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海及团城
位于文津街1号。自辽代伊始北海即为帝王的宫苑,时称“瑶屿”。历经金、元、明、清近千年的精雕细琢至清乾隆时期已日臻完善,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良的古代园林经典之作。北海景区由琼华岛、白塔山和太液池组成,相传是仿照传说中的仙境建造而成。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西苑。团城是西苑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建筑承光殿设计精巧、独具匠心,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2、妙应寺白塔
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71号。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同时,忽必烈令以塔为中心,修建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寺院,名“大圣寿万安寺”。元末,雷火焚毁了寺院,白塔幸免。1457年重建庙宇,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白塔俗称白塔寺。清代有四次修缮。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宝殿和塔院。白塔为白色覆钵式塔,通高51米,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相轮呈圆锥状共13层,故名“十三天”。
3、北京宋庆龄故居
位于后海北沿46号。故居原为清末醇亲王(北)府花园,俗称西花园。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在王府花园原来主体建筑迤西,增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宋庆龄自1963年迁入,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1981年10月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次年5月29日宋庆龄逝世一周年之际向社会开放至今。
4、恭王府及花园
位于前海西街17号。恭亲王奕的府邸。其前身是乾隆朝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嘉庆朝将和府籍没转赐给庆僖亲王永璘,咸丰朝再度易主为恭亲王奕。恭王府的建筑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府门、狮子院、银安殿等主要建筑,两侧各有多进院落,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二层后罩楼,楼后为王府花园。花园名萃锦园,集中式古典园林精华于一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之一。
5、郭沫若故居
位于前海西街18号。故居原为清乾隆朝权相和珅府花园,后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1949年后曾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3年11月郭沫若迁入,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在此工作生活了近15个春秋。故居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院内郭沫若和儿女们当年手植的一株“妈妈树”。穿过垂花门,两株西府海棠掩映着宽敞的会客室、办公室和郭老的卧室。郭老在这里写下了百万余字的学术论著和诗歌篇章。故居内至今仍保持着郭老生前的陈设,并保存着郭老大量手稿、图书、文献资料和遗物。198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向社会开放至今。
6、牛街礼拜寺
位于西城区牛街18号。创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赐名“礼拜寺”。现存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平面用中轴线布局,寺门朝西,有望月楼、礼拜殿、邦克楼等,是北方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存有元代讲学的伊斯兰长老墓、明代的《古兰经》手抄本、清康熙朝的“圣旨”牌匾等珍贵文物。
7、天宁寺塔
位于西城区天宁寺前街甲3号。寺庙建于唐代,辽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建塔,金末寺毁塔存,明初重建。寺院建筑历经多次残毁,但砖塔仍为辽代遗物。1938年重修时,天宁寺留存天宁寺塔、山门、接引佛殿和两配殿,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塔,通高55.38米,建造工艺精湛,造型优美,雕塑细腻,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
8、大高玄殿
位于景山西街21、23号。大高玄殿是明、清两代皇家道观,始建于1542年, 1547年毁于火, 1600年重修。清代多次重修。大高玄殿坐北朝南,大门外原有三座牌楼、两座习礼亭。现存主要建筑为外垣墙三座门、大高玄门、钟鼓楼、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乾元阁。乾元阁为两层楼阁,上名“乾元阁”,圆攒尖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9、历代帝王庙
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历代帝王庙建于1531年,是明清两代祭祀历代帝王的场所。初按照南京旧制祭祀三皇五帝、夏、商、周、汉、唐、宋、元等开国帝王和40位陪祀名臣。后经不断增祀,至1784年,入祀帝王达188位,陪祀名臣达79位。历代帝王庙的祭祀被载入国家祀典,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祭祀活动。民国后,由中华教育促进会及幼稚女子师范学校、第三女子中学使用,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159中学。自2000年,历经三年完成了搬迁学校、修缮庙宇的历史性工程,2004年正式向社会开放。
