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关于西城区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1月8日在西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汇报人:西城区财政局局长 周慧来
各位代表:
我受西城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西城区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大力推进“三区”战略的关键一年,全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全区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增强的态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2005年财政收支情况
2005年我区财政收入完成460731万元,同比增加73057万元,增长18.84%,完成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426500万元的108.03%。其中:固定收入完成66128万元;共享收入完成386077万元;分级非税收入完成7223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03万元。
2005年我区总财力预计为436087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460731万元,扣除体制上解145041万元,加上体制补助19307万元,体制财力为334997万元;以前年度专项结转39964万元;本年度市追加专款61126万元。
2005年我区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407638万元,比上年增加78276万元,增长23.77%,其中区级财政支出为354472 万元,完成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区级调整预算370000万元的95.80%。主要支出科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47034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8704万元;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4950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4655万元;教育支出5016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37691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16286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106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54451万元;行政管理费32174万元;公检法司支出29132万元;城市维护费37174万元。
总财力和总支出相抵,预计当年结余28449万元。(详见附表一)
总体来看,2005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财政支出总量上升,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资金使用效益有所提高,各项预算指标圆满完成,全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最终以财政决算为准。
(二)2005年预算执行特点
1.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
2005年,我区认真贯彻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各项指标都明显好于预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企业效益的大幅提高为财政大幅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2005年我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45亿元,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营业税、房产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共完成403106万元,同比增收66125万元,增长19.62%,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7.49%,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也是我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2.支出运行呈现新态势
2005年我区财政支出严格按照年初预算执行,整体运行平稳,部门预算到位率达97.3 %,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切实保障。2005年基本建设支出完成47034万元,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法院审判业务大楼、老年医院等重点工程的顺利进展。城市维护费完成37174万元,公厕改造、奥运道路大修、一户一电表改造等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不断拓宽建设资金来源范围,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的建设资金。2005年全年财政经济建设类资金投入达30085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区的城市建设,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条件。
3.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
2005年我区围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在保证行政管理支出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教育经费(详见附表三)、计划生育经费、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均达到依法增长要求。2005年区财政支出中用于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达到人均5.30元。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累计4950万元,同比增加 1905万元,增长62.61%。对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42346万元,同比增加6301万元,增长17.48%,有力地推动了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另外,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累计16286万元,同比增加3813万元,增长30.57%,切实保障了城市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实施社会救济。
4.财政改革实现新突破
2005年区财政系统按照规范管理和注重实效的原则,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在完善《西城区预算执行管理办法(试行)》的同时,启动了财政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完成了人员、车辆、公用经费等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为2006年部门预算编制奠定了基础。二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5年 135家单位、共9505人纳入了工资统发,全年累计统发金额44043万元;8月份选择了5家预算单位开始授权支付试点工作;9月份部分市拨专款直接支付工作也开始启动。三是政府采购呈现新面貌。采购范围不断拓宽,采购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政府采购累计金额为38828万元,节约资金3526万元,节约率在9.08%左右。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程序,方便预算单位,采取简化工作程序、多种采购方式相结合等措施,为预算单位创造便利,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四是“金财工程”建设获得新进展。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所有系统的全面整合,实现了平台用户一体化、对外服务一体化、财政资源一体化、0A业务一体化、流程数据一体化,“金财工程”一期建设圆满通过验收。
5.财政管理再上新水平
2005年市财政以确保区县既得利益不变为前提,对市区财政体制进行了完善。在新体制方案出台之后,区财政认真分析了此次完善体制对我区最具影响的内容,并就如何用好市里各种专项补助政策,为我区发展争取更大的财力支持,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另外,2005年上半年,区财政在对2002年以来实施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开展客观评价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调整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具体措施。这在推进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型城市基层财力保障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促进各个街道均衡协调的发展,使街道充分履行“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各位代表,2005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财政运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财源培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的衔接工作还需更加完善;部分单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还要加强,等等。对于财政运行方面的困难,我们将通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加以克服;对于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逐项解决。同时,恳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财政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二、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1.2006年我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综合全市和全区的经济形势,2006年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增收节支,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坚持依法理财,强化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顺利实现我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06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区级财政收入安排507000万元,同比增长10%。区级财力支出在财政收入安排507000万元的基础上,扣除体制上解基数159524万元,加上以前年度专项结转,安排385000万元,比2005年预计区财力支出354472万元增加30528万元,增长8.60%。(详见附表二)
2.我区2006年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
(1)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财政收入
2006年,我区面临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有利的,国家经济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将全面展开,我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这些都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是,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复杂的不稳定因素,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不可控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区经济已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财政收入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加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2006年我区财政收入增长率安排为10%。
