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关单位:
依据《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需要,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我局编制完成了《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经局党组会审定,现予发布,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商务局
2021年12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西城区商务局
2021年12月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在2020年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推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西城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力开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其他中央、有关部委、北京市、西城区关于商贸发展的重要文件。
规划期限:2021年-2025年。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深入实施《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城市商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外资外贸发展质量,较好完成了市区重点工作任务。
(一)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到“十三五”期末,全区以居民和家庭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为主的八类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共计4257个,累计建成便民商业服务综合体55个,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完成每2万居民配置一个百姓服务中心的目标。打造涵盖以养老、托幼、文化、社区客厅等不同侧重内容的“第三空间”15个,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品质和生活便利性水平。
生活服务便利性持续优化。一是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覆盖率100%,生活“便利性”全市并列第一。创新便民服务业态,实现“菜篮子”全面覆盖,推行早餐示范工程。二是新建专业化门店连锁化率100%,广泛开展“生活性服务业进社区”品牌活动,引导大品牌进社区开小店,切实规范生活服务业态。三是实现居民广泛参与,在15个街道建立实施生活服务业网点建设民意立项机制,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四是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支持商业服务业转“危”为“机”,创新“线上菜”“网上餐”“云逛街”等商业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完善八类生活性服务业功能。
服务供给品质明显提升。结合我区区位特点、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一是有力推进“小店面撑起大服务”。扩展养老、托幼、阅读空间、“小物超市”等业态,深化便民商业网点创新搭载综合服务功能。二是有力推进“小中心服务大社会”。创新利用腾退空间改造多样服务功能集成的智能便民仓等项目。引导百姓生活服务中心设立“社区会客厅”、民情聊天室等邻里交流空间。三是有力推进“小社区分散大客流”。推进生活超市、品牌零售、品质餐饮、电影院、阅读空间、亲子活动、休闲娱乐等多业态的跨界融合服务,有效降低核心区商业客流密度。
构筑严密市场保供网络。建立生活必需品供应网络体系及长效机制。做好市级粮食安全区长责任考核工作,做到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支持区菜篮子联合会企业在新发地组建区域生活必需品集采集配联盟体系。做好猪肉价格波动期间市场监测保供,全区“菜篮子”“米袋子”等生活服务业网点已构筑起供应足、价格稳、布局准、种类全的保障网络体系。创新模式,构筑安全高效稳定的市场保供网络。疫情期间,创新推行“无接触购物”配送直供模式,实现社区“无接触购物”全覆盖。做好做足防控物资保障,每天供应生活蔬果蛋奶粮油等必需品500-600吨,有效维持了市场秩序和价格稳定。引导盒马、京东、苏宁、物美等龙头企业开设互联网+社区门店;支持区属老字号华天集团与天猫超市合开社区便利店。支持生活服务业智能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菜到家”微信服务平台等项目,智慧零售与到家服务更加便利。
(二)全区零售商业创新发展
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减量提质发展见成效。完成了全区70个商市场疏解改造提升工作任务,提前完成减量发展降低商业密度任务,商业服务业领域建设规模减少。引导成立西单、金融街、大栅栏商圈联盟,推动大栅栏,金融街中心区商业街等入选新一轮市级特色消费街区,推动传统商业街区转型升级。形成传统商业“一店一策”升级示范模式,引导新华百货、长安商场等升级改造为社区精致生活中心。
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打造新引擎。强化政策引领,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西城区加强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推进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赋能计划》、《西城区稳经济增活力促发展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推动西城区“夜间消费”、“首店经济”和网络消费快速发展。推动北京坊入选全市首批夜间消费地标,推进金融街“怡己”品牌服务、金融街啤酒花园等楼宇特色消费。引导传统商业深度融合线上线下经营模式,打造“西城消费”平台,全球首发西城区“5G+华为河图”智慧商圈,促进新型融合消费方式发展。
强力激发老字号品牌发展创新活力。多管齐下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利用传统街区老字号集聚优势,积极拓展新店,形成集聚效应。统合区域资源,保护品牌发展,保护老字号知识产权,维护品牌发展。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协作发展,组织老字号参加国内外展会,开展交流合作。挖掘品牌内涵,强化文化引领,促进老字号文化发展。引导老字号企业用品牌文化带动有形资产发展,推动建立老字号博物馆,加大老字号企业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组织开展“中华老字号创意大赛”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实施“老字号餐饮振兴发展计划”,为老店新繁荣带来契机。
(三)区域外资外贸繁荣稳定
稳定外资外贸总量助推经济增长。2016年至2020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吸引合同外资总额均超额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外贸进出口额占比持续位居全市前列,为全市稳外资稳外贸做出重要贡献。
