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西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30 9:45    

分享: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世纪疫情,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定扛起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职责使命,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21152”框架体系,持续探索减量发展背景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过全区共同努力,《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很多方面好于预期。

一、主要指标进展总体良好

《纲要》共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减量7类26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23项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进度要求,占全部指标的88.5%。总的来看,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创新发展类指标进展顺利。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4.7万元/人,实现逐年提升。2022年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225件,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前两年增速分别为8.1%、4.1%,两年平均增速6.1%,高于年均4%的规划目标。金融科技头部机构达到6家,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是协调发展类指标平稳运行。金融业增加值前两年增幅分别为10.8%、7.2%,两年平均增速9%,高于年均8%的规划目标。非金融地区重点楼宇税收前两年平均增速1.6%,2022年主要受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撑政策等因素影响,剔除个别企业退税因素后,实现同比增长6%,克服疫情影响实现正增长,疫情转段后呈现企稳回暖态势。

三是绿色发展类指标水平较高2021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2022年继续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新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47%,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更加和谐美丽。

四是开放发展类指标开局较好2021年、2022年优质外向型企业及项目引入数量分别达到110个、115个,高于100个的五年平均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优质外向型企业及项目引入数量已累计达到285个,超过时间进度7个百分点,好于规划预期。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影响力达到业内顶级。

五是共享发展类指标成果喜人。四项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建筑面积达到1.92平方米,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3.37人,千人居家为老服务床位与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7.5张,物业服务覆盖率保持100%。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3.5%以下的规划目标要求;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中微升;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9.9%,增幅位居全市首位。

六是安全稳定类指标稳步实施。全区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至0.018人/百亿元,远低于全市红线要求。重点突发事件“零发生”,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安全稳定。

七是减量发展类指标好于预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经济发展更加节能低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市级要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下降至0.877亿立方米,达到市级要求。

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纲要》七方面主要任务进展情况良好,综合发展趋势符合预期。两年半来,圆满完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挥经济“压舱石、定盘星”作用,经济总量实现5700亿新突破,区域综合实力、服务保障能力、城市发展活力、社会文明魅力实现新提升,大国首都核心区呈现时代新面貌,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取得新进展。

一是首都功能不断优化提升。核心区控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双控”“四降”成效显著。“长安计划”3.0深入实施。二是老城保护复兴扎实推进。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持续攻坚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三是城市精细治理成效显著。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和综合应急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四是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坚持减量发展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不动摇,锚定“4+N”产业方向,全力克服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GDP年均增长6.1%。五是城市文化魅力更加彰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丰硕,开展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活动11666场次,参与群众5504.02万人次。六是民生保障更加全面普惠。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高原”进一步巩固,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养老十件事”有序推进。七是基层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两个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2022年“接诉即办”综合成绩全市第一。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承担更多历史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多艰难挑战,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很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全区上下应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笃定前进,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新行动新成果,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西城贡献!

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4+N”产业体系为发力方向,以高水平“两区”建设和营商环境改革打造新优势,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牢牢把握好“五个方面可视化成果”工作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具有首都核心区特点的现代化高精尖产业体系,推进首都核心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经营主体信心、稳定社会公众预期,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让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21152”框架体系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不断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为推动西城区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而团结奋斗。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迭代推出“长安计划”4.0,织密织牢一体化防控网,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阵地管理。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诉源治理机制,用好“西城大妈”“西城小哥”等群防群治力量,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系统强化韧性城市建设,完善风险地图预警功能,提升风险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大外联”格局,推动央地协同联动,更好服务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

二是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4+N”产业发展方向,全方位服务保障北交所做大做强。抓好“金科十条”2.0版落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力度。高水平举办金融街论坛年会,不断提升金融街国际影响力。加速推动“马连道·茶·中国数据街”建设,更好发挥集聚效应,推动泛动画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抓好标志性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扎实推动西单—金融街、地安门外、西直门等重点商圈品质提升,着力发展自主消费品牌,全方位打造老字号新国潮西城招牌。

三是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巩固“双减”工作成效,加快新课程、新课标落地,深入推进“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大力推进健康西城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深化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推动“体教”“体医”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促进异地康养与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相结合,加强生育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打通群众诉求痛点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堵点。

四是持续高水平推进控规落地。实施好新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持续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大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效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新路径。加大老旧小区、平房院落更新改造力度,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更多精品宜居小巷和“最美院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留白增绿”,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精心建设“花园城市”,不断扩大市民休闲活动空间。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运行领域数字化转型,扩展丰富“城市大脑”应用场景。

五是坚定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创建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区坚持以中轴线遗产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书香西城”建设,加强央地、市地资源平台整合,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和成果转化,推出更多高品质剧目和高质量演出持续提升“京剧发祥地”“白塔夜话”等品牌影响力,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文化体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十条”落地见效,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利用老旧厂房等资源拓展文化空间,培育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扩大西城文化影响力。

相关链接:一图读懂西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