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67岁的林克然说,他是伴随着票证长大的,对粮票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就知道,光有钱没有粮票你就没饭吃,而在大人们的眼里,粮票更是仅次于钱的第二件珍宝,是万万不能马虎的。
林克然回忆,那时候一般是在月底时,胡同北头粮店的两个女同志,准时夹着提包来他们院里发放粮票。只要在院子里扯开嗓门一嚷:“拿手戳儿,领粮票啦!”大家伙就会抄起粮本和图章,撒欢一般跑去,大人不放心,也会随后跟来,怕孩子数不清,一张一张地数。
有一次林克然到菜站买白薯,那时的规定是1斤粮票可以买5斤白薯,林克然和妹妹忙乱之中丢了2斤粮票,吓得不敢回家。直到父母喊破了嗓子,才从邻居家蔫蔫地回去。后来,林克然到外地插队后,失去了北京的粮食供应,吃起了农村的口粮。
当时农村口粮都是当年打下的新粮,熬出的小米粥金黄金黄的,表面还结着一层新粮特有的透明薄皮。插队结束分配工作后,林克然用自行车将生产队分的90斤粮食拉到15里地之外的公社粮站,换了五斤面额的全国通用粮票,那是粮票中最牛的“硬通货”,每30斤里面还有半斤食用油。
林克然在调回北京办理手续时,除了办户口,办接收单位,还得办粮食关系。当领到红塑料皮的新粮本时,林克然激动得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久久不肯放手。林克然动情地说:“用百感交集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谁也没想到,没过几年,1993年粮票就取消了,林克然领了没几年的粮本也躺在抽屉里睡开了大觉。粮票忽然在一夜之间取消了,一开始还不敢相信,甚至有点不大适应。人们担心持续几十年之久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没有了,市场失去计划供应和宏观调控,那还不乱了套?出乎人们的意料,粮票取消后一切有条不紊,平静如常,疯狂抢购、囤积居奇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林克然父亲存下的一百多斤全国粮票也随之作废了,还招来一通埋怨,说换点鸡蛋多好。林克然的父亲百口莫辩,只是坐在那里喘粗气,口中喃喃地说:“这是怎么话儿说的!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