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西城区财政局局长 周慧来
各位代表:
我受西城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西城区2006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审议。
一、2006年财政预算预计执行情况
2006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三区"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各项预算指标圆满完成。
2006年,我区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25000万元,同比增加164269万元,增长35.65%,完成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507000万元的123.27%。其中:固定收入预计完成101350万元;共享收入预计完成511200万元;分级收入预计完成745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000万元。
2006年,我区总财力预计为528231万元,其中:体制财力预计为458099万元;以前年度专项结转预计为22028万元;本年度市追加专款预计为48104万元。
2006年,我区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498132万元,同比增加75394万元,增长17.83%,其中:区级财政支出预计完成470028万元。部门预算执行到位率预计达到96.15%。
总财力和总支出相抵,预计当年结余30099万元。(关于财政收支预算预计执行情况请见附表一,关于财政体制有关情况请见附件一)
总体来看,2006年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上述预算预计执行情况,最终以财政决算为准。
(一)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
2006年,我区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呈现良性的互动态势。今年,我区各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均保持在16%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四大主体税种预计完成550500万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8.08%,增幅达到36.56%,拉动财政收入增长31.9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看到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影响我区财政收入的因素中,除了由于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带动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物资储备局一次性入区库增值税13250万元;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一次性入库印花税9376万元;驻区众多国有企业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汇算清缴税款大幅增加,使得企业所得税预计同比增长60.44%,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1.80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以上特殊因素,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00%。
(二)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对各类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教育、科学支出均达到增长要求。2006年,对教育投入达到97125万元,同比增长11.00%(见附表三);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投入5760万元,同比增长20%;二是对公共卫生投入达到9330万元,同比增长20.39%(见附表四);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支出5343万元,同比增长14.78%;四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支出85793万元,同比增长14.63%,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我区城市建设。2006年财政经济建设类资金总投入预计达到381645万元,使全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得到落实。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433万元,主要用于德内大街改造,党校东侧路改造,新街口东街改造,地铁四号线拆迁等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64851万元,主要用于北二环、西二环、月坛公园、什刹海等地区;解危排险投入18517万元,主要用于17栋简易楼改造和李大钊故居修缮;社会事业建设投入92231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大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德胜社区医院,老年医院和社区居委会等项目建设;偿还政府贷款利息等支出27613万元。
落实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兑现入驻金融街的16户金融企业一次性补助10900万元;落实德胜科技园产业优惠政策及兑现金融企业购(租)房补贴款12009万元。
(四)稳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2006年,按照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依靠"金财工程"的技术支撑,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财政资金运行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今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要求,我们对全区各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开展了培训,同时,将已批复的《西城区2006年部门预算》3710个项目逐一按新科目进行了转换,并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数据分新、旧两套科目进行核算和上报,为2007年全面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与北京市财政局一起对西城公安分局车辆购置和二院病房楼改造两个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两个项目分别被市财政局评为"优秀"和"良好"。本着勤俭节约、满足基本需要、保证各单位基本运行的原则,委托北京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对法院、卫生局等6家入驻新址办公的单位所申请的开办费16198万元进行了评审,共审减资金3873万元,审减率达到23.91%。通过参与上述项目,为今后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和投资评审工作积累了经验。
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预计达到20000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50%;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数接近万人,本年度累计统发工资金额将突破50000万元。着力研究和解决执行中的新问题,5家授权支付改革试点单位运行更加平稳。进一步细化并规范财政、银行、预算单位职责,加强内、外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引入公证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按照《西城区定点供应商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定点供应商的管理。继续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率,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预计完成政府采购资金40000万元,同比增长3.02%,节约资金预计达到200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5%。