10、南堂
位于前门西大街141号。南堂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因地近宣武门而称宣武门教堂,与西什库教堂南北相对,故亦称南堂。始建于1605年,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创建。1650年由当时掌钦天监事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重建。 1775年毁于火,次年重建。1904年复建了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的建筑。教堂为典型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立面为清砖砌筑,饰以精美的砖雕;教堂顶部采用拱券式结构,门窗镶嵌绘有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
11、景山
位于景山前街。元代为皇家苑囿。明永乐朝营建北京时,将拆除元代宫城和挖掘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在此堆积成山,取名“万岁山”,并在山之东北隅修建了以寿皇殿为主的殿亭楼馆。 1655年万岁山改名景山。1750年在山的五峰上各建一亭,自东向西谓之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后又将寿皇殿移建到山后的中轴线上。民国后,景山一度荒芜。1928年辟为公园对外开放。
12、白云观
位于北滨河路西白云观街。白云观为道教全真派北方第一丛林。始建于739年,初名天长观。1203年改名太极宫。1224年长春真人邱处机奉旨常驻于此,故改称长春宫。 1394年改称白云观。现存道观为清代重建,分为中、东、西三路和后院。白云观内保存有唐代老子石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道德经》、《阴符经》石刻、明正统年间刊刻的善本《道藏》等珍贵的道教文物。
13、法源寺
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前街5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初名“悯忠寺”,为唐幽州城的地标性建筑。后屡经拆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定名“法源寺”,形成今日规模。寺坐北朝南,六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现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内藏丰富的佛教图书文物。
14、先农坛
位于西城区东经路21号。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先农坛占地广阔,由具服殿、神厨、太岁殿、观耕台、神仓、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等数组古建筑组成。民国以后逐渐衰败。本世纪初,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综合修缮,并设立北京市古代建筑博物馆。
15、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北侧,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中南海始建于辽,金代为万宁宫,元代以此为中心营建皇宫大内,明清成为皇家御苑。中南海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南海有瀛台。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16、德胜门箭楼
位于西城区德胜门立交桥北侧,是明清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德胜门箭楼建成于1439年,后历经不同程度的修建。箭楼坐南朝北,平面呈倒“凸”字形,面阔七间(29.77米),进深两间(7.50米),前楼后厦,重檐歇山绿琉璃剪边顶,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城防设施,德胜门箭楼是研究古代都城建设、建筑营造技术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7、北京鲁迅旧居
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寓此。旧居为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母亲和夫人朱安的卧室;中间为餐厅;餐厅向北凸出一小间,是鲁迅自己设计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 “老虎尾巴”,自称“绿林书屋”。1956年,值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在故居东侧兴建了鲁迅博物馆,从此,鲁迅旧居成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向社会开放至今。
18、清农事试验场旧址
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7号。1906年商部奏请将乐善园及附近的广善寺、慧安寺划为农事试验场,此后屡有扩建。现存建筑有畅观楼、鬯春堂、大门、门内正楼及侧楼、广善寺。试验场大门,砖造,仿文艺复兴券柱式;门内正楼及侧楼,二层砖木结构;鬯春堂,传统三卷勾连搭形式;畅观楼,二层折衷主义风格,木桁架铁皮屋顶。
19、月坛
位于南礼士路。月坛又名夕月坛,建于 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夜明之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祗的处所。月坛呈正方形,为白石砌造,坛台四周有壝墙,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座棂星门,并有瘗池、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北门外为钟楼。祭坛东北侧有具服殿和东西配殿,为帝王祭祀时更衣的场所。月坛在1955年辟为公园开放至今。
