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
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方案(2023—2025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区改革要求,按照市政府专题会工作部署,西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简称“西城园”)发展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
(一)整体概况。西城园2012年开园,现政策区范围9.99平方公里,分德胜、北展、广安三个街区。依托区域内金融资源丰富、高端人才汇集、企业总部众多、政策服务优质等优势,打造了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中关村广安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8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和高精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二)发展成效。一是高新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创新梯队逐步形成。截至2022年底,西城园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08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9家(全区846家);专精特新企业172家(全区195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8家;“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隐形冠军”企业1家,上市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二是高新收入增速势头良好,重点领域发展强劲。截至2022年底,西城园102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601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一。实缴税费总额150.4亿元,同比增长24.3%,在规模超百亿元的8个园区中增速排名第一。三是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实力日益增强。截至2022年底,西城园拥有研发人员4.9万人,同比增长16.2%,较示范区整体高13.4个百分点。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合计198.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4.3%。专利授权量为2210件,同比增长26.1%。截至2022年底,园区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3809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1600件。
(三)产业布局。西城园在产业布局上加快转型提升,更加突出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主要特色的数字经济。西城园金融科技发展国内领先,率先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为北京金融科技发展连续五年居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榜首做出了积极贡献。金科新区建设以来,新引进网联清算、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奇安信、中移金科、工银科技、光大云缴费、金融网关、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等177家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承担了北京市65%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56%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任务,成为中国版“监管沙箱”的主要承载区。
(四)空间布局。西城园现有产业空间呈现“一核两翼”特征。“一核”,即以金科新区核心区为代表的北展片区,空间形态上集中连片。“两翼”,是指德胜、广安两个片区。整体上看,西城园是典型的具有“产城融合”特点的都市型科技园区。
(五)运行机制。西城园管委会运行机制。2022年9月,西城园管委会完成机构改革工作。管委会与西城园工委合署办公,设书记、主任1名,副书记1名,副主任4名,下设6个科室,人员编制31人。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开辟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抢抓北京“两区”建设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落地等重大机遇,不断激发西城园发展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推动西城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发挥金科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西城园新发展格局,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要求,聚焦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持续推动西城园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持续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广泛汇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动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产业促进、招商引资、人才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推出更多原创性、领先性、突破性的举措,不断塑造西城园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突出特色。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聚焦“1+3”产业布局,突出金融科技特色,加快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强化金融科技领域国内领先优势,全面提升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能级。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马连道数字街区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文化科技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开辟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坚持减量集约。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定位,认真落实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探索减量背景下西城园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大力推动低效楼宇改造升级,加大高品质、低成本空间供给,吸引更多总部企业、龙头企业、高端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发挥好各类平台的作用,在更优水平上推动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同共建。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公共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技创新平台、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楼宇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凝聚各方智慧,进一步增强发展合力。不断强化协同治理理念,广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园区建设,促进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多领域合作,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园区发展格局。
四、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北京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总目标,到2025年西城园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全面加强,园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愈发凸显,为加快建成“国内顶尖、国际领先、具有全球标杆示范意义的都市型特色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取得关键突破。构建“工作专班+管委会、1个前端公司+N个专业服务机构”的“2+2”管理服务模式,西城园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全面加强。
——以金融科技为主的数字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强化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数字产业、研发设计、文化科技为特色的“1+3”高精尖产业布局,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打造区域数字产业集群,实现园区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得到持续优化。“国际一流”标准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基本完成,新增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商业配套实现量质双升,功能完备、系统高效、共建共享的创新生态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重点任务
