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管理社区矫正动机 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管理社区矫正动机 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社区矫正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19-12-16

一、不断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是西城区肩负的历史使命

古老斑驳的胡同,风光秀丽的古街,西城区,浸润着老北京的古朴。这里是我国党政军首脑机关,众多职能机构的所在地,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古风京韵的西城区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迎接着四海宾朋。为了维护这方水土的安宁与繁荣,西城区司法局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不断提高教育矫正工作质量、为首都和谐平安保驾护航的使命。

二、什么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的基础性问题

2004年4月20日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第三批社区矫正试点的中心城区,西城区社区矫正已走过十五年历程,回首过往的十五年,盛满艰辛与汗水,收获荣誉与欣慰。十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社区矫正工作历经考验,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3612人,未发生一起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群体事件和刑事案件。

以人为本,阳光矫正,我们探索形成了具有西城特色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为做好教育矫正工作,每年都创新性地开展多风格、多角度的教育矫正活动,2019年我们重点对“提高教育矫正工作质量最关键的基础性问题是什么?”做了探索。

法律、文化、技能、国学……各种教育内容对社区服刑人员都很重要,多种教育形式作为知识的载体也很重要。但自古就有歇后语“小和尚念经,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描述的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因此教育矫正工作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不是社区服刑人员遵守规范参加学习;不论“走马观花”还是“坐车观花”,热闹的形式背后可能是敷衍和走过场。教育矫正工作不能只收获“即时热度”,必须有真实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形式不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的根本。

我们认为,只有社区服刑人员“愿意听、乐意学”,并且“认真思考、主动践行”,各项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换言之,塑造社区服刑人员接受教育矫正的积极态度、激发社区服刑人员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的动机,才是实现教育矫正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

三、如何实现社区矫正动机管理

态度与动机是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过程,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干预与矫正已经十余年,大都是有治疗意义的,比如西城区首创的“社区服刑人员首接心理测量机制”就是针对新接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完成社区矫正首接报到后,直接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的心理矫正措施。“首接心理测量”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当前情绪、行为、认知的特点及健康程度。后续由专职心理咨询师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矫正歪曲认知、纾解负性情绪、塑造适应性行为等。如果把西城区社区服刑人员群体比喻成一个“迷路人的队伍”,那么具有治疗意义的心理辅导就相当于针对“迷路人的队伍”中那些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焦虑不堪等情况的个体进行相应治疗。我们认为,局部的、个体心理辅导是必要的,需要提高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对接受社区矫正教育的动机水平,从“被教育”提升为“我要学”,从“被迫做”转变为“我要做”。把单纯的心理治疗深化为社区矫正动机管理,是随着教育矫正工作不断深入的实践,我们对深化教育矫正工作做出的探索。

(一)打造“矫正教育+团体辅导”模式。立足于 “重矫其心”的理念,阳光中途之家每次在安排集中教育的同时,也会同步安排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真正促使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工作落地落实,长效化常态化发展,同时也是将教育矫正的内容,用具体、形象的活动把抽象的道理说清楚、说明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注重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实现1+1 >2的目标。在常规法律、国学等分类教育课程以外,围绕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期、心理融入期等阶段特征,创设以“认识自我”、“纳悦自我”、“发展自我”等为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树自强、自立、自尊的健康人格架起了一座温暖的“心灵之桥”。 2019年开展“矫正教育+团体辅导”19次,参与社区服刑人员253名。以下是随机抽取的几名社区服刑人员的真实体会:

社区服刑人员1: 今天学到很多东西,阳光中途之家组织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激情澎湃,每个人都贡献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建设出一个想象不到的美好世界。

社区服刑人员2: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种力量在身体里,今天的课颠覆了我对社区矫正的态度,感谢政府!

社区服刑人员3:今天让我感觉特别安全,我看到了一个平静、安静、美好的世界,真好!我特别喜欢,我会认真接受矫正,争取早日解矫!

社区服刑人员4: 今天感受很深,大家应该记住今天这个过程,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就算什么都没有,经过努力,积极协作,互相鼓励,是能战胜困难的!非常感谢阳光中途之家让我们清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矫正教育+团体辅导 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教育模式,通过参与现场活动,使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压力得到充分释放,对他人的信任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引导社区服刑人员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重塑自我,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和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深化“一对一”、“面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了提高社区矫正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我区积极践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认真筛选社会机构,最终选择了具有心理矫正工作实务经验以及有着深厚心理矫正研究背景的北京格荣斯新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通过数次与其团队进行研讨,根据2019年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共同拟定开展系列社区矫正动机管理的教育矫正方案,对不同类型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普遍性心理动机干预。心理专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式,带领社区服刑人员感受美好、正性的心理体验,有效提升自我价值,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思考者、自律者、合作者、建设者的多种身份定位,激发社区服刑人员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不断塑造并定型社区服刑人员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动机。

(三)招聘专职司法社工,做实做细精细化管理。2019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公开招聘38名专职司法社工,明确其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定位,任务清单、参与流程,形成社会力量与社区矫正行政管理机构职责相对清晰、互为补充的工作模式,奠定社会力量参与矫正服务精细化的基础。探索引入专职司法社工适当参与社区矫正个案矫正的工作机制,在社会适应性辅导、个别教育等环节实施“介入性教育矫正”,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在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完善,凸显社会化、专业化教育矫正的效果。将精细化的要求贯穿于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抓大不放小,取长更补短,克服教育矫正的难点和弱项,以问题为导向把“短板”做长。专职司法社工立足监管、教育、帮扶的管理规定,采用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在规范日常监管、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给予社区服刑人员充分的理解、必要的尊重、适度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让其恢复健康心理,树立生活信心,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社区矫正,以正确的心态融入社会,从而有效避免重新犯罪,最终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善于把握人性,才能赢得人心;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教有所用”。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单纯停留在表面的“填鸭式”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坐冷板凳”,而没有“因人而异”,激发他们认罪悔罪的诚心,没有促进其自我觉醒,没有让其真正从思想上走出犯罪泥潭,那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看似尽责,实则不到位。本着“用情感化人,以理说服人;用爱温暖人,以法教育人”的工作理念,我们将继续在工作中思考、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工作质量、深化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提高社区矫正科学化水平,这也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