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担当作为 推动首都卫生健康事业跨上新台阶
2019年2月2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总结了2018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署了2019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北京市老龄办、市政府相关委办局、16区分管领导和卫生计生委主要领导,各三级医疗机构、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同志作工作报告,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2018年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2岁,婴儿死亡率2.01‰,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28.9/10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改革实施21个月来,门急诊量3.8亿余人次,出院和住院病人610万人次,总体平稳有序,反响良好。国务院领导先后8次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并提出了殷切希望。改革以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三级医院门急诊量减少8%,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数增幅近30%,住院服务向三级医院集中,出院患者增长9.7%。医疗机构新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医事服务费得到认同认可并为国内同行所关注。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年均增长率仅为6%,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协调。
二是出台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政策。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更多医疗服务项目,通过有降有升的价格调整,助推医疗机构发展方式向内涵质量效率型转变,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启动实施京津冀第一批六大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医用耗材采购价格降幅16%,节约费用3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市16区的34个紧密型医联体和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为牵引的儿科紧密医联体,带动区域诊疗水平稳步提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西城区推进“三纵两横一平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加快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并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牵头制定《北京市加快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实施方案》,推动三级公立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
(二)健康北京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制定并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多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局面得以加强。密云、延庆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的验收评审;朝阳区、海淀区通过了国家卫生区第一阶段暗访;通州区、平谷区、怀柔区和天安门地区以较高分数通过了国家卫生区的复审;大兴、丰台区启动国家卫生区创建。二是联合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委、市委农工委推进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全市已建成公共卫生委员会3396个,海淀、怀柔等区以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为切入点,推动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已取得阶段成效。三是全市各区积极行动,新增26个献血点,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团体无偿献血,全市采血量比上一年净增13.1%,增速和公民无偿献血率均居全国首位,有效应对处置了季节性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四是持续开展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监测,连续两年有效应对了近十年来的两次流感高峰。在全市16区全面建成国家致病菌识别网,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全覆盖的省份。五是不断完善控烟体系建设,自《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以来,行业控烟总体合格率从77%提升到95%,群众举报和监督处罚并行的控烟格局已基本形成。六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全市新增20个急救工作站,急救呼叫满足率提升8个百分点,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2分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均达100%。七是完成194个村卫生室建设,并用邻村覆盖或乡镇卫生机构巡诊等方式将卫生服务送到山区村民身边。八是完成了3.4万余家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危害调查和3000家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为加强监管奠定了基础。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在发改、规划、财政、住建、交通等部门和丰台、通州区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天坛医院新院实现开诊,疏解核心区医疗床位950张。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取得进展。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通州分中心、市疾控中心迁建和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项目加快推进。二是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由27项增至33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由132家增至296家,实现了符合要求的三级、二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实验室全覆盖。三是与河北省卫生健康委、雄安新区管委会共同签署《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发展,对廊坊、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等五地市的对口支援取得了新的成效,当地诊疗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四)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一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开展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电子化备案。政务服务事项精简54%,网上办理率达到100%。二是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建立北京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医疗机构自主监管机制。推动将“号贩子”等严重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纳入全市信用监管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开展整治“号贩子”“网络医托”专项行动,配合公安机关治安拘留“号贩子”900余人。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施新一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成立了26家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心,支持85家机构267个项目开展为期三年的应用性研究,支持40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开展生物医药转化研究,支持85个项目向全市600余个基层单位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医教协同和全科医生培养的有关文件由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实施。四是信息互联互通取得进展。制定了全市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实施方案,并由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基本完成信息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五是生育服务更加完善。实施保障孕产妇安全攻坚行动和助产能力提升计划,在全国率先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及规范流产后避孕服务,启动0-6岁儿童五类残疾筛查。全市建设爱婴医院114家,爱婴社区318家,公共场所建成327个母婴设施。在全国率先建设社区儿童中心12个,累计10万人次获得服务。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优先便利服务。六是康复医疗和老龄工作稳步推进。分类指导三批15家公立医疗机构康复功能转型加强工作。创建22家老年友善医院。健全老年人照顾和优待政策,将享受优待服务的人群扩大至本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新增优待人群110余万。七是中医药发展成果丰硕。启动“名中医身边工程”,组建372支名中医团队,每周到全市3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5.5万人次在家门口接受到了名中医服务。
二、2019年重点工作
(一)服务大局,全力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要强化各项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和应急准备,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谋划,提前做好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确保高水平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会、世界篮球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二是要加大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力度,尤其要做好新发输入性传染病监测和应对,储备关键技术,及早发现,及时控制,杜绝蔓延。三是要着力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改善和优化急救医疗服务质量,将呼叫满足率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120和999两支急救力量统一指挥调度和规范服务。四是要加强血液保障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区建立采供血机构,形成“一个血液中心,三个中心血站,七个血库”的基本格局,优化采供血机构布局,使街头采血点达到70个以上,积极组织团体无偿献血,促进血液供需平衡。
