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人讲述:那些年 我们这么过冬
发布时间:2017-01-17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虽然口中仍念着传统的数九歌,但长大后的冬天却似乎变了模样。与那个房檐上挂着冰凌的冬天相比,如今的冬天很少有雪;与那个吃着萝卜白菜的冬天相比,如今饭桌上有了更多色彩与味道;与那个全家人一起团聚盼着吃饺子的冬天相比,如今家人们都有了更多的分离和忙碌……
冬天虽然变了,但乡土回忆与人情味儿不能变。本期,4位坊间人分享冬日记忆,一同回想咱们度过的那些冬天。
脚踏温暖 年少学纳“千层底”
讲述人:王海峰 68岁 建功北里社区
“最爱穿的鞋呀,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啊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穿在脚上的千层底儿,是《中国娃》里踏实温暖的母爱,殊不知纳千层底的背后是生活的艰辛和对生活的热爱。
上世纪60年代初,恰逢经济困难时期。父母带着四个孩子,靠微薄的工资过活家境困难。每到冬天,我们这帮小孩的手脚很多会被冻伤,冻伤的部位又红又肿,又痛又痒,有的时候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
为了让脚暖和点儿,我早早就让妈妈和相识的阿姨教我做活。就这样,我学会了纳鞋底。不仅给自己做,还给年幼的弟弟妹妹做。为了让鞋子真正的防寒保暖,我用袼褙把鞋垫制得特别瓷实。
别看一双鞋底普普通通的,要纳好却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力气。想那时候,纳好鞋底,我的手常常被勒出口子……
鞋底纳好以后,就开始让母亲上棉鞋帮。当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这鞋就算做好了。刚做的新鞋很暖和,每当穿上新鞋,整个人都会特别高兴,有时还会向别的小朋友炫耀呢……
囤冬储菜
排队聊出“朋友圈”
讲述人:张秀琴 74岁 双槐里社区
凌晨三四点钟,穿上厚厚的军绿大衣,推着小竹车就赶往蔬菜站,即使这么早去,店铺前也排上五六米的“长龙”,这人群都是等着囤购大白菜的……说起记忆中的冬天,就忘不了给一家子购买大白菜的场景。
当时买菜常常需要排队,头一天,街坊们互相通知,第二天天还不亮,大家就早早地到菜点排队等待。等着买菜的时间,也并不寂寞,大家一起聊天说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买着菜,大家就更熟悉乐呵了。
当时每家一买就几百斤,白菜成了一家人餐桌上的主角。菜买到手后,整齐地码放进小竹车里,推着运送回家。因为买得多,很多时候一次运不完,有时售货员也会帮着把菜运回家。
当时住大杂院,买回来的白菜会放在院子里晾晒,晚上又将白菜收起来,整齐码放在墙根。
每到冬天,倒腾大白菜成了很多人的记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即使是寒冬腊月,超市里也有各种蔬菜。现在,家人已不依赖大白菜,买白菜炖菜、包饺子,也成了一种生活调剂了。
生活变迁
饺子馅记录好日子
讲述人:高军红 40岁 建功南里社区
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有限,每天主食不是高粱米,就是玉米饼,吃到后来“嗓子都疼”。但是正是这些粗粝简陋的食物,承载了我童年与青春的成长,承载了家的味道,如今回想,很怀念。
除了粗粮,承载着我最多记忆的是饺子。小时候,父亲是家里面的顶梁柱,母亲把不多的白面省出来让父亲吃,自己省吃俭用,维持整个家庭。粗糙的饭菜里面,记录了母亲的付出。
做姑娘时,每到春节,家里就会做一顿饺子大餐,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馅多肉少,有时放点油渣就相当于吃了一顿丰盛大餐。
后来生活慢慢变好了,我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成立了家庭,这时也不再过着以前“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来操持。在和丈夫一起经营自己的小生活方面,还和丈夫学了不少的小本领,拌饺子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冬至,我依照丈夫的经验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热腾腾的饺子加上提前腌制好的醋蒜,味道很不错,当时孩子还赞叹了一句“好吃不如饺子”。
窖藏美食
最难忘甘甜“乡味”
讲述人:陈印格 61岁 万博苑社区
前几天熬粥时往里面放了一些红薯干,等粥熬好,我连同煮好的红薯干一起吃时,发现味道真的是十分甘美,不禁又想起以前吃红薯的经历。
我原籍河北,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红薯叫山药。那个年代大量种植红薯,还是因为要解决吃饭问题。蒸着吃、煮着吃,还会晒成红薯干,什么时候饿了就拿出来吃上一片。但是因为每天都吃红薯,所以当时可是“恨透”了它。
对于红薯的记忆除了吃之外,就数窖藏红薯记忆最深。那个时候各家都有个2.5米长、1.5米宽的地窖,用来储藏红薯、白菜等。
这不大的地窖对于我们一众小伙伴来说可是充满了神秘感,是我们最喜欢的“宝地”之一,所以也留存了我们不少的记忆。地窖口小,有时父母不容易下去,就会让我们下去看看红薯情况,一般这样的“农活儿”是我们最喜欢的。等父母走了,我们不仅不会上来,还在地窖周围玩捉迷藏,胆子大的男孩有时还会蹬着阶梯藏在地窖里,我们女孩一般因为胆子小很少进入地窖躲藏,但那种新奇刺激,现在都清楚记得。
(双槐里、万博苑、建功北里、建功南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