20、醇亲王府
位于后海北沿44号。原为清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府,乾隆朝改为成亲王府。1888年迁醇亲王府至此,为有别于旧府俗称北府。清宣统帝溥仪即在此府诞生。溥仪即位后,其父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故又称摄政王府。王府坐北朝南,东部为府邸,西部为花园。花园后改建为宋庆龄的居所。府邸建筑有银安殿、宝翰堂、九思堂、思谦堂等建筑。
21、广济寺
位于阜成门内大街25号。为金代西刘村寺旧址,明天顺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年(1466)赐名“弘慈广济寺”。明清都有重建,1921毁于火,1924年重建。广济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多宝殿和舍利阁;西院有戒台、净业堂、云水堂;东院有法器库、延寿堂。寺内有多通石碑。
22、北平图书馆旧址
位于文津街7号。其前身为京师图书馆,原址在什刹海后海的广化寺。1929年5月兴建,1931年7月1日落成并向社会开放。国立北平图书馆主楼仿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形式,绿琉璃重檐庑殿顶。北平图书馆的藏书是以宋、元、明、清四代皇家的部分藏书为基础,同时藏有著名的敦煌石室写经、宋元刻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等珍品。1949年改称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
23、北京国会旧址
位于宣武门西大街57号。建于民国初年,是国会开会和办公的场所。后建造了众议院部分建筑,其中包括工字楼、仁义楼、礼智楼、信字斋、圆楼及国会议场。国会议场为方形建筑,高二层。一层坐席呈扇面排列,二层三面围楼为旁听席。后部设椭圆形大休息厅和两个小休息厅。1949年2月4日,中共北平市委在国会议场举行全体地下党员会议。
24、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位于新文化街45号。1908年七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民国后改称北平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7月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校兼任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1931年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在校园的西跨院为“三一八惨案”中牺牲该校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立纪念碑。
25、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
位于车公庄大街6号。利玛窦是意大利人,耶酥会传教士。1582年来中国传教,1610年在北京逝世。明神宗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旧称滕公栅栏墓地处。至清末已有汤若望和南怀仁等88位外国传教士葬于此。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墓地遭到破坏。后清政府重修了墓地,并新建了教堂。1979年修复了文革中被破坏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的墓地。1986年,残留的63位外国传教士墓碑也得到保护。
26、西什库教堂
位于西什库大街33号。光绪十二年(1886)整修西苑,将蚕池口教堂迁建至此,故名西什库教堂,次年落成。西什库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架形,尖拱大门,穹隆顶,钟楼塔尖高约31米。大堂北侧有正祭台和配台,后为苦难堂,南侧建有唱经楼。
27、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位于小石虎胡同33号。清雍正二年(1724)右翼宗学为培养宗室子弟的学校而设。民国期间,为纪念护国将领蔡锷在此开办松坡图书馆第二馆。1913年蒙藏事务局总裁贡桑诺布尔在此创办蒙藏学堂,后改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专门招收蒙、藏学员,学习中学文化课和本民族语文,培养少数民族学者。
28、关岳庙
位于鼓楼西大街149号。原为醇贤亲王庙。修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二十五年(1899)建成。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照壁、中门、正殿、后寝祠,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建筑。1914北洋政府在后寝祠塑关羽、岳飞像,亦称武庙。1949年后曾为西藏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
29、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旧址
位于西城区白纸坊街西街23号。原为清朝度支部印刷局,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成为国民政府的财政部印刷厂。 191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有主工房大楼、机务科工房、活版科工房及三座二层办公楼。辛亥革命后,改称“国家财政部印刷局”,是中国采用雕刻版凹版设备印钞的第一家印钞厂。
30、报国寺
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创建于辽,明成化年间由皇家出资扩建,清乾隆年间(1754)重修,定名“大报国慈仁寺”,成今日规模。史上曾以书市享誉京师,清代学者顾炎武曾居寺内,后世建祠缅怀。现存建筑东路四进、西路六进
,规制较高、气势宏伟。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出资整修,并辟为特色文化市场。
31、安徽会馆