(二)以公益性为导向,稳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去年底,市政府启动了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这项改革预计于今年6月中旬正式实施,涉及全市3000多所医疗机构,是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大事、要事。这里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确保信息系统改造到位。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涉及数千项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耗材价格也需要更新,信息系统改造的任务非常繁重而细致。系统改造到位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准高效推进,确保改革实施前调试到位,并与医保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和流畅服务。二是要确保宣传培训到位。本次改革涉及群众利益,社会关注度高,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第一时间解答和回应百姓关切。人员培训到位是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各相关单位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医护药技人员、相关服务人员等进行全方位、广覆盖的全面培训,确保各类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改革的内容和规定。三是要确保风险防范到位。此次改革涉及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的项目多,价格有升有降,各区和参加改革的医疗机构都要对患者的病种、费用和个人支付水平等进行细致分析,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使患者个人负担控制在合理限度内。
(三)全面落实城市总规,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指示,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一是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做好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研究编制。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抓好友谊医院通州新院二期、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建设,加快首儿所附属医院通州分院、市急救中心通州部前期工作,推进北京妇幼保健院通州院区选址。三是落实《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会同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抓好“交钥匙”医院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宣武医院、妇产医院、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卫生计生监督所一对一帮扶雄安新区对口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四是通过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紧密型医联体、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带动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此外,要围绕“三城一区”、南城发展、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等重点,加强资源配置,努力提升服务。
(四)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
按照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要求,将健康北京建设推向深入。一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机制,推进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覆盖面力争达到80%以上。推进《“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做好国家卫生区复审和申报工作,努力创建国家卫生乡镇。二是强化首都控烟工作,加大控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和公民守法意识。召开国际控烟峰会,扩大无烟北京建设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推动公共卫生三年建设项目,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与保障能力均衡发展。进一步严格疫苗安全管理,做好老年肺炎疫苗和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有效建立免疫屏障。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做好重点癌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管理,启动北京市脑健康筛查和居民心理健康筛查与心理干预项目,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四是推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通过新建、邻村覆盖和巡诊等多种方式,年底前消除村级卫生服务空白状态。五是推进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严格实施北京市保障孕产妇安全攻坚行动方案,落实母婴安全制度,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开展北京市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建设。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六是统筹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与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提高出生人口监测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覆盖率达80%。完善计生特殊家庭信息管理体系,适时提高农村奖扶金标准。七是充分发挥市老龄办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基层老龄工作体制。研究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体模式,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加强居家医疗护理能力建设。推动13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功能转型。八是健全务实高效的职业健康监管体制机制。压实政府和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整合监管力量和信息资源,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五)坚持首善标准,努力提升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促进科技创新,会同市科委实施北京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出台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方案,推进高水平医院加强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功能;组织100项适宜技术向800家基层机构推广普及,做实做强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二是加强医教协同,加大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以及护理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促进全员知识更新,提升岗位胜任力。三是实施北京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工作方案,推动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开展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支撑智慧家医服务。大力发展电子监管系统。四是推进卫生健康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打击非法行医信息共享系统,加强部门联动,提高治理效果。五是推动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推进《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修订立项和《北京市献血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六是开展多部门联合打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促进号源统一管理,规范发放。今年要特别做好安全生产、治安保卫工作,认真排查各类隐患、矛盾和纠纷,高质量做好信访工作,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维护医疗秩序和医疗卫生机构安全。七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推动与希腊、以色列等开展卫生健康重点合作项目。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做好中非友好医院建设试点。探索向条件艰苦的我驻外使领馆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服务。
(六)尊重规律,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首都中医药工作应奋力而为,大有作为。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中医药健康乡村、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治未病和名中医身边工程等“四大工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百姓。二是实施提升中医药质量专项行动和中医药标准化行动,促进中医药行业质量安全。三是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中医服务全市覆盖。四是制定北京中医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开展第二批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包建设,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