全面加强政府资产管理。以2006年7月31日为基准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此次我区纳入清查范围的单位共369个,其中行政单位47个,事业单位284个,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38个。经初步汇总,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768334万元,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127248万元。此外,截至到基准日,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各基本建设专户尚有44个在建项目,累计投资133097万元,预计60%的投资可以形成固定资产。据此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可达975440万元。通过此次"摸清家底",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统筹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资金管理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
着力抓好政府债务管理。在充分利用我区融资平台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严格管理债务资金用途,不断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意识,坚持政府债务季度报告制度和或有负债"红、黄、绿"三级预警制度;通过利用外国政府低息贷款,以及主动应对国家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政府债务还款期限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融资成本。截至11月份,我区直接负债合同金额为355600万元;或有负债为231250万元 ,同比减少114400万元,下降33.11%。
各位代表,回顾2006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压力日趋增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理财能力与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控制行政成本和勤俭节约干事业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财政改革等,全力加以解决。同时,恳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财政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各位代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2007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现行的预算收支科目存在着很大差别,特别是在支出方面,分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其目的是更加完整和准确地反映财政收支和政府职能活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透明度。2007年西城区预算草案及2007年西城区部门预算都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请见附件二。)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的有关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2007年我区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我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区"战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07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区级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比2006年预计财政收入625000万元,增加62500万元,增长10.00%。区级财力支出在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的基础上,扣除体制上解,加上以前年度市专项结转,安排503000万元,比2006年预计区财力支出470028万元,增加32972万元,增长7.01%。(见附表二)
2007年我区财政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财政收入
2007年,国家宏观经济仍将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北京市也将进入全面完成奥运会前期各项筹备工作的冲刺阶段,我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都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关注到西城区经济具有典型的总部经济特征。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对我区经济和税收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我们开展税源监控和收入分析预测工作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总部型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战略的调整,将税收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并且总部型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经营波动。所以,总部型企业的税收贡献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注意到,在2006年财政收入中有较多的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不可比因素,形成了2007年财政收入较高的基数,使得财政收入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加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07年我区财政收入增幅安排为10%。
(二)确保政权建设和法定支出增长
按照"人员按实际,公用按定额,项目按财力"的原则,为各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资金保障,2007年,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839万元,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8437万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投入。教育投入105000万元,同比增长8.11%(见附表三)。科学技术投入6912万元,同比增长20%。医疗卫生投入11214万元,同比增长20.19%。关于医疗卫生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支持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在确保卫生工作经费投入的同时,妥善解决卫生系统的离退休经费负担问题,将离退休经费从卫生依法增长中剥离出来,退休经费按调资后的标准,在2006年财政负担80%的基础上,自2007年起,财政负担比例每年提高5%,到2010年财政将100%负担卫生系统退休经费(离休经费已由财政100%负担)。
(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724万元,主要用于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的利益。支持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改造,在2006年已安排8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安排2000万元。继续安排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社区教育工作各160万元。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安排日常保洁维护等费用14055万元。安排15000万元用于在职和退休人员的公费医疗支出;继续安排2000万元医疗改革储备金,为将来的医疗改革做好储备。安排预备费15090万元,应对新增事项和突发公共事件。