(2)加大重点事业投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06年区财政相应增加了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的支出。教育安排96250万元(见附表三);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安排5760万元;卫生安排9330万元,提前达到社区防保经费人均25元的标准。安排三个160万元的专项资金,分别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社区教育工作。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06年区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共安排19034万元,同比增长11.41%,主要用于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等,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利益。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支出中安排10000万元,用于满足公费医疗标准费提高和管理方式转变带来的资金需求。调资准备金预留8510万元,以保障《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人员规范工资。预备费安排10800万元,应对新增和临时事项、公共突发事件以及救灾避险的开支。
(4)加大重点建设项目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
2006年基本建设支出安排270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当年偿还区政府直接负债本息。城市维护费安排35000万元,主要用于绿地、道路、公厕等日常维护养护,实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治理项目,以及一户一电表改造、低洼院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市里有配套资金的项目,美化西城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安排8000万元,落实区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及《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优惠政策。
(二)2006年部门预算编制情况
按照财政部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全区部门预算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西城区2006年部门预算》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2006年全区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的同时,不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节约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于奥运工程全面启动,各部门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2006年部门预算编审工作维持总体的稳定性。预算编制主体、编制原则和编制口径与往年保持一致;公用经费定额在去年做过调整的基础上,暂不变动。
按照上述原则,全区68 个一级预算单位,186个二级预算单位全部编制了2006年部门综合预算。2006年我区部门预算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启动财政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2006年的部门预算编审工作提供信息资源。财政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涵盖区财政供养范围内的人员、资产、公共资源等财政资源信息,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审核、汇总、分析、归档等功能,为预算编制和日常预算管理提供了动态的和更加准确的基础数据。(2)构建预算编制新的框架体系。除基础数据库系统外,2006年部门预算还启用了用友项目管理系统和预算编审系统,三大系统在区财政统一的平台上为2006年全区部门预算编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3)对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规模控制。要求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支出预算总额控制在本部门上年度区财政已安排的项目支出预算总额(不含一次性因素)的120%之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对部门盲目申报项目、挤占资金和扩大资金规模的行为进行限制。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预算编审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
三、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2006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财政要牢牢抓住重要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有效组织收入同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组织收入,壮大财力,始终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同时,财政部门还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在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按照中央稳健财政政策的取向,更好地利用财政政策和财政引导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我区的竞争力。二要努力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政策效果。采取贴息、担保等间接投资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用好扶持企业资金,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区域性总部和成熟税源企业进入我区,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三要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支持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四要强化税源监控,提高征管效率。为此要实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搞好收入分析和预测;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尽量方便纳税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能;还要密切关注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和税制改革对我区的影响,深入分析税源和税收结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五要在2005年提出的调整区街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街道职能调整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街道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不断完善区街财政体制,引导街道财政健康发展。
(二)科学安排支出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相结合,确保支出规范高效。
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集中财力保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特征,财政支出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财政资金的使用要真正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切实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问题。二要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以奥运工程为契机,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继续进行政府融资等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为建设“新北京、新奥运、新西城”服务,推动“三区”战略的顺利实施。三要坚持勤俭节约原则,不断提高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有效的重点领域,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四是逐步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抓紧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综合考评,本着积极稳妥、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财政资金所占比例较高、社会影响较大、评价指标较易的项目进行试点,促进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我们要从转变和强化财政职能出发,在更高层次上不断突破财政改革瓶颈,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要根据西城区“十一五”规划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正确把握财政改革的方向和力度,体现实效,促进和谐财政的建设。
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不断丰富基础数据库、项目库,完善“三位一体”的预算编审体系,为预算安排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增强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要结合部门预算改革,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和有关费用开支情况,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和有关费用定额标准。二要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简化流程,提高财政资金收付效率;对各单位的往来和结余款项进行专项调研,为实现各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三要在政府采购监管方面,加大政府采购法规政策宣传力度,不断细化采购预算编制;规范采购运行程序,提高采购效率;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严肃处理违规行为,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四要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政信息系统,建立起高效率的财政综合业务数据处理平台,提高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强化财政监督与提高行政能力相结合,确保良好发展环境。
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并不断加强自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要继续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的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二要继续配合和支持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严格执行经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的刚性,确保财政的稳健运行。三要健全和规范财政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认真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程序和拨付渠道,使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四要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促进财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办事;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强化财政行政执法手段。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战斗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财政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各位代表: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听取区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把握大局,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财政预算任务,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繁荣的西城作出新的贡献!