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赋能产业升级。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机遇,金融业开放主阵地优势进一步凸显,获得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认定,“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94.7%,信息科技、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排名利用外资前三位。以“两区”建设为引擎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聚焦“四+N”领域抓实“项目+企业”落地发展,纳入市“两区”项目库突破性、标志性落地项目占比及项目规模均位居全市首位。
构建活动平台繁荣国际经贸交往。整合全区资源,组团参加或举办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京港洽谈会、澳门MIF展、台湾北京特色周、“两展一节”等大型活动,编制发布我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白皮书中英文版,推介西城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与世界经济更深度互联,合作范围更加广阔,合作伙伴更加多样,不断增强区域影响力。引进环球融讯、朗姿韩亚资产管理、光大养老健康、诺亦腾科技、皇马足球俱乐部(中国)有限公司、邵氏兄弟(中国)等一批知名外资企业,进一步丰富了区域高精尖服务经济结构,培育壮大金融、金融科技、家政、健康、商贸、法律、体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新动能。
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对商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在保护老城风貌的同时改善人居生活服务便利化需求,实现西城商业空间提质增效,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有效实现路径。如何在“双降”情况下实现社零额增长,是“十四五”时期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疫情或长期存在对商业发展持续提出新挑战,持续倒逼产业升级。国际国内环境变幻对外资外贸工作提出新挑战,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区域体量有限和外部竞争加剧因素叠加,增量资源不足。消费新需求提出新挑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不断深入,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需要进一步推动商业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二)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推动新时期商务发展迈向新阶段。北京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为西城区商业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消费新需求催生商业发展新动力,加速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西城商业发展新引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为社区商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两区”建设为外资外贸激发新动能。西城区是北京推进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任务的重要承接区,积极推动“两区”融合发展、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两区”既是促进西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为西城区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机遇。要在“两区”建设的先行先试中抢占战略制高点,为企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争取更多红利,打造西城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引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西城区战略定位,认真落实北京市委、西城区委指示精神,大力提升“四个服务”水平,以服务首都核心区发展、优化百姓生活、提升商业服务业品质为重点,实施高品质生活服务、高品位消费升级、高水平服务业开放重点工程,推进西城区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七有”“五性”,推进商贸服务业提质升级,增进民生福祉,持续优化供给,让商贸服务业更加便捷美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建立对外开放创新平台,打造基于数字化发展的智慧西城商务。
——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西城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西城区国际、国内影响力。加快供给侧改革,持续拉动消费升级,推动西城商业减量提质发展。加快培育商务经济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开放大平台建设,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商务发展质量。
——坚持扩大开放。树立全球视野,突出西城特色,深入落实“两区”政策,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形成“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数字经济四大主产业和现代服务业N个领域的产业开放布局,更高水平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跨界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依托,推进产品融合、服务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在中高端消费、生活服务、对外贸易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力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与新时代核心区发展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新格局,使商贸服务业为西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到2025年,基本建成引领全国、服务全球的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国际知名度、区域繁荣度、商业活跃度、生活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显著提升。国际消费影响力不断提高、文化消费辐射力不断增强、品牌战略展现力不断凸显、品质消费保障力不断强化、消费环境竞争力不断提升。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效,形成“产业+园区”开放布局,实现“项目+企业”成果落地,推动“品牌+品质”跨越发展。