(四)积极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为进一步吸引优质税源,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安排42500万元,用于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积极落实《西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继续加大对德胜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持,安排1500万元,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支持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建设等,促进德胜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安排2000万元,用于落实区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
(五)继续加大重点项目投入
综合运用融资资金、市配套资金等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承载力,全力做好奥运筹备相关工作。其中,预算内安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6000万元,重点用于什刹海环湖立面修缮和景观建设、城市边角地整治、西单文化广场、西单北大街及北延长线改造、"平改坡"等项目。安排基本建设资金27000万元,主要用于政府大院危楼改造、区党校装修改造等工程和偿还政府直接负债本息。安排标准租私房腾退还贷4800万元。为完善政府债务风险保障机制,安排补充政府偿债资金2000万元。
三、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2007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2007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筹办奥运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区政府的开局之年。根据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首先,积极推进财源体系建设,大力培植后续财源,不断增强财政增收后劲。按照落实我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高我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聚集力和吸引力。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其次,树立"大财政"的理财观念,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第三,加强税收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税源建立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机制,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第四,狠抓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抓支出管理,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和覆盖范围。
按照公共性、市场性和导向性原则,进一步研究界定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对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各项"折子工程"、"重点工程"、"便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严格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努力压缩会议费、公务用车等消费性支出增长,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三)抓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积极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认真研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影响,完善相关办法,探索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研究探索建立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资产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完善专项支出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项目滚动管理的机制。加强对财政性结余资金的管理,研究制定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总结授权支付试点经验,逐步将全区的行政机关纳入到授权支付改革范围;四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五是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以"结果"及"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支出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和管理方式。在2006年资产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探索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盘活用活现有存量资产;六是继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将政府负债规模控制在财政可控风险之内,管好用好财政融资资金。七是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优化完善财政一体化系统,强化系统多维的、全口径的查询与分析功能;向二级预算单位推广财政一体化系统,实现财政一体化系统全覆盖;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确保财政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按照《预算法》、《西城区预算监督办法》的要求,积极主动推进政府理财的法制化和程序化。继续围绕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专项资金使用,强化财政监督等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良性互动,发挥财政监管在确保财政政策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行政处罚等执法工作的行为规范,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严格落实《会计法》和新企业会计准则,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对预算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帮助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会计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规范财政内部管理,强化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公众监督,努力打造"阳光财政",使财政管理更加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各位代表,2007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一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听取区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以饱满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表及附件目录
附表一:北京市西城区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预计执行情况表……18
附表二:北京市西城区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表………………19
附表三:2006年-2007年区财政本级对教育事业投入统计表……20