位于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17—27号。时称“京师第一会馆”,为李鸿章兄弟于清同治八至十年(1868—1871),在清初学者的“孙公园”遗址上集资建成,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会馆分为东中西三路,包括文聚堂、戏楼、碧玲珑馆等,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十九世纪末,曾是维新派重要组织“强学会”所在地。
32、大栅栏商业建筑
(1)谦祥益
位于西城区珠宝市街5号。谦祥益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同治年间,为当时北京绸布业“八大祥”之一,服务对象多为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等高端客源,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店堂为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正立面气派精美、浮雕生动,内部装饰典雅讲究。
(2)劝业场
位于西城区廊房头条17号。始建于1905年,1927年遇火重建后,定名“劝业场”,时为大型综合商场、兼具现代娱乐功能,当时颇有先锋意味。建筑采用砖混结构加钢屋架,平面分成三个不同形状的营业厅,共享空间高大,立面采用折衷式手法,追求光影变化,装饰极显奢华,在北京近代商业建筑独树一帜。
(3)瑞蚨祥
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5号。瑞蚨祥绸布店创建于清末,曾居北京绸布业“八大祥”之首,一时“名满京城、享誉海内”。殿堂主体为二层木结构楼房,平面布局中突出共享空间在功能上的实用意义,建筑装饰在清末民初京城开风气之先,采用仿欧洲巴洛克式与中国传统装饰题材相结合的手法,可谓匠心独具。
(4)祥义号
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1号。祥义号绸布店建于清朝末年,为北京绸布业“八大祥”之一。建筑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立面主要特色为大门入口处的铁艺大棚,通高二层,西洋巴洛克风格,花式朴素、工艺精良、线条流畅、十分醒目。
33、辅仁大学
位于定阜街1号。原为涛贝勒府花园和马厩。1925年载涛租给罗马教廷,由美国天主教本笃会在此创办辅仁大学。1930年在空地和马厩处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学主楼。主楼内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和可容纳千人的礼堂。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主楼改为北师大化学系校舍。涛贝勒府花园部分建筑仍保留至今。
34、中华圣公会教堂
位于佟麟阁路85号。又名“安立甘教堂”(Anglican)。建于1907年,是华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该教堂是由英国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1847-1924)主持建造,采用中西合璧形式,是北京最早的中国宫殿式教堂。其平面为十字形,顶部有两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和钟楼。
35、克勤郡王府
位于新文化街53号。克勤郡王名岳托,礼亲王代善长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于顺治年间由岳托的子孙创建,初称衍禧郡王府,继称平郡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后称克勤郡王府。府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府门、银安殿、翼楼、启门、神殿、配殿、后罩楼。东路和西路各有院落。民国后,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将此王府售给熊希龄为宅,后熊氏将宅捐与北京救济会以收容孤儿和兴办慈善事业。
36、李大钊故居
位于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故居为李大钊1920至1922年间的居所,坐南朝北,有正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李大钊在此居住期间,与邓中夏、陈独秀等秘密组建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李大钊担任北方区党委书记、中国劳工组合书记。2007年,李大钊故居对外开放。
37、梅兰芳故居
位于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在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等方面都有创新,世称“梅派”。解放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梅兰芳从1950年迁入至逝世前寓此。故居坐北朝南,二门内北房正中明间是小客厅;西侧是书房名“缀玉轩”,内藏剧本多为善本、孤本;东侧是起居室。1985年12月9日命名为梅兰芳纪念馆,次年10月27日向社会开放至今。
38、明北京城城墙遗迹
位于复兴门南大街。为明北京城内城西墙南端,全长近200米,是研究北京城市变迁重要的地理坐标和建筑遗存。明永乐四年迁都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凸”字城郭。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环城地铁时,留存此段和内城东南角楼残段。1988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对此段城墙残迹进行复原整修并向社会开放。
39、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
位于教场胡同2、4号。原为法国天主教仁爱遣使会属两所中学。西侧为佑贞女师教学楼,建于1917年,不久改为佑贞女中。1923年在其东侧又建了另一栋教学楼,即盛新男中。1952年两校由政府接管,合并为和平中学,不久又改名为四十中学。现为北京四中东校区。现存教学楼二栋,礼堂一座,均为砖木结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40、万松老人塔