(二)预期指标
--实现两条商业街区品质提升,完成5个传统百货商场“一店一策”改造。“十四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增长3%。
--打造5个社区美好生活圈。实现每千人生鲜零售业态建筑面积50平方米,生鲜零售业态总建筑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保持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覆盖率100%。
--每年引进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优质重点项目和企业不少于100个。年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2亿美元。
不断探索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治理相适应的市场供应组织保障模式。持续优化横向覆盖全行业、纵向穿透全链条的分级分类市场供应保障网络。支持组建区域生活必需品集采集配联盟体系,提升保供稳企服务能力。以“平时保运行、应急保稳定”为原则,实行“平时、特时、急时”全时态分类处置和弹性运行机制。扩大战略合作力量,广泛联系国内国外相关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加强与市级保障网络对接,建立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国有企业力量,加大与相关部门和街道的对接合作,织密织紧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采购、投放、储备网络。科学规划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全面精准对接人民生活消费新需求。在街道层面引导市场主体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织补。做好中央办公区、集中生活区和金融办公区的生活服务配套提升。紧密结合老城改造和街区更新,挖掘利用空间资源,精心织补服务业态。
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赋能,打造多业态、差异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升级版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便利化、连锁化、品牌化、智能化运营。搭建社区服务网络,强化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品味提升。到“十四五”末期,建成以网络化为支撑的社区商业便民网点体系,多维度立体化全面升级便民商业服务综合体。在区域内推进打造5个社区美好生活圈,通过对社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便民商业进行整体布局设计、高品质商业业态引进、高品位服务资源配置,赋予社区商业服务以浓厚的“生活+艺术+时尚+科技”新气息,在社区生活圈内打造社区生活服务网红店(街区)、布局“小而精”的个性化服务配套全覆盖,实现阅读、文创、养老、托幼等多种类社区服务融合拓展,提供沉浸式、有温度、更美好的社区生活新体验。
创新长效管理机制,破解生活性服务业建管难题。强化联动,健全完善街道层面便民商业织补提升机制。强化激励,开展百姓生活服务中心示范店系列评选活动,培育、树立一批消费者满意、工商关系和谐、严格守法、诚实守信、管理科学、服务周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开拓创新的优秀经营示范店(企业),带动行业健康发展。强化保障,实施好《西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为生活性服务业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品牌建设及重点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
专栏1 实施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3.0”版 |
转变思路。从注重增补建设到注重管理,从满足网点覆盖需求到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创新手段。制定实施《社区商业生活服务业建设导则》,通过动态监测、大数据分析,为辖区百姓提供精准服务。 |
深入践行粮食安全新理念,推进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健全完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西城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机制、抓协同,不断健全粮食安全领导联席会、部门分工协作、联合监管等各项工作机制。推进落实落细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粮食流通管理、粮食市场秩序维护、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等责任。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突出首都粮食安全重要地位,确保辖区粮食绝对安全。
专栏2 建立多元化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 |
完善多元化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快速有效应对机制。完善奖补政策,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多元化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保供网络,实现政企联合解决保供难题。 |
全力打造中国时尚消费窗口、首都国事交往名片、历史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城市品质消费体验地标。聚焦“高端、智慧、精品、便利”,统筹区域商业、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医疗、信息、科技等多种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东西双核”引领、“南北两带”加持、“七区五街”驱动、全域品质化生活性服务消费“一网托底”的消费新布局;拓展“八大消费行动”牵引、消费平台带动、消费空间延伸、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域智能新消费;布设新基建支撑、5G河图覆盖、商业空间艺术化提升、数字技术驱动的全息新场景;塑造沉浸式互动体验、文商旅科跨界融合、传统行业与新兴消费全渠道共振的商业新模式,形成“文艺彰显、高端时尚、多元融通、活力涌动”的西城消费新生态。
专栏3 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 |
坚持统筹推进,周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建设任务高质量落地。梳理形成重点任务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服务企业清单。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做出示范、展现“西城样板”。 |
推进西单商圈品质提升,打造集时尚交往、数字消费和金融商务于一体的西单金融街国际化高端时尚魅力圈,成为城市发展形象展示窗口和文化商业体验新地标。培育“品牌+品质”服务,引导提升业态品质及丰富度。增加国潮、高端、科技类首店及旗舰店,引入新场景、新体验门店和国际品牌餐饮,更好地服务高品质商务及休闲客群。活化背街业态,延展传统商圈效能,推进西单-金融街联动进程。优化商圈营商环境及街区管理,实现政务办公保障、金融商务延展与品质商业提升的大融合,塑造国际化时尚生活圈,打造“西单·国际智慧消费核心区”。