(一)以金科新区建设为核心,打造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落实落细规划要求,巩固拓展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领先区域优势。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发展规划》,优化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集聚配置,提升对内吸引集聚和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对标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领先城市,打造更多面向全球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科技发展质量,推动科技引领金融业创新发展;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赛,运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搭建应用场景对接供需、转化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形成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成果;高标准推进德胜、广安拓展区建设,打造更多有层次、有亮点、高质量的金融科技产业空间;充分发挥金融街、中关村在金融、科技供需两端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北京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中的领先区域优势。
2.实施“十金工程”,全面打造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深入实施“金核工程”“金聚工程”“金基工程”“金盾工程”“金标工程”“金景工程”“金服工程”“金政工程”“金才工程”“金环工程”,以良好的创新生态,不断塑造金科新区发展新动能,持续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引领北京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场景新高地、产业发展增长极、制度标准策源地、顶尖创新人才首选地和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引领者。
3.高水平办好品牌活动,持续扩大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对外影响力。高水平举办“一会两赛三论坛”金融科技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全球金融科技大会暨金融科技周、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之金融科技分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赛、北京FinTech国际创新大赛创新引导作用,持续提升金科新区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影响力。提升“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网络”影响力,创新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中心城市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发挥“两大引擎”作用,塑造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引擎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作用。为更多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西城园科技企业发展能级,为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新动能。二是持续深化与北京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在资金募集、并购重组和交易估值等方面的基础功能,大力促进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高效对接,重点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代表“高精尖”经济结构、彰显科技创新实力的上市公司集群。三是加强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街服务基地建设。持续推广从引进、培育、上市、市值管理的全流程链条式服务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支撑体系与合作对接机制,吸引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数字经济企业落地园区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四是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对科创人才的股权激励功能。支持领军科技人才创业、产业组织者创业、极客(Geek)式创业等高端创业。
2.发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引擎作用。一是加快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发挥三大运营商总部的属地优势,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城在全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优势,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二是推进央企数字新产业做大做强。紧抓央企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大机遇,吸引央企数字衍生机构落地西城园,鼓励央企面向新兴数字产业开展跨界创新,支持央企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数字技术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平台化、定制化、轻量化的服务新模式,打造央企数字产业新优势。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效汇聚。以网络安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企业,倾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内核。四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数字文化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入驻发展,支持创作和出版弘扬主旋律的网络视听、数字文化IP产品,彰显和弘扬西城古都数字文化魅力。五是打造电子商务发展新亮点。依托央企电商平台,以跨行业联合采购、跨境贸易赋能、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突破,引导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落地西城。六是支持建设数字产业园区,打造数字标杆街区。研究制定马连道数字街区发展规划,加强与龙头企业的战略协同,加快重点楼宇改造升级,引入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进园区传统业态向数字新业态转型升级,推动数字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打造全球数字标杆街区,培育数字产业集群。七是提升数字消费能级。加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超高清视频等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优化消费能级,培育新业态、增强新体验、营造新环境,引领城市潮流。八是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打造全国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
(三)深化“三项改革”,构建西城园“2+2”发展服务新模式
1.深化西城园管理模式改革。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工作专班,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西城园管委会)。定期研究、调度,统筹协调解决西城园建设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优化西城园管委会班子、干部结构,结合园区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的要求,选优配强管委会班子,优化调整充实干部队伍。
2.深化西城园专业化服务模式改革。支持西城园管委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园区专业服务队伍,主要承担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交流活动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能级。
3.深化西城园市场化服务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北京市“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市级平台公司的合作,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园区运营机构,进一步提升园区招商引资、 企业服务、产业促进等水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贡献园区力量。推动区级平台公司建设,构建“1+N”(一个前端公司为主,N个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辅)的平台公司市场化服务模式,提升市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着力打造西城园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前端公司,重点围绕招商引资、“双管家”服务、大型活动举办等,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市场化、综合性服务,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落地园区发展。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华远集团、天恒集团、蓟城山水等区属国有企业,重点围绕投融资、低效楼宇改造升级、孵化加速器建设、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园区建设与发展专业化服务。
