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通知,西城区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名单。近年来,西城区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建设区级托育中心,促进青少年文化体育发展……本期,记者着眼城市空间、公共服务、权利保障、交通出行、意见表达五个方面,在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享的生活场景中,寻找“儿童友好”的小细节、小确幸。
城市空间更多元
适儿化改造提供活动空间
天宁寺桥位于二环路西南角,桥下面积宽阔,此前主要作为停车、公交场站及市政养护站点使用。在周边居民的印象里,这里封闭昏暗、利用率较低。
今年4月,天宁寺桥下近5000平方米空间完成改造,明黄色的秋千,蓝灰色系的篮球场,星球造型的钢筋滑梯……空地“变出”诸多活动器材。
现场划分为儿童游乐区、综合运动区、配套服务区,功能区的增加,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嬉戏、玩耍的地方。综合运动场地中集合了全龄篮球场、面向6-10岁学龄儿童的小篮球场、单板练习区等。儿童游乐区设有滑梯、沙坑、秋千、攀爬等趣味设施。每天下午四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桥下,做游戏、刨沙坑、玩滑梯……家住荣丰2008小区的张爷爷对着大型滑梯告诉记者,之前附近缺少活动场所,外孙子不爱出门。最近多了游乐设施,他不仅喜欢活动了,还结交了不少好朋友。
天宁寺桥这片广阔的儿童活动空间有效连接了周边35个社区,5米宽的无障碍、安全过街通道为孩子们来此玩耍提供了方便。同时,广外街道积极推进社区里的小微空间改造,从“一米视角”营造儿童友好环境。
广外街道新居西里小区儿童空间绿地面积420平方米,铺装面积占106平方米。这处藏身绿地间的儿童乐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童年的好去处。天宁寺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雷学娟介绍,新居西里小区周边没有儿童游乐场所,蓟城山水将绿地升级改造成为儿童空间的方案和社区需求“不谋而合”,立即得到了居民的支持。
儿童空间设计上以蓝色为主调,掩映在绿地中间。因位置紧邻天宁寺,活动空间造型上也借鉴了天宁寺古塔的八角形,搭配地面的卡通动物图案,童趣中更添古韵。活动区设计上,“梅花桩”“跳房子”等既能让孩子们体验大人们儿时的游戏,也能让大人们重温童年回忆。一旁还设置了可供大人和孩子们小憩的木凳。
街区大面积活动空间与居民楼下小微空间互为补充,增加了儿童户外活动场地,为儿童休闲游憩扩展更大空间,打造“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不断提升社区儿童的“微幸福”。
小读者走进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
小朋友在儿童空间玩耍
学生在志愿者引导下上下学
孩子们进行防震减灾安全演练
广艺家市民文化中心开展儿童主题活动
公共服务更完善
系列活动增彩儿童成长
近年来,西城区不断织密图书馆、教育基地、市民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空间网络,针对儿童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涵养文化底色,为儿童成长添彩增色。
近期,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了“寻找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公益活动,每月图书馆都会策划非遗相关内容,纸鸢的文化发展普及、北京鬃人讲座、团扇剪纸制作等。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樊亚玲告诉记者,图书馆每年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像“青苹果童书会”主要针对低幼儿童,而“小小摄影师俱乐部”讲座则针对在校学生。“青少年儿童的活动与成人讲座不同。因为孩子比较小,对于互动环节更感兴趣。我们鼓励孩子们勇于思考,童言无忌。”樊亚玲说。
在金融街丰汇园社区15号楼地下一层,隐藏着一个精巧的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基地。 4年来,基地共迎来4000多位听众。“听众里超过一半都是小学生,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讲解版本,丰富讲解形式,吸引孩子兴趣。”丰汇园社区社工张宗昱作为义务讲解员,一直在不断打磨讲解内容,如今,他的讲解课件已经更新了39版,有儿童版、青少年版、大学生版、老年人版等。“儿童版本的互动性特别强,也是大家普遍认为最有趣的,孩子们在玩中就把安全知识牢牢掌握了。”张宗昱说。
“走!去‘广艺家’陪孩子参与课外实践,自己也一起看看书充实提升一下。”家长们所说的“广艺家”在广内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西城区多数街道都有市民活动中心,广内街道的“广艺家”活动中心盘活了辖区资源,为儿童成长开辟了专属空间。
“广艺家”位于广义街甲1号,聚焦当下儿童和家长的迫切需求,“广艺家”推出了校外实践兴趣课,每周一到周五下午6点半孩子们就会来这里做手工、画美图、阅读生物绘本、学习音乐基础。
吴琦是这里的“明星”讲师,更是个“孩子王”。为了讲好课,他总是提前策划,查阅大量资料,甚至还会阅读英文文献,制作生物进化表树形图,“科普活动涉及很多目前科学家尚不确定的内容,我会把研究方向都向孩子说明,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激发学习乐趣。”吴琦说。
交通出行更便利
孩子的放学路有“守护”
孩子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安全是家长和老师们的心头大事。近日,位于广外街道红居南街的实验二小广外分校志愿者们惊喜地发现之前挡路的“房子”都不见了踪影。原来,为了疏通孩子的上学路,街道成立了实验二小广外分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专班于2020年先期拆除了面积515平方米的自建房。
今年,在专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后7间自建房的房主也同意了拆迁。自建房拆除后,空地改造马不停蹄,在两天时间里完成了路面加宽铺装还增设了人行便道,道路畅通而安全。
在广内街道上斜街社区康乐里小学门口,每天下午都会开启志愿者“护学模式”,一千多平方米接送区域秩序井然。
2020年,康乐里小学明理校区搬迁到了上斜街社区,与对面的彩虹校区只有一巷之隔,交通压力骤增。于是,社区、康乐里小学和西城区校场口消防救援站通力合作,在两个学校附近的校场口消防站前划出面积约1296平方米的“家长专属接送区域”,加装防护栏,施划禁停线,充分预留出接送空间。
同时,社区组建了“同心志愿队”,在放学时段安排志愿者,配合康乐里小学两个校区做好家长和学生的疏导工作。“场地中间的志愿者让整个区域实现了动静分离,前面是流动的学生区,后面是家长区。孩子放学出来排队路过此处,家长对应接走,志愿者从中协调。”上斜街社区党委书记安捷说,同心志愿队还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放学路畅通了。