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旁门。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1166-1246),金元时曹洞宗著名禅师。圆寂后其弟子为他在此建造的墓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改为九级,通高约15.90米。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集资修缮并建东向大门,石门额上书“元万松老人塔”。
41、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
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的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大陆银行北京分行旧址、华资商业银行总办事处旧址、中国农工银行北平分行旧址、户部银行旧址合为“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
(1)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位于西交民巷17号。中央银行为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是民国时期中央银行设在北平的分行。1931年9月10日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成立,由天津分行管辖。1935年6月11日改为二等分行。中央银行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入口作半圆外廊,檐外作女儿墙。为早期公共建筑所特有,门窗栏杆铁艺造型亦精致考究。现为中国钱币博物馆使用。
(2)大陆银行北京分行旧址。位于西交民巷17号。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于天津,1942年迁至上海。北京分行位于西交民巷东口,始建于1924年,同年2月18日开始营业,1952年2月结束营业。大陆银行为仿英国银行建筑,该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立面为西方古典式。钟楼上为穹顶,是我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建筑的代表作。现为中国银行使用。
(3)华资商业银行总办事处旧址
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华资商业银行总办事处旧址原名北洋保商银行,创办于1910年,原为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立,总行在天津。1920年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此后设北京分行,地址初在前门打磨厂,后迁至此,成为银行总办事处。华资商业银行总办事处旧址为地上三层西洋式建筑,立面用花岗石作希腊柱廊,檐口突出,坚固感强。
(4)中国农工银行北平分行旧址
位于西交民巷50号。原为1918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在大兴、宛平县设立的大宛农工银行。1927年大宛农工银行改名为中国农工银行。1931年总行迁至上海,北平改为分行。 1950年2月分行停业清理。该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立面用水刷石和花岗石装饰,大门入口作柱廊。
(5)户部银行旧址
位于西交民巷23号。此处原为巡视中城御史署所在地。大清户部银行所在地。大清户部银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北京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该建筑坐北朝南。入口窗户为西式风格,简洁古朴,显得可靠稳固,门窗栏杆的铁艺精致考究。临街房屋面阔五间,墙面及屋顶为中式结构,这种中西合璧的结构为早期公共建筑所特有。
42、大运河(西城区)
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地安门外大街大运河北京西城段的什刹海、、玉河古道上的万宁桥、澄清闸上闸与大运河沿岸的文物保护单位合称为大运河。什刹海旧称积水潭或海子。在元代,此地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为调节水位,够瘦劲在积水潭东安通惠河起点处建造了木结构的水闸,即海子闸。后于1295年更名为“澄清闸”。1330年,又用石材重建了一座与石桥连为一体的澄清闸,桥名“万宁桥”。明代因地近北安门(俗称后门),亦称后门桥。万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两侧堤岸雕有镇水兽,栩栩如生,是珍贵的石刻艺术品。万宁桥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为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43、长椿寺
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长椿街9、11号。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万历皇帝之母孝定李太后所建,万历皇帝赐名“长椿”,取健康长寿之意。寺规模宏伟,曾有“京师首刹”之称,现存主院三进院落及北侧跨院。革命先驱李大钊被害后曾于此停灵。现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对社会开放。
44、湖广会馆
位于西城区陶然亭街道虎坊路3、5号。原为清代官员府第,嘉庆十二年(1807)捐为会馆。坐南朝北,分为三路,中路为主体,保存较完整,有戏楼、文昌阁、宝善堂等建筑,曾为清代官绅名流饮宴集会之地。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出资进行腾退修缮,设立北京市戏曲博物馆,戏楼恢复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