(四)加强“四个体系”建设,打造西城园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1.构建科技创新研发和协同攻坚体系。一是聚集全球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汇集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高起点布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科技研发创新体系。二是推动区域原始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依托园区专业研究机构,加强与区域内和区域外的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创新平台以及院士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突破性技术创新在西城园落地,将其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转化为西城园创新发展的宏大动力源。三是支持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紧密联系,支持其单独或者与区域内科技企业联合建设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等领域联创实验室、公共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等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四是鼓励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展底层技术和共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园区建设,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赛、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鼓励各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面向国家金融科技战略布局和产业创新需求,开展底层技术和共性核心技术攻关。五是支持领军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鼓励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科技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工程创新平台等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不断为西城园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
2.构建科技创新孵化升级和加速培育体系。一是支持建设标杆孵化器。支持设立或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标杆孵化器,聚焦“1+3”产业体系,推动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促进资金、人才、信息、数据、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流动。二是支持传统孵化器转型升级。针对现有传统孵化器,鼓励聚焦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和未来产业方向,对标行业标杆,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加强孵化机构绩效评估考核,强化贡献导向,进一步提升其在成果转化、投资加速、创业辅导、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全球服务等方面水平,逐步升级为标杆孵化器。三是支持探索未来产业孵化新模式。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引导和支持相关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投资基金等,在京建设量子技术、区块链、元宇宙、未来网络等领域标杆孵化器,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四是探索科技孵化新机制。研究与区域内、区域外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联动,引导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入孵,支持科研机构、孵化器等相关机构向HICOOL创业大赛、FINTECH大赛等输送参赛项目;引导孵化器与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加强合作,促进科技企业及早做好知识产权导航和布局;推动孵化器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相关公益服务。五是强化大企业产业链孵化作用。发挥区域央企总部优势,支持大型企业建设标杆孵化器,组建高水平创业服务团队,整合大企业产业资源,促进创业型科技企业进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孵化模式升级发展。六是支持探索和推进智能“云孵化”。支持标杆孵化器对办公空间、专业平台、服务产品、资源要素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集成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Web3.0、XR等技术,打造线上沟通洽谈、路演分享、展览展示、合作签约、交易结算等虚拟孵化场景,促进供给与需求的智能化匹配,逐步构建孵化元宇宙,实现创新生态的数字孪生和虚实融合互促,引领孵化服务行业颠覆性变革。
3.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和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体系。一是建立潜力企业清单和培育企业库。依托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建立潜力企业清单和培育企业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健全培育和支持服务体系,分阶段助力企业发展。贯彻实施《北京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接续成长,形成持续发展的企业梯队,实现科技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二是打造细分领域产业集群。以金科新区核心区为承载,围绕金融科技主导产业加强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全力推动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北京金融科技中心等金融科技主题楼宇建设,集中连片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有序推动低效楼宇空间改造升级,打造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新增一批高品质商务楼宇。以电信、新能源、网络安全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产业链联动发展,打造若干细分领域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拓展数字新场景应用布局,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三是建设新型数字经济标杆产业街区和园区。以央企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发挥央企产业、技术、资本赋能作用,用足央地合作优势,进一步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垂直孵化,打造以普天德胜数字经济产业园、国网区块链产业园为代表的若干新型数字经济标杆产业园区。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打造马连道数字标杆街区,探索通过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园基金、城市更新政府引导基金等模式实现传统产业园数字转型。四是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园区实现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转型提升,加快培育发展内容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动漫游戏、新媒体产业。支持“设计之都”核心区不断推进数字产业赋能设计各领域各环节。支持中关村广安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军地合作,实现全要素数字化升级,协同推进数字化赋能。支持新华1949产业园、天宁1号产业园、西什库31号产业园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实现文化、科技多元融合创新升级。五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园区。加强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建设德胜、阜成门、广安大吉地等一批产业定位清晰、配套服务完备、示范引领效应明显的新型产业园区,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4.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供给和高效支撑体系。一是探索调整优化政策区范围。探索将原政策区内公园、住宅区等非产业空间资源调出,增加一些重点商务楼宇,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力和空间利用水平。二是探索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按照“总量不变、集中连片”的原则,西城园空间布局将继续保持“德胜地区”“展览路地区”“广安地区”三大地块不变,根据产业聚集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调入符合产业定位及产业可拓展地块。三是加大优质空间供给。完善低效空间改造提升工作机制,建立重点商务楼宇清单,精准掌握园区空间资源;用好低效楼宇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引导产权单位主动开展空间转型升级。加速北京金融科技中心等低效楼宇改造,推进主题楼宇“腾笼换鸟”,推出更多高品质、低成本楼宇空间。四是提升商务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北展地区金科新区广场建设,启动德胜地区“三街一路”重点区域环境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推动环境品质整体提升;秉持智慧、绿色、人文理念,大力提升文化体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和社交空间等高品质配套空间供给,积极打造多元阅读博览空间、金科大道、“新华1949”、德胜科技街区等网红打卡场景,形成独具韵味、轻松包容的人文街区。五是加强法治服务。发挥北京金融法院、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园区法治环境,为园区科技守正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强化“五项赋能”,跑出西城园科技创新发展加速度
