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棉袄 吃饺子 打雪仗 数九歌
12月22日正逢冬至节气,这不仅标志着今后昼渐长,夜渐短,还代表着冬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近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雾霾的影响,北京的冬天似乎变了模样。本期邀请四位老北京街坊们,开启记忆闸门,从衣、食、玩、文化等方面,回忆那些年我们度过的冬天。
衣
妈妈做的厚棉袄最温暖
●讲述人:王海峰
冬至过后,天气渐冷,人们渐渐穿上保暖衣、羽绒服。可对王海峰来说,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棉袄是最温暖的。
“冬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穿上妈妈做的新棉袄。”王海峰说,小时候兄弟姐妹5人的过冬棉袄、棉裤、棉鞋大都由母亲亲手缝制。孩子们穿上新棉袄都当成宝贝,舍不得弄脏。穿棉袄之前要穿一层旧衬衣,外面再套上一层褂子,戴上一副套袖,做好防范工作。这样一件棉袄,一穿就是一个冬天。
王海峰回忆,在兄弟姐妹中自己排行第二,为了减轻母亲负担,自己从13岁就学会了纳鞋底。后来,自己学会做棉袄棉裤,还帮弟弟妹妹做。
除了棉衣,王海峰上学时肩上的书包是用旧布拼成的,发上的头绳是用剩毛线做的。今天看来,这一身打扮有些“简陋”,但当时还是少女的王海峰心中觉得美美的。
食
想吃饺子得攒面粉
●讲述人:马武军
冬至北方各家必吃饺子,可在马武军小时候,吃饺子是件“奢侈”事。
在家里的6个兄弟姐妹中,马武军排第三。两个哥哥少年从军,弟弟妹妹还小,11岁的马武军就成了妈妈包饺子的好帮手。马武军最初包饺子不是“露馅”就是“躺着”,形象不佳,后来包次数多了,渐渐有了模样。
为了吃上饺子,全家要攒上好长时间的面粉。由于生活条件有限,等下锅时,饺子也是由面粉和玉米面混合而成的杂面饺子,而饺子馅也是大白菜,根本找不到肉的身影。但即使是杂面素饺子,在三年自然灾害时也很奢侈。那时冬至,家里把四处挖来的野菜和玉米面掺一块,蒸成菜团。由于菜多面少,团子往往不成形,但这还是人们珍贵的食物。
如今,几十年过去,饺子退去了奢侈的外衣。“冬至吃饺子不仅是一种习惯,希望更多人享受到团圆温暖。”马武军说。
玩
自制冰椅被哄抢
●讲述人:张惠芳
今年冬至,大家在雾霾中度过,可在张惠芳记忆中的冬天却是另一种景象。
“小时候冬天下雪多,冬至更是冷。”张惠芳回忆,虽然天寒地冻,但也阻止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心气。那时,冬天房前屋后结冰的小水洼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打雪仗、堆雪人、溜冰人气十足。张惠芳兄弟姐妹5人,身为二姐,她常常带着弟弟妹妹和同院的孩子们一起玩,一出家门便是“一串”。
溜冰是小伙伴最常玩儿的游戏。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冰刀也没冰鞋,但家长制作的“小冰椅”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最大的乐趣。小板凳下钉竹条,手上的木棍成了冰杖,这一副溜冰神器受到孩子们的追捧……
后来张惠芳出嫁,有了女儿,丈夫也给女儿制作了溜冰工具,小小冰椅又给了女儿一个个快乐的冬天。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张惠芳的小孙子也8岁了,张惠芳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与大自然多接触,获得最纯真的快乐。
文化
各种“令儿”代代相传
●讲述人:杨怡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冬至该数九了,数完九九,就是春天了,对于杨怡来说,冬天是由各种“令儿”组成的。
数九歌就是老家儿口中的“令儿”,而过了冬至,小丫头小小子们就要开始数着日子盼过年了。到了腊月二十三,有年“令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清灶图……杨怡记忆中的这些令儿全都是跟妈妈学的,如今,和精神依然矍铄的老妈妈一同重复这些“令儿”是生活中的一种幸福。
除了各种“令儿”,老北京的冬天文化离不开热热闹闹的庙会。在庙会上,孩子们可以买糖葫芦、糖瓜、灯笼、风筝、风车、糖人、泥人。好吃的好玩的,都成了孩子们最瑰丽的记忆。
填满消寒图
一同等春来
过冬少不了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不仅是记载进九后天气阴晴的“日历”,还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生活的憧憬。从冬至画起,每天一次。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本报和您一同填消寒图,等春来。
(右内西街、建功北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