附表四:2004年-2006年对卫生系统总体投入情况表……………21
附件一:财政管理体制简介…………………………………………22
附件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解读……………………………………27
附件三: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情况…………………………………33
附表一
北京市西城区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预计执行情况表
单位:万元,%
收 入 部 分 支 出 部 分
预算科目 2006年 预算 2006年预计执行数 预计执行数为预算数的% 预算科目 2006年 财力预算 2006年 区级财力 调整数 2006年预计执行数 预计执行数为预算数的%
合计 区级执行 市专款
一、一般预算收入 506700 620000 122.36 一、一般预算支出 384450 469228 496852 469228 27624 122.05
(一)区县固定收入 78600 101350 128.94 1、基本建设支出 36908 36908 40027 36908 3119 100.00
1、房产税 64100 78900 123.09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8121 24571 25345 24571 774 302.56
2、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2400 2700 112.50 3、林业支出 37 37
3、印花税 12100 19750 163.22 4、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 5760 5760 5760 5760 100.00
(二)共享收入 421200 511200 121.37 5、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 500 300 300 300 60.00
1、增值税 47200 61800 130.93 6、文体广播事业费 5000 5300 5343 5300 43 106.00
2、营业税 236000 265500 112.50 7、教育支出 53000 53100 53100 53100 100.19
3、企业所得税 98800 144300 146.05 8、医疗卫生支出 21927 27227 28800 27227 1573 124.17
4、城市维护建设税 23400 24600 105.13 9、其他部门的事业费 17000 20800 20800 20800 122.35
5、城镇土地使用税 2000 2640 132.00 1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 14659 14550 19600 14550 5050 99.26
6、土地增值税 2000 160 8.00 11、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59000 61000 61000 61000 103.39
7、教育费附加收入 11800 12200 103.39 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4375 4525 5193 4525 668 103.43
(三)分级收入 6900 7450 107.97 13、行政管理费 33000 35000 35000 35000 106.06
1、场地使用费 200 200 100.00 14、外交外事支出 650 250 250 250 38.46
2、其他收入 6700 7250 108.21 15、公检法司支出 29000 31600 32760 31600 1160 108.97
16、城市维护费 35000 85791 85791 85791 245.12
二、基金预算收入 300 5000 1666.67 17、政策性补贴支出 1734 849 849 849 48.96
(一)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18、教育费附加支出 11000 11500 14992 11500 3492 104.55
(二)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300 5000 1666.67 19、排污费支出
(三)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20、其他支出 37016 50197 61905 50197 11708 135.61
21、总预备费 10800
二、基金预算支出 550 800 1280 800 480 145.45
1、文教部门基金支出 480 480
2、政府住房基金支出 800 800 800
3、其他部门基金支出 550
4、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支出
本年收入合计 507000 625000 123.27 本年支出合计 385000 470028 498132 470028 28104 122.09
市追加专款 48104 体制上解 159524 192481 192481
体制补助收入 17360 25580
上年结转 20373 22028 本年结余和结转 209 30099 10099 20000
总计 544733 720712 132.31 总计 544733 470028 720712 672608 48104 123.47
附表二
北京市西城区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表
单位:万元,%
收入部分 2007年预算数 2006年预计完成 预算比预计完成增加额 支出部分(功能分类) 2007年预算数 2006年预计完成 预算比区级预计完成增减额
合计 2006年区级预计完成 市追加
1、税收收入 660200 600350 59850 1、一般公共服务 40839 60443 60400 43 -19561
增值税 55400 61800 -6400 2、外交
营业税 301000 265500 35500 3、国防 284 284
企业所得税 170500 144300 26200 4、公共安全 28437 43689 41500 2189 -13063
城市维护建设税 27600 24600 3000 5、教育 71851 75452 69680 5772 2171
房产税 79200 78900 300 6、科学技术 6912 5760 5760 1152
印花税 20300 19750 550 7、文化体育与传媒 4113 13200 5700 7500 -1587
城镇土地使用税 2700 2640 60 8、社会保障和就业 85724 90643 84925 5718 799
土地增值税 500 160 340 9、医疗卫生 28722 35373 33800 1573 -5078
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3000 2700 300 10、环境保护 532 831 681 150 -149
2、非税收入 27300 24650 2650 11、城乡社区事务 73933 123448 119100 4348 -45167
政府性基金收入 5500 5000 500 12、农林水事务 160 37 37 160
专项收入 13700 12200 1500 13、交通运输
其中: 教育费附加收入 13700 12200 1500 1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46932 26674 25900 774 21032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5800 5700 100 15、其他支出 114561 22582 22582 91979
罚没收入 900 850 50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1400 900 500
本年收入合计 687500 625000 62500 本年支出合计 503000 498132 470028 28104 32972
市追加专款 48104 体制上解 215574 192481 192481
体制补助收入 17211 25580
上年结转 30099 22028 本年结余和结转 16236 30099 10099 20000
总计 734810 720712 总计 734810 720712 672608 48104
附表三
2006年-2007年区财政本级对教育事业投入统计表
单位:万元,%
2006年预计完成 2007年预算
数额 增幅% 数额 增幅%
财政收入 625000 35.65 687500 10.00
财政经常性收入 331155 10.93 357433 7.94
区财政对教育拨款 97125 11.00 105000 8.11
其中:
教育支出 64015 8.30 70000 9.35
教育事业离退休 33110 14.17 35000 5.71
附表四
2004年-2006年对卫生系统总体投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预计
数额 数额 增减额 增 幅% 数额 增减额 增 幅%
1 财政依法投入 7390 7750 360 4.87 9330 1580 20.39
2 幼儿园经费投入 344 344 -344 -100.00