1.强化政策赋能。加大“金科十条”“科创十条”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支持高新企业发展。统筹用好区域“产业十条”“服务北交所十条”和数字经济、楼宇改造、专业服务等产业政策,发挥好政策协同和叠加效应。高水平落实中关村“1+5”创新政策和“两区”政策创新试点,打好市、区产业政策组合拳。集中用好各类政策资源,积极培育和吸引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重点科技项目落地,“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持续强化政策赋能西城园产业创新发展。
2.强化产业赋能。发挥西城区在金融、电信、新能源、电子信息、建筑设计等产业优势,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强化“龙头+生态”机制作用,吸引“独角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集聚发展,在培育引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形成新优势。在金融科技产业方面,聚焦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和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支持金融监管、金融机构总部衍生板块、金融数字化转型新项目落地西城。在数字产业方面,发挥西城区能源企业、电信企业等总部集中的优势,抢抓企业数字化转型机遇,推进服务能源等数字化重点项目落地。在绿色产业方面,推进金科新区低碳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示范项目。
3.强化渠道赋能。依托“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网络”,加强西城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全球金融科技发达城市和先进科技园区的合作交流,发挥友好城市联络渠道作用,扩展“京外、境外、国外”立体多元化投资网络。加强与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国际组织合作,及时捕捉招商引资信息,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支持企业“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鼓励企业举办、承办和参与创新论坛、创业大赛、国际展览等国际交流活动,创建特色领域科技品牌活动,吸引国际科技创新企业落地。
4.强化平台赋能。发挥好金融街论坛、全球金融科技大会国际大平台作用,用好服贸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京港洽谈会、全球HICOOL创业者峰会等跨区域平台,服务区域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充分利用好金融街论坛这一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发挥好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作用,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重点企业展示交流的全球盛会。金融科技“一会两赛三论坛”是金科新区重要的品牌活动,已经举办两届全球金融科技大会,大会设置金融科技监管创新大赛、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赛、金融科技成果展示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展等内容,为金融科技跨领域全球交流打造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区域内国家权威金融标准研究平台——北京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唯一国家级金融领域等级保护测评机构——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国内首个区块链司法鉴定中心、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市“一带一路”法律商事创新服务平台等重要专业服务平台在大力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强化服务赋能。依托西城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文化高地等公共服务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招商引资、聚集人才的巨大吸引力,变成促进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支撑力。加大区域人才服务资源的统筹力度,构建从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人才梯队,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紧缺人才,在人才落户、人才公寓、医疗健康、子女义务教育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持续开展“政府+企业的双管家”服务模式标准化,整合各领域优质社会资源,拓展多领域多层次服务包种类,满足机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针对企业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创新“小分队”组合服务和“无接触”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以一流的服务吸引企业入园发展。
六、强化党建引领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提升的各方面、全过程、各环节,为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心铸魂、凝聚合力,带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积极推动“两个工程”。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2-1-1-5-2”框架体系,结合园区改革提升任务,深入开展“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统筹解决好“心”和“力”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园区创新发展。
(三)不断提高组织凝聚力。落实新时代党建要求,推动园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积极抓好“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持续提升非公企业党建“两个覆盖”质量。开展好非公企业“百件实事”项目,发挥非公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党群服务阵地建设,优化完善现有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园区专业机构资源,为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协调。区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国家级、市级部门支持。强化区内部门协同,加强沟通对接,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财政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区财政支持力度,对标国家、市、区科技创新政策方向和重点项目,从政策资金、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精准支持高新企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三)落实监督考核。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为抓手,强化政策统筹和创新项目协调,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和引进机制,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更多优质资源落地发展。依据重点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做好任务落实和项目引进。加强工作的督促检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基本形成组织有力、权责清晰、协调顺畅、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鼓励各平台公司加大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力度,深入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一批重大平台、重要项目、重点企业在西城园加快落地。
(四)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西城园创新典型经验、案例、做法和成效,营造西城园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发展的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创新发展各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努力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应用场景。
附件:1.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方案重点任务清单(2023-2025年).xls
2.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重点提升项目计划表(2023-2025年.xls
政策文件: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pdf
配套解读:【图片解读】中关村科技园西城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方案2023-2025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