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就业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1-04-1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西城区“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聚焦“七有”“五性”要求,系统构建“内循环+外循环”促进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夯实“管行业必须管就业、管属地必须管就业、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就业”的工作原则,完善促进就业政策,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供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推动实现区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主要工作目标
——持续创建充分就业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新就业参保5.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不低于66%;
——开发公共服务类岗位促进4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增参保创业单位1000户,带动就业岗位5000个;
——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促进1033名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安置680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社区就业;
——灵活就业达到9.2万人;
——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10000人,帮扶6000名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重点群体培训,不少于5万人次;
——登记招聘单位户数405户,采集空岗信息6万个;
——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办理求职登记1万人次;
——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帮扶;
——80%以上的街道、9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地区创建标准;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三、具体任务措施
(一)就业工作机制增强计划
1.出台《进一步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系统观念,适应就业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构建“内循环+外循环”促进就业工作体系。完善区领导牵头,行业主管部门、街道、职能部门组成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形成整体统筹、职责明晰、协调联动、督促考核的责任体系。
2.建立就业形势会商制度。充分发挥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建立就业形势会商机制,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产业调整、新政策出台等对辖区就业的影响。按照市级要求做好“三个清单”企业相关工作,积极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
3.建立就业服务专员队伍。落实“三管”原则,按照就业工作体系运行机制要求,调动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员力量,打造一支覆盖全区、层次分明、流程明确、运转通畅的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将就业服务“主战场”前移至“最后一公里”,实现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
(二)就业政策引导支撑计划
4.落实市级促进就业政策。切实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认真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招用失业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政策,引导企业最大限度用好援企稳岗政策。全面实现灵活就业工作“互联网+”经办模式,建立全程化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体系,坚持系统比对与人工比对并重,坚持内部监控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5.出台新一轮区级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挖掘市场就业潜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鼓励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失业群体积极参加就业见习,通过就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结合城市精细化治理,鼓励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吸纳本市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研究共享用工、平台用工、弹性用工等新就业形态的激励措施,指导社区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就业岗位,畅通灵活就业通道。
(三)职业能力发展计划
6.全面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力做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相关工作。按照人社部和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整体部署,确保“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导航计划”等各项新政策落地、落实。持续推进辖区企业职工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和学徒制培养,推动“老字号”传承创新。深入挖掘辖区各领域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技能劳动者在高技能人才中的占比。建立区属企业技能人才数据库,做好西城区第四届百名英才和市突贡人才的推荐评选。在辖区企业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支持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定。
7.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结合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人口调控和产业发展导向,按照“行业优先、布局合理、逐步推开”的原则,拓展金融、科技创新、文创非遗、城市运行保障、现代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培训资源。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企业培训需求与优质培训资源的精准对接,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8.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帮扶地区扶上马送一程,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积极与各帮扶地区主动对接,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继续推进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加强帮扶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扶持力度,通过订制化帮扶项目,提升创业致富带头人带贫益贫能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带贫益贫人才队伍。
(四)公共就业服务强效计划
9.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融合线上服务渠道,创新就业服务形式,开展远程招聘面试活动。发挥“云”就业服务优势,以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方式发布就业岗位,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努力实现岗位实时招用,就业帮扶实时在线。
10.对就业重点群体实施精细化就业服务。以落实“七有”“五性”要求为牵引,指导街道精准掌握失业人员底数情况,开展差异化服务与援助,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跟踪回访等精细化就业帮扶,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率。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规模。做好本区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及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落实市、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对就业见习单位及毕业生的审核。
11.打造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品牌。结合市级最新修订的充分就业地区评价办法,推进街道、社区高质量开展充分就业地区创建活动。推广“360”全方位、全角度、全覆盖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深化“一街一品”,着力打造柳荫街社区“范丽丽就业工作室”服务品牌,带动全区就业服务水平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五)创业服务提升计划
12.支持引导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贯彻中央“双创”精神,落实市、区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和数据共享。指导各街道做好创业担保贷款系统上线工作,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人员身份认定,促进创业服务平台一次性奖励、一次性创业升级补贴、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13.推动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高水平创业导师队伍,打造创业培训、创业孵化、贷款融资、导师指导、人才引进、后续跟踪全要素创业服务链条。支持我区孵化器企业为创业群体提供充足的办公场地和服务保障工作,提升孵化能力,挖掘优秀创业项目创新和带动就业潜力。做好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工作。
(六)人力资源市场培育计划
14.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管理,规范服务流程,实现政策、机制、资源有机统一,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衔接。推进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机制协同化、服务基础信息化、服务行为专业化,促进政务服务转型升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5.规范经营性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加强事前审核,做好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行政许可、备案、报告工作。指导督促经营性机构落实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等相关规定,落实好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落实新一轮区级促进就业政策,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
16.引导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诚信等级评估,培育有区域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经营性机构树立诚信品牌,促进市场良性发展。推进人力资源行业多元化发展,扩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领域,为“金科新区”建设提供引才聚才服务。
(七)就业工作强基计划
17.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结合新一轮区级促进就业政策,推动就业资金审核系统升级,增加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模块,增加信息比对、自动预警等功能。依托“北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子系统”,实现部分业务的网上申请、网上确认、网上审核等环节,提升全程网办进程,减少服务对象跑路次数。
18.加强人力社保基层平台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全市政务服务基层平台人力社保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基层服务行为,加强对街道人力社保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经办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就业工作互助小组的长效机制,以“新政策、新流程、新转变”为主题,开展工作交流。
19.提升人事代理服务水平。落实北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相关政策,做好流动就业人员档案接转、本区生源毕业生档案接收工作。加大人事代理业务培训力度,畅通业务堵点,提高前台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严格执行档案双复审制度,围绕“九防”要求,完善档案安全应急、巡检制度。高质量完成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保障实体档案“零丢失、零损坏”,档案信息“零泄露”。
(八)退休社会化服务提质计划
20.稳妥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根据《西城区社会化管理服务专员实施方案》,为街道配备社会化管理服务专员。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实现档案区级集中管理。打造“夕阳映红墙”活动平台,将社会化管理服务真正延伸到社区,实现宣传、教育、活动、管理服务多元化。展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和适合退休人员的文体娱乐活动,引导退休人员主动回归社区,参加自管组织活动,投身社区服务,发挥自身余热。打造“幸福研修苑”专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品牌,开展多种多样的养老慰老服务活动和项目,增强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