惠芳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得好”。
    母亲爱喝豆汁,每次熬豆汁,张惠芳的小孙子都会抗议“熏得慌”,但张惠芳觉得既然老人愿意喝,而且对老人身体有好处,全家就该支持。作为老北京人,母亲总惦记着老字号的滋味。于是,张惠芳成了稻香村的常客,每周一逛,保证母亲最爱的酥皮“不断顿”。
    当年为了迎接小孙子的出生,张惠芳查书本、看电视,学习了“科学喂养法”法,现在,孙子长大了,张惠芳就把所有手艺用在了照顾老母亲上。老母亲曾从事膳食工作,对养生有着自己的习惯和理解。张惠芳发现,虽然母亲总表示愿意和家人吃同样的饭,但为母亲单独做点清淡饭菜时,母亲总是特高兴。为了让母亲高兴,张惠芳特意为母亲开起了“小灶”。
    “小饺子、小馄饨,母亲都爱吃。”张惠芳还钻研做起了爱心粥。“米和豆子得先泡,大豆、小豆、江米、小米,顺序得拿准了,这样的粥又黏糊又可口。”
    除了在家孝顺母亲,张惠芳还把对孝道的理解带到了社区,把爱心带给其他老人,为老服务、志愿送饭……她成了院里不少老人的知心人。张惠芳说:“母亲把孝道教给我,我把孝道继续传给孩子们,一辈传一辈,孝道就永远是主流。”
(街道妇联)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