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西城区父母食堂”已达304家,服务量从2022年的每周3000单增长至目前的每周6万单以上。西城区民政局从品牌建设、智慧支撑、需求导向以及“家乡味儿”等多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西城区父母食堂”的服务品质,为全区长者献上了热腾腾、暖乎乎、情满满的“孝亲饭”。
一是精心推动谋划,品牌引领提升助餐知晓度。创建了西城区“父母食堂”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养老助餐服务的辨识度;落实品牌保护,注册“父母食堂”知识产权,维护品牌权益和形象。在解决老年人就近用餐的基础上,升级“父母食堂+(家)”品牌,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融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五点钟校堂”等服务,形成“父母食堂+”服务,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及对老年人的凝聚力。
二是加强“数智”支撑,科技赋能提升助餐便利度。一方面,搭建全区养老助餐服务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养老助餐”服务模式,打通老年人订餐与支付、服务机构结账与内部核算、政府补贴结算与统计、服务质量监管、服务机构与设施管理等养老助餐的关键环节,为养老助餐的高效、可持续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化支撑。另一方面,根据老年消费者交易习惯,联合中国银联,打通支付技术壁垒,通过银联POS智能机,实现扫身份证或养老卡完成身份认证,并打通微信、支付宝、各类银行卡等多渠道支付,探索推广“卡、码、脸”通用结算方式,极大方便了老年人助餐,也为交易量大幅提升夯实硬件基础。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多重保障提升助餐选择度。在服务主体上,明确由养老服务机构保证基本服务,集中配送中心支撑助餐供应,社会餐饮企业、机关食堂、社区分餐满足多样需求。在服务模式上,明确除现场点餐、堂食,还为老年人提供网上预订、电话预订、送餐上门等多种订餐途径,提供小碗餐、自助餐、称重餐的多种助餐模式。在补贴机制上,针对老年人和助餐企业采用“供需并补”政策,以“以奖代补”模式根据助餐点位的服务量给予不同梯次的奖励补贴,激励供需方共同参与。
四是坚持氛围营造,各方合力提升助餐温暖度。养老餐坚持科学配比、用心制作,为老人们推出了“定制家乡味儿”“定制年夜饭”等多种特色服务。全区66家养老服务驿站均设置了免费上门送餐服务,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送餐员们保证准时准点为老人们送餐上门。全区坚持三级统筹联动,开展了一大批优质助餐服务,如什刹海街道的“1元早餐”,大栅栏街道的“银鹤助餐”,新街口街道的“红领巾小小助餐员”,陶然亭街道的“爱心陪餐员”,牛街街道的“石榴助老送餐员”等。上述服务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浓浓关爱,更在全龄段中逐渐形成了“以一餐饭献一份心”的助老意识,营造了孝老敬亲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西城区将按每千名老人建1家助餐点的标准,建成累计不少于320家“父母食堂”,进一步丰富养老助餐网点布局,进一步探索社会化+志愿服务相结合的送餐模式,打通助餐最后一百米,针对特殊老年人试点推出营养餐食供应,让西城区“父母食堂”近在身边,享在舌尖,暖在心间!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