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居家养老需求,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内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构支撑、项目保障”的“五位一体”工作目标,以老年人最基本、最刚性、最共性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养老服务建设。近日,记者走进辖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养老助餐点,感受老年人“不离家”的幸福晚年。
入户为老人检查身体
建立长者个性化服务档案
理疗师为老人进行眼部按摩
北康养e家餐厅宽敞明亮
街道联合工商银行开展老人防诈骗讲座
餐厅菜品类别丰富,“抓”住了老人的胃
“管家式养老”新模式落地生根
北京首个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在广内街道运行已有半年多,各项服务均为“零差评”。不同于以往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广内街道指导下,北康养集团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养老服务“管家”队伍,让老人真正做到养老不离家。
家住西便门东里的苏老先生今年93岁,身体一直不错,但行动不便,出门办事有些费力。自从签约了居家护理服务,老人感受到了养老服务“管家”带来的便利。
早上10点,养老服务“管家”刘佳欣准时来到老人家中巡访探视。“叔叔,您看着真精神,气色多好呀。”一声亲切的呼唤,让老人喜笑颜开,“小刘,就喜欢听你说话。屋里都热闹了。”说着话,刘佳欣拿出血压仪和指夹式血氧仪,监测老人血压血氧。测量数值正常,她把老人的情况记在健康档案和巡访表上。健康档案和巡访表上除了记录老人的身体情况,还有各类需求。苏老先生提出了剪发需求,刘佳欣记录在表上,并为老人预约了专业护理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免去了居民上下楼不便的苦恼。
如何做好养老服务?首先“管家”需要具备养老服务经验。以刘佳欣为例,成为养老服务“管家”前她曾在养老院工作,掌握老年人生活照护、安全照护、日常能力康复训练等技能。除此之外,“管家”在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有观察力和责任心。
辖区居民杨阿姨今年85岁,重度失能,同时有抑郁症,虽然家中有保姆照顾,但职责仅限于照顾老人的起居,不负责家务、做饭等事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养老“管家”小李立即安排评估员对杨奶奶的身体和居住环境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杨奶奶除了抑郁症外,还存在认知障碍。为了帮助她更好地应对认知症,小李迅速联系了“北康养e家”的认知症照护服务团队,邀请他们免费上门为杨奶奶进行认知症评估,并向其家人提供了日常干预措施的指导。根据家人的服务需求,养老“管家”小李找到了条件合适,能够做饭、收拾卫生和照顾老人的护理员。家属对护理员服务连连称赞,“这可不是一个人在服务,而是一个团队在为咱们家服务,有什么事一个电话管家就过来了。”
据了解,2022年4月,广内街道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及区民政局的工作安排,承接开展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街道成立专班,配合北康养集团对典型社区的730名长期卧床的重度失能老年人进行摸底调查。实现社区常住老年人、为老服务人员和为老服务商基础信息的全覆盖。工作人员从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身体状态、居住状况、经济状况、收支比例、子女居住距离、需求结构九个维度对老年人进行深入入户调查,以了解他们深层次的服务需求。针对居家长期照护、助餐、助医等需求量较大的服务项目,北康养集团结合现有的服务资源,指导并形成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等六大类、20小类、98小项的服务清单。
截至今年5月下旬,广内街道居家照护服务成交87单,开展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1782单,广内街道“北康养e家”已有注册用户6800余人。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变身“总服务台”
去年年底,西便门东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正式开业。驿站嵌入社区工作站,于2022年底委托北康养集团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
6月2日上午10点,驿站内格外热闹,一楼的休闲区,有的老人在此歇脚,有的老人在和社工聊天,还有老人正在做眼部按摩。记者了解到,理疗师来自社区一家专门做眼部康复的机构,他们会定期来到驿站为居民提供各类康复和保健服务。
记者随后来到二楼,发现多功能活动室里正在进行一场“金融反诈”培训,课程由工商银行天宁寺支行工作人员进行讲解。老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时提出问题。课后,工作人员还对老人进行一对一手机指导,帮助他们规避风险。今年以来,驿站已先后开展“驿站的春天”“圆梦行动”“养老服务大集”等主题活动,不断丰富辖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驿站不仅融合党建引领、社区带动的特点,还整合“北康养e家”为老服务平台的线上服务,为养老服务“管家”打造了线下服务的场所。驿站工作人员殷月桂告诉记者,除了为养老服务责任片区内签约的116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居家安全巡视和日常服务外,她还要负责中午助餐、“一键呼”注册等工作。“自从有了驿站这个线下平台,和老人交流更多了,效率也更高了。有些居民直接到驿站寻求帮助,还有些人来居委会办事也会到驿站里看看。明显感觉人气旺了不少。”殷月桂说,驿站在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的基础上新增了24小时护理服务、理疗服务、适老化改造咨询服务、助老辅具甄选、京郊旅游、慢病管理等多种服务。
同时,西便门东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还是街道养老的“总服务台”,服务覆盖广安门内街道的18个社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签约116人,驿站组建了8个微信服务群,其中东里服务群活跃群成员达277人。驿站整合多种优质服务资源,提供养老政策咨询、文化娱乐活动、老年大学、家庭急救培训以及保姆、居家护理、康复按摩等多种入户照料服务,为老年群体解决各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样化的便民服务,极大便利和满足了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三边”服务需求,得到了驿站周边老年朋友的一致认可。
相比西便门东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核桃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设时间更长。2014年,街道建设首家为老服务中心,选址在广义街核桃园南里的一栋废弃办公楼,该楼产权属于北京公交保修分公司三厂(以下简称保修三厂)。与产权单位达成一致后,街道对办公楼进行了加固改造,并将一层改为“公交餐吧”。广内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姜国章介绍,当时建设为老服务中心的初衷是解决保修三厂退休老职工中午的就餐问题,经过调整后又增加了日间照料、文体娱乐、老年学习等服务。2022年,街道引入北科养老运营驿站,逐渐形成为辖区及周边老年人提供呼叫服务、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助餐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心理慰藉的一站式服务,还融合智慧化照护管理、智慧养老科普、公益服务、适老化改造等特色服务内容。
