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21152”框架体系,《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各单位、各部门坚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的批复要求,尽最大努力保护并传承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规划主要目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
一是老城保护复兴扎实推进。以老城空间秩序管控为指引,持续攻坚环境整治与特色风貌塑造。精细化推进街区保护更新,统筹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二是民生保障改善成效显著。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疏整促”专项行动取得新突破。持续破解城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显著优化。合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城市文化魅力更加彰显。探索文物和历史建筑合理利用,不断提升活化利用水平。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复兴,非遗老字号焕发新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西城文化IP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实施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不断强化区名城委统筹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专家优势和责任规划师、责任设计师、责任工匠师的“三师”作用。持续健全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制度化、体系化愈加完善。着力加强资源保护数字化、信息化支撑,公众参与途径进一步拓展。
“十四五”前半段规划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实施水平高、成效好、亮点突出。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要求,常住人口减量占核心区人口减量的54.5%。完成7个申请式退租项目,累计腾退居民1800余户。创新“揭榜挂帅”模式,落地签约两批16处文物活化利用社会招标项目。完成新街口西、西皇城根、砖塔胡同、石碑胡同4片(拟)新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全市首个多元复合的既有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天宁寺桥桥下空间建设完工。2022年获全市垃圾分类考评核心区及城市副中心组第一名。
规划主要项目总计4部分、16类、134项(含中期新增9项)。其中提前完成78项,符合进度48项,慢于进度5项,调出3项。提前完成或符合进度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94%。
一是疏解腾退长效开展。针对老城历史街区人口密度大、产权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历史问题,西城区从“十二五”期间开始的登记式疏解、整院疏解到“十四五”期间的申请式退租/换租,长期开展人口功能疏解腾退工作,积极探索老城保护、民生改善、首都建设的多元统筹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文物活化揭榜挂帅。针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需求,西城区率先成批次推出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并且向社会公开招标,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共同研究确定腾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向和路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新路径,实现了“突出重点保护”向“普遍保护利用”的转变。
三是老旧小区租赁置换。面对历史地区中老旧小区改造利用中资金缺乏、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西城区在全市推出首例“租赁置换”试点,真武庙项目引入民营企业资金,在“微利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据地域特点,通过租赁置换、提升环境、引入物业等一系列工作,探索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的新模式。
四是名城保护四名汇智。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多方参与的重要意义,西城区发起“四名汇智”项目,支持公众自发开展的名城保护软性文化活动。自实施以来,团队来源多样、活动形式丰富,活跃、有力地带动公众了解名城保护理念、参与名城保护实践,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是坚持以落实核心区控规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继续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强化老城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精细推进街区保护更新,统筹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继续在更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坚持用“绣花”功夫破解城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继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揭榜挂帅”模式,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深化“书香西城”品牌,支持各相关单位、各社会机构探索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等新场景阅读基础设施。
二是攻坚长久以来的难点、堵点。紧抓“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加快推进申请式退租、简易楼腾退等项目,带动减量发展,支持腾退用地留白增绿或补充公益性设施。严控新生违建,逐步消减存量违法建设,深入实施进院拆违,探索民生补短板与民生类违建治理相结合。严格执行产业禁限目录与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整体统筹新增建设。妥善推进历史遗留危改、棚改等项目建设。
三是推进政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完善保护对象的管理制度,夯实文物保护直接责任,细化拓展文物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功能类型、管理要求、开放方式等。健全多领域政策体系,加快确定保护对象的腾退路径,合理规划腾退置换的空间和场地。研究出台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场景。
四是促成多渠道资金资源有效保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多渠道资金保障,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高效利用存量空间资源,补充公服、商服、停车等配套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积极应对出行电动化趋势,大力推进交通微循环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促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
五是优化各类型多主体工作统筹衔接。优化统筹工作层级和工作环节保障实施,强化名城委统筹、引领、协调、决策作用,加强部门联动与项目对接,优化政策制度衔接与资源要素共享机制。片区统筹整合多项工作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在重点片区,统筹协调完成多类型工作,营造整体风貌景观,将散点式历史文化遗产连线保护利用。搭建名城保护多方参与平台凝聚共识,加强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育在地协作力量,发挥好“三师”作用,持续实施“四名汇智”计划,多途径开展名城保护实质性公众参与。
【图片解读】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