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月传孝道 坊间人讲孝亲事
发布时间:2016-11-11
老党员践行“及人之老” 七零后社工坚持多陪伴 隔辈人讲孝“姥”故事
农历九月是敬老月,孝老爱亲是这个月最温暖的话题。本报邀请地区居民讲述不同人群的孝亲故事,分享温情感动,传递和谐正能量。
关爱长辈成生活习惯
“我从小就在光源里长大,社区老人们和自家父母没什么区别。”这么多年来,在王孝琴看来,照顾老人对于她自己而言早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讲述:王孝琴
年龄:60岁
所在社区:光源里社区
谈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孝敬家里长辈时,也应对其他老人尊敬爱护。
棚改前 做社区老人的亲人
王孝琴是光源里社区党委第三党支部书记,她是一名老党员,更是一名社区为老服务的优秀志愿者。自2000年加入社区服务队伍以来,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社区老人,这不仅是王孝琴身肩的责任,更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习惯”。
曾经,社区有个空巢老人叫毛新花,棚改前住平房院。想着老人女儿不在身边,家中无人照顾,王孝琴就成了老人身边十多年的“孩子”。老人拿不动的东西帮老人送到家,过节时为老人送去慰问,时常地帮老人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想着老人自己容易寂寞,抽时间就去陪老人“唠唠嗑”……
地区煤改电前几年,每年一到取暖季节,王孝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新花老人。生怕老人家里的烟囱破旧漏煤气,王孝琴就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帮助老人换上新烟囱,反复叮嘱老人不要把红煤放在屋里,注意防火,防止煤气中毒……
棚改后 与老人们常联系
“我手机里保存着好多原来光源里老街坊的电话,对于以往一直留心照顾的老人,我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因为涉及棚改,光源里社区的老住户都分开了,但是搬迁到新家的王孝琴依旧和原社区的大爷大妈保持联系。“找时间大家约在大观园说说话,心里感觉热乎乎的。”王孝琴说。
“像‘职业病’一样,如今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已成为我不自觉的一种行为。”虽然搬到新家才5个多月,但王孝琴和新家园里的老人们已经“打成一片”。“新社区的老人都很好,接触熟悉起来特别快。”王孝琴介绍,和小区的人大爷大妈相熟后,自己经常和大家一起聊天。除此之外,今年60岁的王孝琴还表示自己“闲不下来”,最近有了去敬老院当义工的打算。
“隔辈亲”报答姥姥养育恩
“隔辈亲”这个词语对于李博、李佳小俩口来说的确是“至理名言”。
讲述:李博、李佳
年龄:31岁、30岁
社区:右内西街社区
谈孝道:老人辛苦地把我们拉扯大,长大后,我们应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难忘往事 被姥姥抚育长大
爱人一两岁的时候因为父母是双职工就被送到了姥姥家。”李佳告诉记者,自己在日常中,时常听爱人李博讲小时候自己和姥姥的故事。小时候爸妈工作忙,姥姥家挨得近,就把小李博长期放在姥姥家;李博小时候调皮不吃饭,姥姥就端着碗追着跑着喂吃饭。后来上小学,李博也是时常吃完姥姥家的饭,才会回自己家。
“因为爱人和姥姥的关系特别好,我去爱人家第一次见家长就是直接去的姥姥家,所以我和姥姥的关系也特别亲。”今年30岁的李佳回忆说道。
关注细节 炒芹菜为老人降血压
“如今我们长大了,到了孝顺报答老人的时候了。”李佳介绍,自己和爱人因为工作原因,只有周末才能回姥姥家,因此更加珍惜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光。
姥姥今年76岁,腿脚不太灵活,每当出门,李博总会搀扶。姥姥没有别的爱好,平时就喜欢打麻将,看小品。李博李佳小两口一回去便陪老人家“玩麻将”。每次一回到姥姥家,老人都开玩笑说:“牌王回来了,又可以凑一桌了!”晚上一起吃饭看小品,一家人开怀大笑,其乐融融。“能让老人高兴,我们很欣慰。”李佳说。
