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群众体育文化 古今传承 李双义 让挎鼓重返舞台

 

群众体育文化 古今传承
李双义 让挎鼓重返舞台


发布时间:2012-08-1

    说到白纸坊挎鼓的恢复以及百人腰鼓队的成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双义,他是印钞公司工会的退休干部,2005年街道聘请他任街道文体协会的副会长。任职七年来在构建和谐社区,打造文化品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工作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最前面。
    据李双义介绍,他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白纸坊人,家里几代人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小的时候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童谣,“白纸坊两头翘,狮子挎鼓莲花落”,如今“白纸坊太狮”还在继续传承,每逢年节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是白纸坊挎鼓却已经消失60多年了,李双义记得年幼时曾亲眼目睹过几次,但仅是这几次目睹气势恢弘、震天动地的挎鼓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李双义与街道领导进行了沟通,建议有计划地开展白纸坊挎鼓的恢复重现工作,让这一失传已久的地区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街道领导和相关科室对此表示了支持,并给予帮助。
    从此,李双义和辖区的文体工作者便开始了白纸坊挎鼓的恢复工作。通过寻找当年参加过挎鼓表演的老队员、观看过表演的知情人、查阅档案资料、走访民俗专家等多种途径,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撰写出了一份详实的白纸坊挎鼓历史文化报告。根据调查了解到,“挎鼓”是京城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明清即已出现“挎鼓”表演行当,至清中期,“挎鼓”的表演形式得以大力发展,而“白纸坊挎鼓”是京城最老的香会,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据《金銮殿朝夕》记载:“白纸坊是花会历史最为久远的地区之一,成立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挎鼓会,源于明燕王扫北进北京时带过来的助军威的战鼓,因声势浩大,响声震天,而被称为‘神胆’。”故白纸坊挎鼓又称“龙凤呈祥神胆挎鼓老会”。
    除了了解到白纸坊挎鼓的历史外,李双义等负责重现挎鼓文化的工作人员,还细致地发掘出了白纸坊挎鼓的制作方法、表演形式等具体问题。白纸坊挎鼓表演的音韵特点是:声势浩大、气势磅礴、浑厚洪亮、不噪不乱、响声震天。在走会表演时,除神胆挎鼓与众不同外,另有4架龙头沉子也是其他大鼓会所没有的,为白纸坊挎鼓老会非常重要的标志性的乐器。白纸坊挎鼓老会在行香走会时,按一对纱灯、4架竹节沉子、4架龙头沉子、8副镲钹、10面挎鼓的阵势依次排列。白纸坊挎鼓原有鼓点64套,目前仅剩的就只有十几套了,包括“扫北战鼓”、“彩云追月”、“得胜令”、“磕乍子”、“大得胜”、“二得胜”等。
    白纸坊挎鼓队现有队员40余人,由武警七中队官兵组成,目前仍活跃在各项大型活动中。白纸坊挎鼓能够得以再现和流传,实属不易。现今,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挎鼓深受地区群众喜爱,在京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都能够欣赏到白纸坊龙凤呈祥神胆大鼓老会——白纸坊挎鼓。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