3 科学事业费投入 123 162 39 31.71 74 -88 -54.32
4 二院离退、外派及发热门诊增资 136 711 575 421.10 573 -138 -19.43
5 二院基建期间房租 270 270 270
6 医院补助(市设备专款) 420 1300 880 209.52 1573 273 21.00
7 艾滋病防治经费 40 40
8 免费婚检经费 6 6 22 16 266.67
9 禽流感资金投入 133 -133 -100.00
10 其他 55 10 -45 -81.82 -10 -100.00
小 计 8527 10553 2026 23.76 11882 1329 12.59
12 复兴医院病房楼改扩建 500 -500 -100.00 4300 4300
13 二院改造基建款 1000 2200 1200 120.00 3844 1644 74.73
14 二院新病房楼设备购置 6165 6165
15 二院发烧门诊改造工程 29 -29 -100.00
16 公共卫生大厦装修改造 18500 18500 4800 -13700 -74.05
17 公卫大厦开办费 613 613
18 丰盛医院搬迁 2900 2900 -2900 -100.00
19 德外120转运中心工程及补偿 49 -49 -100.00
20 德胜社区服务中心项目 8000 8000
21 社区卫生站标准化改造 5000 5000
22 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 260 260 -260 -100.00
其他投入小计 1577 23860 22283 1,412.85 32722 8862 37.14
总 计 10104 34413 24309 240.59 44604 10191 29.61
附件一:
财政管理体制简介
财政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划分财政收支和预算管理权限的根本制度。实质是处理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上的集权与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对我区来讲,主要涉及与北京市政府以及与我区各街道办事处在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方面的两个体制。
一、市区财政管理体制
(一)2000年财政体制改革
北京市对区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是随着中央对北京市的体制调整而调整的,先后经历从"统"到"分"到"规范"的过程。到2000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了按隶属关系划分财政收入的做法,变区属为属地,按照"合理调整市与区县的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区县之间的财力分配、税收分税管理和其他收入分级管理相结合、规范统一与特殊问题个别考虑相结合"的四大原则,建立了全新的市对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新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市与区县收入、支出范围;确定区县基本需求标准;确定财力基数;建立激励调节机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等。
(二)2005年财政体制完善
2005年为贯彻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促进区县新功能定位的财政运行机制,市财政在总结2000年我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在确保区县既得利益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在科学测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机制、让渡增量、加大转移、规范管理等方式,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加大专项支持,拓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升市区两级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除保证基本需求外,北京市政府共整合规范资金196亿元,从建立公共事业发展、拓展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完善激励机制、规范部门项目管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六个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在以上明确的补助项目中:解危排险专项、"城中村"和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年初通过市级部门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的项目补助政策是此次完善体制对我区最具影响的内容。
(三)现行市区财政体制有关概念的说明
1、区级财政收入
区级财政收入包括区级税收收入、区级非税收入。其中主要组成部分是区级税收收入,约占我区区级财政收入的96%左右。
从体制结构看,区级财政收入可划分为区固定收入、市区共享收入、分级收入等。其中:
区固定收入包括属地内的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
市与区县共享收入包括属地内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地方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收入、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区级总财力
按照市区财政体制分税原则,当年区级财政收入并非全部可由区政府分配和使用。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我区是北京市六个上解区县之一,每年要向市级财政上解资金,上解额按共享收入的增幅实行超率累进。
区总财力=体制财力+当年运用以前年度专项结转资金+当年市追加专款
体制财力=区级财政收入-体制上解+市对区补助
3、财政支出
区级财政支出=体制财力+当年实际运用以前年度专项结转资金
区级财政总支出=区级总财力-结余(结转下年专项结余、净结余)
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
(一)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我区对街道的财政管理体制也是随着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而逐步调整的。自2002年1月1日起,我区开始实施分税制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将营业税和房产税纳入区街财政共享范畴,街道财政收入由区级营业税的8%和区级房产税的20%构成。借鉴市区财政体制的作法,我区对各街道也实行了转移支付制度,对街道的财政支出按标准进行核定,核定的街道收入小于核定的街道支出部分,由区进行固定补助。核定的街道收入大于核定的街道支出的部分,按街道共享收入增长比例递增上解。同时,建立了有效的激励及调节机制。
由于2004年我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10个街道合并为7个街道。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贯彻北京市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 2005年区财政对区街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
(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继续将区级营业税和房产税的8%和20%作为街道财政收入,重新核定收入基数。
2、根据街道支出范围,细化并重新核定基本支出。
3、优化激励调节机制,促进街道财力均衡,如加大超收收入的返还力度,对补助街道实行固定比例递增补助。
4、改进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将区对街道的转移支付资金分4类,即统筹发展转移支付、社区公益事业补助、规范收入专项补助和其他专项补助。
统筹发展转移支付是对街道在税源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以及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给予的补助。
社区公益事业补助是对基层组织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公益事业活动给予的补助。
规范收入专项补助是对街道纳入规范收入范围并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经费,按照每年工资统发的实际支出数予以补助。
