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广艺+”运行一年 公共空间释放文化服务效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新在哪儿?

在“广艺+”阅读书塔开展线上科普直播

邀请专家讲解“中轴线”上的文化故事

“双减”课外实践活动的讲师教孩子们识别“喙头蜥”的生物特征

孩子们与辖区青年在阅览区学习工作

居民参观“广艺+”了解最新活动安排

  下班了去哪?如今这个问题在广内街道年轻家长中有了新的答案:去“广艺+”陪孩子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自己也一起看看书充实提升一下。家长们说的“广艺+”在广内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自去年12月底开馆,每天早九点到晚九点不间断提供服务,让这里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充电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周末与晚间的开放,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年轻白领走进“家门口”的文化中心,共享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场馆的利用率高了,公共文化多元共治的水活了。

  街区更新
  “疏整促”腾出文化活动场

  位于广义街甲1号的广内街道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广艺+”占地约1800平方米,分为地面和地下两层。走进“广艺+”就被满眼的绿色吸引,让人放松下来。向里走便看到接待台,旁边是展厅空间,穿过展厅就来到了社区剧场,接着是一个通顶的大型“书塔”,有不少居民正在借阅图书。据介绍,这里原来是歌厅,附近居民每天生活在声光电的嘈杂环境中。2017年,街道以“疏整促”为契机,将这里改造为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听说这里要改造升级,居民们拍手称赞,还纷纷建言献策,年轻的父母希望“给孩子们留个看书的地方”,爱好文艺的老年人希望“有个现代化的排练厅”,患有慢性病的居民希望“多举办些健康讲座”……“居民的需求五花八门,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我们却打心眼里高兴,因为居民有关注有需求,这项工程才能做到居民的心坎上。”街道工作人员介绍,随后,他们积极组织居民及设计师现场调研,对需求空间进行汇总梳理,最终将首层开放的大空间设计为社区剧场、阅读书塔,分类设置为阅读、休闲、展示等功能区域。社区剧场是本次改造中面积需求最大的空间,三面阶梯形看台围绕着中心舞台,阶梯下方的也被设计成化妆、更衣等辅助性功能空间,还利用空间高度设计了接待台、咖啡吧和儿童展示区,丰富了“广艺+”的首层空间层次。

  地下一层分隔出大小不等的房间作为影音室、社区工坊、舞蹈排练室、社区客厅和儿童空间,通过一条绿色的连续路径,将不同功能区域串联起来。考虑到年纪较大的居民行动不便,走步行楼梯到地下室不方便,街道还安装了无障碍座椅电梯,方便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共享身边的文化空间。

  书香焕新
  延时服务让年轻人走进来

  晚上8点,充满设计感的“广艺+”依旧灯火通明——阅读书塔附近,不少年轻白领带着电脑在办公,孩子们有的在书塔内挑书,有的直接趴在塔内的软椅上阅读起来。

  “广艺+”的阅读空间并没有采用普通的条形书架,而是在阅读区中心采光较弱处,设置了一个通高的圆柱形书塔,为阅读区提供了内外两种不同的书架展陈界面。书塔的外部是书架和窗口门洞。在内部界面上,书塔的立面造型与书架、座椅结合,并通过人工灯膜的方式模拟自然光。阅读空间的书桌沿着书塔外侧墙面依窗而设,这也保证在最大幅度使用自然光源的同时营造了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这里有藏书12000余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公共开放图书馆不需预约,同时与西城二图等图书馆联网通借通还。内设76个阅览座位,居民可凭兴趣爱好在里面任意阅览。书塔旁还设有休闲水吧,可随时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同时还提供咖啡、果汁等饮用品,满足大家的“定制需求”。

  “我连续来了有几天了,这里的书桌有办公电源,环境也安静,工作效率特别高。”白领张先生之前不太了解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今年“广艺+”延时开放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忠实粉丝。忙的时候来这里工作,闲的时候过来看看书,“我现在每天晚上都很充实,心情也变好了。”张先生说道。

  据“广艺+”馆长任天天介绍,自去年中心开放以来,“广艺+”坚持延时开放至晚九点,周末不闭馆,所有空间免费开放,还组织开展了满足各年龄层文化需求的活动、讲座、演出,在不断探索中锁定多元用户。

  “双减”迎新
  特色内容受青少年热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业少了,辅导班停了,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广艺+”打造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级协同共育体系,集成“五育并举、六创同行”的创新资源,五育并举: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六创同行:创艺(培养兴趣才艺)、创毅(增强心体毅力)、创异(激发创新动力)、创绎(知晓传统非遗)、创益(志愿服务循环)、创意(践行红墙意识),共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家庭。

  聚焦当下学生和家长的迫切需求,结合优质资源,“广艺+”推出了五大类校外实践兴趣课,包括艺术类、科普类、文学类、体育类、生物类,每周一到周五下午6点半附近的孩子们就会来这里做手工、画美图、阅读生物绘本、学习音乐基础、朗诵演讲、开展体能锻炼,用更多的自主时间,走进实践生活,在快乐中成长。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讲了动物的起源,那么,恐龙的祖先是谁呢?”“广艺+”的讲师吴琦在“小小生物学家”“双减”活动中问道。