二〇〇六年一月八日
附件一
关于市区体制和区街体制调整的说明
一、关于市区体制调整的说明
在2000年我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上,为贯彻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区县新功能定位的要求,2005年市财政提出在确保区县既得利益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京政发[2005]16号),对完善市与区县财政体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这次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按照零基预算原则核定区县基本需求:人员经费按政策、公用经费按定额、事业发展依据法规和决算数据核定。
经过核定,我区基本需求(构成: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抚恤社救支出、就业补助、住房公积金、教育、卫生、环卫、公共绿化等)为18.30亿元,比2000年市区体制核定的基本需求8.86亿元增加了近10亿元,增长了1.06倍,但核定的基本需求只占我区2004年既得财力28亿元的64%。由于我区的既得财力总是大于基本需求,所以我区不会得到市财政对基本需求的专项补助。
在保既得利益不变的前提下,除保证基本需求外,市财政共整合规范资金196亿元,从建立公共事业发展、拓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完善激励机制、规范部门项目管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六个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在这六个方面内容中,有具体标准和依据的只涉及其中的37.6亿元,我区从补助基层公益事业、取消调节机制增量上解中可拿回3855万元,只占1%。由此可见,我区从有明确标准和依据的项目补助中可获得的利益并不多,但在明确的六个方面补助中:解危排险专项、“城中村”和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年初通过市级部门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等项目补助政策应当是此次完善体制对我区最具影响的内容。
市里在明确项目补助政策的同时强调,专项补助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项目库分为区县需求项目库和市级备选项目库。区县需求项目库由区县政府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功能定位,结合本区特点,对拟申请专项补助的项目进行筛选排序后设立,而且获得补助的项目必须属于市支持项目、管理程序规范、专款专用、取得实效。市级备选项目库由市财政和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根据项目管理原则,结合事业发展规划与财力可能,对区县所报项目进行筛选排序后设立。市级将依据项目库选择专项支持项目,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考评。
二、关于区街财政体制调整的说明
我区于2002年对区街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体制运行3年来,街道财政收入和财力稳定增长,为街道办事处开展行政活动和基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街道财政的理财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使该体制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型城市基层财力保障机制,2005年上半年,在对2002年以来实施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开展客观评价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区县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调整和完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具体措施。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内容: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重新核定收入基数;2、根据街道支出范围,细化并重新核定基本支出;3、优化激励调节机制,促进街道财力均衡,如加大超收收入的返还力度,对补助街道实行固定比例递增补助;4、改进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附件二
“十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的经验总结
“十五”期间,财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和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由积极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积极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集中财力办大事,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获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财政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十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同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财政工作。
一、坚持涵养财源,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五年来,我们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多种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区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77.95亿元,年均增长14.92 %,高于“十五”计划拟定的年递增9%和迎奥运行动计划要求的年递增12%的目标。财政支出累计完成151.90亿元,年均增长18.58 %。雄厚的财政实力为政府履行职能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为此,财政工作必须坚持生财、聚财、用财“三财”之道,通盘考虑,整体谋划,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努力实现经济与财政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服从大局,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十五”期间,我区财政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发展、稳定,为实现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新贡献。五年来,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的规模逐年扩大,由2001年67513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17320万元,稳步实现了财政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抛弃单纯收支的理财观念,积极服从并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使财政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
三、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意识
五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不断增强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注重社会公共安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此,财政工作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观念,在财政改革和财政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既要关注眼前利益,又要维护长远利益,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四、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和发展
“十五”期间,财政部门以改革统揽工作全局,大力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改革,探索建立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各项工作机制得到创新,较好地支持了我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财政工作必须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区里的重大战略决策服好务,为各部门服好务,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