其他专项补助是对街道为履行"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职能,开展的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给予的定向补助。
附件二: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解读
我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今年,各地区、各部门全部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2007年预算。切实做好改革实施的准备工作,确保新旧科目体系平稳过渡,是2006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政府收支分类的定义和应用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和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其体现形式即为新科目,新科目在财政管理领域主要应用于汇编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办理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缴款、办理支出的拨款、组织各级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考核分析以及开展财政收支统计。新科目被广泛运用于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成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效果。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是建国初期参照原苏联体制设计的,几十年来虽然也有小的调整,但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日益明显。比如现行科目中设置的"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通过这些支出科目既可以反映政府在竞争性领域的投入,也可以反映政府在公共领域的投入,不能直观地体现政府从事的公共职能活动。此外,有的支出科目内容有所交叉,比如某些政府的重点支出如教育投入就分散在各类支出科目中,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从技术上看,现行科目与国际通行做法有较大差别,使得口径不可比,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间比较与交流。
改变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利于全面、准确、具体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收支活动,建立与国际接轨、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仅如此,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事关建立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更新政府"账本",让"账本"更加一目了然,是此次改革的初衷之一。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自1999年底启动,至2005年底方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历时6年。新科目在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并结合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目体系的新要求,建立了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个方面的科目体系。
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改革后的收入分类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综合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收入分类体现为类、款、项、目四个级次。
第二,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及其政策目标。通过对政府支出统一按照功能进行分类,更加集中、直观地说明政府的钱投向何处,做了什么。支出功能分类体现为类、款、项三个级次。
第三,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全面和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和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用以说明政府投入到不同领域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现为类、款两个级次。
相对于收入科目而言,支出科目的变化非常大,设计了两套支出科目体系。每一项功能支出,都需要通过经济分类加以细化;每一款经济分类支出,均可体现在某项或多项功能分类中。下表以人大常委会机关的预算为例,说明每一笔支出的"两维"状态。
经济分类 功能分类 合计 工资福利支出(类) 商品和服务支出(类)
基本工资 津贴补贴 办公费 差旅费 会议费
类:一般公共服务 10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款:人大事务 2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项:行政运行 1500 500 500 500
人大会议 500 500
代表工作 500 500
…… …… …… …… …… …… ……
…… …… …… …… …… …… ……
四、新旧科目衔接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新的科目体系不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
新的科目体系设计面很广,如果完全到位,需要很多配套的改革。为了尽快确立政府收支分类框架,当前不改变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不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技术性和基础性的改革。
(二)新旧科目数据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改革前后的科目名称、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保证2007年改革后与2006年数据的可比性,财政部门已按照新科目对2006年预算及分月预算执行数据进行了数据转换。但是,新旧科目的数据之间无法直接予以比较。
(三)法定支出仍然按照原口径考核
财政对教育、卫生、科学的投入需要达到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改革后的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科目在内容、口径方面变化较大。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便于操作,改革后考核教育等依法投入时,仍使用原口径。
(四)支出功能分类中不单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
现行科目体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按照行业和部门划分为"汽车工业基建支出"、"教育基建支出"、"卫生基建支出"等,既模糊了政府职能的界限,又割裂了政府对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的基建投入。新的科目体系在功能分类中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而将政府对不同领域的基建投入分别体现在相应的支出功能科目中。但是,为适应当前发改委对基建资金的管理模式,在支出经济分类中把资本性支出拆分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用前者专门反映发改委管理的政府基建投资。
五、新旧政府收支科目转换举例
前面已经提及,新的科目体系相对于现行体系,其整体框架、门类划分、口径内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支出科目,几乎"面目全非",新旧科目体系之间根本不存在简单的一对一、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在新旧数据的转换中,财政部门需要针对具体支出开展具体分析,才能完成旧科目向新科目的转换。由于情况复杂,篇幅有限,这里无法将整个转换过程一一体现,下表仅以预算草案中某些科目的"2006年预计执行数"为例,说明新旧科目的对应转换关系。
现行科目 新科目(支出功能分类)
科目名称 金额(万元) 科目名称 金额(万元)