  十余名孩子围桌而坐纷纷举手抢答。随后,吴琦从三叠纪早期地球上的动物生态开始讲起,随着进化演变讲到爬虫纲,再引申到鱼鳖目、喙头目、有鳞目等。

  随着讲解,引出了当天的主角——“喙头蜥”。“它拥有‘三只眼’,头顶的第三只眼用来感光,而且这个眼睛有神经连着大脑会向大脑传输信息,究竟它用这只眼看什么,目前科学家还在研究。”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吴琦还拿出事先画的图形为大家介绍“喙头蜥”的画法。

  吴琦是这里的“明星”讲师,更是个“孩子王”。为了讲好课,他总是提前策划,查阅大量资料,甚至还会阅读英文文献,制作生物进化表树形图,“科普活动涉及很多目前科学家尚不确定的内容,我会把研究方向都向孩子说明,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激发学习乐趣。”吴琦说道。

  场地拉新
  艺术团预约场地成热潮

  近日,核桃园社区合唱队的队员们刚吃完午饭便赶到“广艺+”排练,距离开始还有十几分钟,队员们就已经到齐了,队长表示每周的学习是队员们最期待的一件事儿,“广艺+”提供场地,还有伴奏钢琴,极大方便了合唱团的学习锻炼。

  旁边的排练室里,退休的英文教师Apple正在对着镜子练习芭蕾舞,20分钟跳下来,汗水浸湿了舞蹈服。休息期间她看到工作人员,忙问近期排练厅的使用情况,想再预约一次。“现在冬天了,咱们这温度适宜穿着舞蹈服也不冷,还有落地镜,很适合舞蹈练习。”Apple近几年对芭蕾产生了兴趣,便在网上看视频自学,“广艺+”为她提供了锻炼场地,极大地丰富了她的退休生活。

  像她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而他们的成功预约场地得益于“广艺+”“互联网+文化”的新模式,即“菜单式”和“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社区文化团体和居民可提前预约活动场地,免费向居民开放。

  内容创新
  整合社会优质文化资源

  “先农坛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农场所,皇帝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在先农坛。”12月10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张敏带来一场主题为“北京中轴线上的祭农文化”的讲座。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天坛和先农坛的这种布局形式是城市设计中“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理念的实际体现。

  今年十一假期,“广艺+”还组织开展了国潮文化节,科普、艺术、国学、文化等领域的优秀讲师,带来精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同时,还有来自传统非遗工匠之手的篆刻、版画、雕漆、手绘、剪纸、铸造等互动区,吸引了广大居民打卡参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近距离感受非遗内涵。

  除了文化市集,曲艺表演也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广艺+”文化讲师王道俊现场演绎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一群佩戴着红领巾、活力四射的少先队员们“闪现”“艺+剧场”,用钢琴伴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以特殊的表演方式,唱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不仅开放了公共服务空间,更加大力度调动整合社会优质文化资源,吸引专业的中青年艺术家、文化学者前来授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广艺+”馆长任天天介绍,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0月,“广艺+”共举办了285场活动,惠及人数1.4万余人次。

  从艺术展览到文学阅读、从戏曲展演到红歌音乐会、从拉丁舞培训到非遗文化体验……这里的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多样,给市民带来精神上的文化盛宴,吸引各年龄段居民积极参与。

  社群育新
  参与志愿服务共享共治

  在“广艺+”有这样一群“志愿妈妈”,他们原本都是带着孩子在图书馆读绘本看书的家长,后来经常参与活动成为这里的志愿者,不定期协助工作人员组织活动,维护现场秩序,这是“广艺+”文化自治方面结出的硕果之一。

  “别着急,慢慢来,今天的盘扣技法确实有难度,多练习几次就能掌握了。” 12月12日,蒋欣彤是当天的活动志愿者,正在安慰编织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家长,并一对一辅导,帮着家长与孩子学会其中的编织技巧。

  一年来,很多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家庭走上了“广艺+”的舞台。十一期间,初中生尤子丞担当起“冬奥知识讲解员”,连续两天来到“广艺+”为小朋友讲解冬奥知识。目前,“广艺+”还计划招募“北京中轴线小小导游员”,带领孩子们了解老北京文化,并引导他们“开团”,成为文化传播者,向人们介绍“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我们希望能调动起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对参与志愿者、积极分子给予文化福利的回馈,使其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更具获得感和认同感。”“广义+”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运营负责人都晓杰介绍道。

  “广艺+”除了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最新的活动安排,还会长期招募“志愿者”,成立了“艺家志愿服务突击队”。居民通过关注“广艺+”公众号,点击志愿服务邀请即可报名,凡是报名成为志愿者的朋友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便可扫码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志愿服务时长可换取积分,积分未来可用于兑换市民文化中心相关活动的参与名额、志愿福利和文创产品等。

  据了解,“艺家志愿服务突击队”已有500余名居民报名参与,在地区安全巡查、垃圾分类和卡口值守等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号召更多市民和家庭加入志愿者队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为志愿者搭建更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居民的平台。

  记者于丽爽 段雁南文 姜灏摄

(北京西城报,05版)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