李博知道姥姥有血压高的毛病,就常劝她注意饮食、休息。每次周末回姥姥家,买点心等食物会注意买无糖或低糖的,到姥姥家还总不忘炒芹菜给老人降血压。每次在姥姥家,为姥姥捶捶背、按按腰、洗洗脚,这些在小两口看来已经是最平常的事了。
受爱人的影响,李佳也更加孝顺姥姥。有一次姥姥发烧住院,小两口在医院陪护了一天一夜。除了给姥姥喂饭,陪姥姥聊天,小两口还仔细地给老人擦身……
“老人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李佳说。
最大的孝顺是陪伴
“我上有老下有小,压力虽大,但很幸福。”今年38岁的丁鸿麟很骄傲地称自己是个“全活人”。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姐姐一家三口、自己一家三口,丁鸿麟就生活在这样的十口之家。“我们是个大家庭,家里其乐融融,每每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欢声笑语。姐姐家是个女孩,我家是个男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老人们总是合不拢嘴。”谈起自己的家庭,丁鸿麟不自觉地嘴角露出笑意。
讲述:丁鸿麟
年龄:38岁
所在社区:崇效寺社区
谈孝道:老人喜欢什么,我们就陪着做什么。小时候是老人辛苦地把我们拉扯大,长大后,就应该我们为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陪床头晕 靠吃冰棍提神
“父亲生病时做手术瘦掉了五六斤,公公发病时医生说是再晚半小时情况就十分危急了。”丁鸿麟介绍,父亲和公公先后生病住院,除了体悟到自己舍不得老人,也更加坚定了陪伴老人的心。
丁鸿麟介绍,自己父亲做心脏搭桥手术已经十年有余,身患痛风,肾衰多种疾病,因为胆囊炎而引起了严重的胰腺炎。父亲四次住院,24小时的输液治疗,知道老人不喜欢外人照顾,丁鸿麟他们始终轮守在老人病床旁。“白天是我和姐姐轮守,晚上就是我爱人和姐夫。那段时间确实很辛苦,除了工作、照顾父亲,最主要的是心里时刻担心父亲的病情。”丁鸿麟想起那段日子,不由自主的眼含泪水,“有一次我感觉头很是晕乎。怕父亲发现心疼不让我们陪,我就在医院楼下买了个冰棍吃,刺激神经,保持清醒。”
“公公婆婆是把我当亲生女儿在对待。”丁鸿麟介绍,在自己的父亲住院期间,其实公公也一直感觉身体不舒服,但为了不想再给儿媳妇“添麻烦”,就一直坚持,直到发病。而婆婆则一直帮忙照顾三岁半的孩子。
“我很庆幸自己来到这样的家庭,双方互送爱让家里很是温馨。”丁鸿麟介绍,如今每天自己晚上回家吃饭,婆婆就为我多炒几个菜,自己买衣服也都是买双份的,因为婆婆和自己身板差不多。
传递孝道 督促儿子说敬语
“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家,有爷爷奶奶是温馨的家。”都说孝道要“言传身教”,丁鸿麟日常生活中将孝顺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日久天长,年仅三岁半的儿子杜永康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孝顺的含义。
“不仅我自己要什么事都想着长辈,我的儿子也必须是个讲孝道的人。”丁鸿麟很注重对儿子的孝顺教育。2015年,在参加了西城区一个学前教育讲座中,丁鸿麟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将“你”和“您”区别开来的重要性。“听完那场讲座,我就要求儿子,只要对待长辈都要用敬语,如今儿子即使遇到外边的长辈也都很自然地称呼‘您’。”丁鸿麟自豪地介绍,关于敬语称呼自己一直纠正了儿子半年多的时间。
在纠正儿子的过程中,其实丁鸿麟也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刚开始我也偶尔会弄混,但我必须给儿子做个好榜样,我也就特别注意了。”丁鸿麟说,“家里的四个长辈也发现了这种变化,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知道我们对他们不仅仅是关心,而是用了心。
(崇效寺、光源里、右内西街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