教育支出 53100 教育 75452
教育费附加支出 14992
文教部门基金支出(地方教育) 380
行政管理费(教委) 1520
城市维护费 140
教育基建支出 5320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61000 社会保障和就业 90643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 19600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5193
行政管理费(劳动局、民政局、残联等) 4850
附件三:
2007年西城区部门预算编制情况
按照财政部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编制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2007年我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顺利推进。部门预算编审工作维持总体上的稳定性,预算编制主体、编制原则和编制口径与往年保持一致。
一、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原则
(一)收支平衡的原则
收入预算的编制,与我区的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支出预算的编制,贯彻厉行节约、收支平衡、预算不列赤字的方针;年度新增财力主要用于确保政策性增长、依法投入和其他与全区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项目中。
(二)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支出预算的编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一方面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确保教育、科学、卫生等支出按照法定比例增长,加大对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
(三)综合预算的原则
预算单位的所有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一本预算,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要全面反映单位各项来源的收入和支出,在部门预算中按实际需要及预算定额标准统一安排,由财政部门予以平衡和审核。
(四)零基预算的原则
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计划指标不以以前年度的数额或比例为基准,财政部门通过重新审议预算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来确定项目和资金数额的取消或保留、削减或增加等问题。
(五)人员按实际、公用按定额、项目按财力的原则
人员支出按照预算单位的实际人员状况核定。
公用支出实行定额管理,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定额标准核定,我区公用经费定额分为两部分,即消耗性公用经费定额和专项公用经费定额。消耗性公用经费定额按照单位性质划分为"五套班子、公检法、其他行政、文体、其他事业、教育系统"六类定额标准;专项公用经费定额在管理方式上同专项项目,要求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项目支出按照区级财力状况并结合单位的行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核定。区财政在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结合年度区级财力状况,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
二、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特点
2007年我区部门预算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预算,确保新旧两套收支科目顺利过渡。
(二)适时修订公用经费定额。为保证区属预算单位开展公共事业,满足基本公用支出一般水平需要,加强预算定额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根据近年来电价、油价上涨情况,并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对公用经费定额中电费和交通费标准给予适当调高。同时,按照节约型机关建设要求,其他定额标准保持不变。
(三)将基本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纳入项目支出管理,逐步完善基本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项目的项目库建设,加强对两类资金的监管,提高其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统筹安排预算资金。以此逐步减少财政资金在各部门的沉淀,充分发挥财政性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研究建立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制度。2007年将本着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部分项目进行试点。
(六)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探索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三、2007年部门预算编制方法
部门预算编制主体为全区的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审核、平衡、汇总上报本部门和本系统所有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今年,全区共有71个一级预算单位,188个二级预算单位编制了2007年部门预算。区财政与各预算单位经过多次上下协商之后达成共识,最终汇编2007年部门预算大本。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各单位的收入预算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和上年结余。各单位根据2006年收入预计情况和下一年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2007年的各项收入来源。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各单位的支出预算由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组成,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编制。
1、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基本支出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人员支出以2006年8月份的工资统发或工资发放有关数据为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核算编制。公用支出根据单位现有的资产或公共资源情况,分别套用不同的公用经费定额进行编制。
2、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项目支出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项目按照性质分为一般项目、政府采购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各单位按照我区和本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本部门2007年工作重点,分解为具体的预算项目,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具体的资金需求,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参照财政部的做法,区财政对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规模控制。要求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支出预算总额控制在本部门上年度区财政已安排的项目支出预算总额(剔除一次性因素)的120%之内。其目的在于对部门盲目申报项目,挤占资金和扩大资金规模的行为进行限制。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算编审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
《2007年西城区部门预算》大本将提交到人代会各代表组审议。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