今年,陶然亭街道龙泉社区也将新增一处家长接送区。龙泉胡同最窄处宽1.4米,胡同内有陶然亭小学、北京育才学校龙泉校区两所学校,校园周边时常发生拥堵,车辆、行人出行极为不便。街道在龙泉社区、学校的协助下,科学合理规划道路空间,打通道路微循环,在龙泉东巷斜路口新增了家长接送区。目前处于施工状态。
未来,两片共计3000余平方米的开阔空间将成为孩子和家长们的“福地”。改造后,地面将区分铺装颜色,凸显慢行步道,保证青少年儿童上下学安全。
权益保障更健全
多方联动织起未成年人保护网
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中重要的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孩子更为重要。今年5月,广外街道三义里社区被评为“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三义里社区未保主任郑艺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各方参与。社区就是一根线,将他们的关怀编织成一张网。”
2021年,年仅12岁的小谭(化名)引起了郑艺的注意。“学校老师曾向社区书记反映孩子总是一个人上下学。”走进小谭的住所,郑艺皱起眉头。一间平房里只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品,锅里正煮着的方便面就是孩子的晚餐。日常生活、学习、起居全靠自己一个人。
郑艺深入了解后得知,小谭的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父母离异后她跟随父亲生活。2021年4月开始,小谭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回到老家,留小谭一人在京生活。而这些情况,内向的小谭没有跟任何人提及过。
广外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妇联及团工委等多个部门,第一时间来到小谭家中探望。为保障她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街道和社区为准备了部分适宜短期保存的食物、轻便保暖的棉被。为了帮助她学习,还带给她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街道和社区及时建立了三义里失管未成年人保护临时工作组,以社区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儿童福利主任、卫生健康主任、妇联主席和治保主任为主要成员,24小时提供业务指导及资金帮扶,对小谭开展短期应急照护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对小谭每日入户巡访,关注其饮食、提醒水电安全、上下学交通安全等。还安排专人夜间巡视,保证其环境安全。
社区书记时常关注小谭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以及就学时间安排情况,形成了从家到学校的闭环式照护,最大程度保障了小谭的日常安全。在疫情期间,社区卫生健康主任告知小谭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指导她在疫情期间做好防护,所有工作人员都不遗余力地帮助她。
经过多方努力,小谭的生活逐渐改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但无人照看的问题仍未解决,街道及社区多次与小谭父亲联系,提醒他尽快返京照顾女儿。“我们将孩子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告诉了她的父亲,让他引起重视。”郑艺说,去年小谭的父亲返京后对社区的照顾表示了感谢,自己也认识到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在北京生活。
郑艺告诉记者,社区仍将持续关注小谭情况,“困难家庭的子女是社区未成年保护工作的重点。社区会根据家庭情况,及时落实救助政策。同时联合街道、学校、公安等部门做好未成年人服务保障工作。”
意见表达更顺畅
社区治理“童”参与
“今天咱们的议事会主要是关于孩子们的暑期活动,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社群可以设置小小交通岗,让孩子们参与交通微治理。”“暑期活动可以围绕助老服务展开。”……一大早,金融街街道新华社社区的家长们便来到居委会,为孩子们的暑期活动建言献策。
从2022年开始,新华社社区便开展了青苗志愿队议事协商活动。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在“玩”中培养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树立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意识?每逢寒暑假和节日,家长们便和书记王孝冬一起讨论。“议事协商可以密切社区与居民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到孩子们的多元化活动需求,一些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参与议事协商会,给了‘小大人’们更多选择权与参与度。”王孝冬告诉记者。
针对暑期活动,不久前有家长提出;“金融街古建资源丰富,社区可以开展暑期打卡活动,打卡就能获得一个小勋章。”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王孝冬表示,打卡活动已经被列入了今年的暑假活动计划之中。
社区在选取协商议题时,也会充分考虑到对孩子社区治理参与意识的培养。不久前,经过议事会的协商,社区发动孩子们争当“环境监督小哨兵”,在楼道中发现小广告并用小铲子及时清理。以小广告这一社区顽疾为切口,能够带动孩子们关注社区中大大小小的难题,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起孩子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小朋友们也特别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要社区有活动,小朋友们就会积极地报名加入。”家长骨干王静说,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让他们慢慢形成了爱护环境的意识,并且将这一习惯延续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王孝冬告诉记者,孩子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能带动整个家庭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家长与孩子共同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北京西城报05版)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