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用一抹温润的青色,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诉说着古代匠人的卓越智慧与精湛技艺。
如今,作为世界非遗的龙泉青瓷,正以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中续写辉煌篇章。
项目名称: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列入年份:2009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简介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历史发展
龙泉青瓷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两晋时期,那时已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了宋代,龙泉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南宋,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达到了青瓷艺术的巅峰,产品畅销国内外。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使者。
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龙泉窑也曾面临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龙泉青瓷逐渐恢复生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技艺特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承载着千年匠心,其工艺流程极为复杂精细,涵盖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诸多工序。其中,几项特色传统技术更是展现了这一技艺的独特魅力。
青釉配制技术
青釉以紫金土、瓷土等为原料。先将原料焙烧、粉碎、淘洗,再按比例配制成釉浆。好配方需反复试验,多在师徒或家族内传承,极为保密。
厚釉装饰技术
通过多次施釉烧制厚釉青瓷。坯体要经过晾干、素烧、施釉的多次循环,通常重复三至四次。此外,还有刻花、划花、印花等丰富的装饰技法,为青瓷增添独特魅力。
青瓷烧成技术
烧成分为烘干、氧化、恒温、还原、高火氧化、降温六个阶段。厚釉青瓷对烧成条件要求苛刻,艺人们借助温度计,结合观察火焰颜色和长期积累的经验,精准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让每一件作品都能完美呈现。
传承价值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具有玉文化的内涵,被誉为人工制造的美玉。其釉色与自然青绿相融,契合 “道法自然” 的审美。
龙泉青瓷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被烧制成餐具、茶具、酒具等日用瓷,应用于生活;精美的工艺瓷,陈设于家居;高雅的艺术瓷广被博物馆、鉴藏家珍藏。
应用与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政策扶持,指明发展方向。
龙泉市人民政府制定《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护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产业有序发展,确保各项保护措施有章可循。
传承创新,拓展发展路径。
一方面构建多元传承体系,通过传统师徒传承、专业院校教育、非遗工坊培训等方式,让技艺代代相传。另一方面,重视创新与能力提升,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带动就业增收。
推广融合,提升文化影响力。
宣传推广上,举办各类文化节、展览、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参与,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展示其魅力与制作工艺。文旅融合方面,打造如中国青瓷小镇等文旅项目,设置博物馆、古窑址、体验工坊,吸引游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这承载着千年窑火的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辉煌。
守护这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龙泉青瓷的窑火永远燃烧,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