助老餐厅“抓住”老人的胃
长期以来,“吃饭难、做饭难”一直是居家养老难以回避的问题。广内街道发挥“西城父母食堂”工作成果,“抓住”老人的胃,留住老人的脚,增强供需双方的黏性。
核桃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公交餐吧”深受居民喜爱。建设过程中,街道征求群众意见,从细节策划再到最后施工,都融入了居民的想法创意。蓝色的车身、整齐的公交座椅、深灰色的扶手……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记忆餐吧、情景餐吧、红旗餐吧、车票餐吧、站牌餐吧等车厢将来此就餐的居民带回不同的年代,俨然走进了一家小型“公交博物馆”。
“下楼走两分钟就能到,15块钱左右能吃饱,经济实惠,最重要的是方便,不用自己洗锅碗瓢盆了。”每天中午,低廉的价格、丰富的菜品,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用餐。为了让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吃上热乎饭,养老驿站还会提供送餐服务。送餐员都是附近单位的志愿者,对路线很熟悉,可以让老人准时、准点、安心、无误地在家吃上老年餐。
去年10月4日,位于广内街道长椿街社区感化胡同3号院内的广内街道“智能方”长者餐厅正式开业。运营8个月,很多老年人感叹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方”了,“方便又卫生,太棒了。”
据了解,感化胡同3号院位于长椿街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交通地理位置便利,小区共有540余户,多为辖区单位有色综合服务公司的退休职工。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地区很多老年人因为岁数渐长,身体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每天做饭、吃饭成为他们的难题,地区老年人用餐需求逐渐增长。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区老年群体,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吃饭,同时体会到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智能方”长者餐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造一公里服务圈,老人们可选择餐厅就餐和外卖送餐两种服务,老年人的用餐标准分为两档,18元一荤二素,20元二荤二素,都含免费的主食和汤类。
在餐厅用餐的老人,点餐并取餐后,可直接将餐盘放在智能支付系统机器上,随即,显示屏上会显示出饭菜名称及账单。老人们除可选择现金或电子支付方式结算外,还可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支付。不仅如此,在老人用餐后,智能设备还会把本餐的膳食营养结构发送到老人的手机上,方便老人们在下一次点餐时,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取餐搭配。
姜国章表示,街道根据实际用餐需求,拓展社区服务站作为助餐终端,补充7个社区助餐点。打造志愿者、驿站员工、社工、居民、单位员工服务队伍,送餐到家,实现全区域覆盖,形成“点—线—面”助餐体系。在推动养老助餐社会化工作中,还将瞄准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为社区老年人及周边驿站提供优质的午餐。
在菜品上,街道引导辖区9家养老助餐点结合老人饮食特点,分析调整膳食营养餐配置,丰富老年人用餐的选择。截至今年5月底,辖区养老助餐点已服务老人32000人次。
记者手记
普惠养老服务缺口怎么补?
北京老年人期盼的养老服务什么样?最近,一份覆盖12.5万名老年人的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普惠”成为绝对的关键词。
具体来看,这份报告反映出一个明显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基于“原居安老”的文化习惯,近9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成为刚需;另一方面,市场化照护服务项目费用远远超过老年人的心理价位。比如,近8成老年人可接受的每月护理费在2000元以内,但就市场价来说,该额度只能满足陪同就医、助浴等不定期单次上门服务。
照理说,有需求就应有市场。但照护服务之所以遭遇“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尴尬,一大症结在于老年群体较低的消费意愿。毋庸讳言,我们处在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中,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本身不高。尤其“40后”“50后”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勤俭节约是刻入基因的习惯,精打细算了一辈子,让其在晚年突然颠覆不大现实。报告还显示,仅两成子女会给予老年人补贴,大多数子女对于花钱购买专业服务的消费习惯还未形成。也就是说,从老人到子女都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相关市场服务自然难以充分发育。
诚如学者所言,居家养老不意味着只依靠家庭,当个体老化变为群体老化,养老问题就成为社会问题。面对上述矛盾,既然无形之手难以充分调节,那么有形之手就要充分介入。由政府部门牵头,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是民之所盼,也是务实选择。
这些年,从打造社区食堂、启用养老餐集配中心,到试点社区养老服务管家队伍,西城一直在积极探索。着眼于现实所需,尝试的领域不妨再多些、推广的力度不妨再大些。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进程中,既要想方设法压降成本,比如盘活一些社区闲置空间,多时段经营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等,最大限度体现普惠性公益性,也要实事求是,着眼可持续发展,培育起老年人及其子女付费购买服务的意识,让好事能办好、办长远。
今天的北京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在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当前占据主体的初老群体,大部分还有自理能力,也能够照料他人,当他们逐渐步入高龄,才是压力逐渐显现的时候。这意味着,必须抓住有限的窗口期,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探索出相对完善的居家养老模式。
政府部门托好底,发展好助餐、助浴、助洁等普惠型服务,将此外的部分交给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相信一整套错落丰富的服务体系,定能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支撑起更多人的夕阳红。(北京西城报05版)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