引进国际化商务配套,以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对标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品质,整合区内区外优势资源,精准营造我区国际化高端商业环境。推动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全球首店、亚洲首店、中国首店、北京首店入驻,支持举办国际国内一线品牌新品首发活动,引领首店经济发展。支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丰富新零售领域国际高端供给。支持跨境电商体验店建设,加快落实免税店创新政策。有效疏解腾退依附于旅游业的低端消费业态,统筹推动传统商业“一店一策”升级改造。实现降商业密度、促消费升级和稳消费增长协同发展。
专栏4 打造西城区特色商业街区 |
提升西单、大栅栏等特色商街业态国际化品质,引导商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布局,增加新技术应用,完善商业配套。提升消费服务品质,重点培育和引进符合商业街发展前景、体现西城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业态,实现减量提质发展。 |
打造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全球知名都市消费区。推动西单商圈提质升级,促进消费联动,塑造国际化时尚生活圈。推进大栅栏-北京坊街区业态提质,塑造中国式生活体验圈。突出“高品质、重文化、强引领”业态布局,全力复兴“前朝后市”的地外大街新型商业业态和西安门生活服务。引导马连道、什刹海等街区优化业态布局,持续发挥特色优势。支持购物中心丰富体验业态,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文化消费中心转变。突出首都品质、打造西城名片,在服务首都功能、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百姓需求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强化文化赋能、科技赋能,注重开放交融、务实互惠,不断提升“两展一节”等大型活动的办展规格与国际国内影响力。丰富内容,推进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娱乐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优化“西城消费”服务平台等特色品牌活动。创新形式、提升能级,全力打造“西单时尚节”全区性品牌促消费活动,助力西城商业强劲发展。立足于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不断培育打造高端特色商业活动,推进区域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进程。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老字号品牌壮大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协同联动。针对不同性质老字号深入开展分行业、分领域动态跟踪调研,科学研判推进我区老字号发展提升路径。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精准施策,推出分层分类促发展新举措。加大力度培育本土时尚产品,持续开展老字号企业供给侧改革。加强老字号品牌保护,推进老字号文化、工艺、品质传承发展。支持老字号企业树立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思维,拓展“实体+互联网”、场景化体验经营模式。借助服贸会、进博会等国际舞台,多平台推广老字号金名片,不断增强老字号品牌客群覆盖力、行业引领力。
专栏5 推进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 |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实施《西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老字号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意见》。开展振兴老字号系列活动,多措并举激发创新活力。鼓励老字号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更新思路、创新产品,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打造品牌营销新场景、新模式。 |
推进线下商业数字化升级,推动实体商业与电商、新媒体等合作,推广社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模式。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布局智慧商超,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促进商品性消费转型增效,服务性消费提质扩容。引导企业与街道、社区合作,推广前置仓、移动“菜篮子”等消费新模式,支持培育“安心达”、无接触配送等示范项目。支持老字号、商场、餐饮、特色小店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活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传统消费融合发展。强化数字化科技赋能,支持大型商贸主体升级智能化购物体验,拓展立体展示、网络营销、网订店取(送)等新渠道。激发数字消费潜能,推动“西城消费”平台优化发展,利用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和5G信息等技术,嵌入直播、电商新零售,统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品牌促消费活动。鼓励传统商业企业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提供更人性化、更具魅力的消费体验。
加强西单、大栅栏、北京坊等传统商圈智能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培育新业态,形成全景智能化消费空间。推动西外、地外等特色商业街区、大型综合体利用“5G+河图”技术,打造与物理空间无缝融合的数字消费新空间。完善智能服务、虚拟IP互动等场景,打造全区商业设施智能升级新样板。推动商业街、商业综合体在消费习惯分析、虚拟现实导购等方面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5G商用应用。
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开放整体布局,构建“一街+一园+多产业支撑”的开放项目体系。高效运转“一库三清单”工作机制,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强化“双核”布局,促进街区国际化品质升级,持续打造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两大扩大开放核心承载区。围绕“4+N”领域提升产业国际化层级,推进打造金融业开放合作新高地。推进商贸、文旅、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生活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新发展,培育商贸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打造国际一流开放合作平台,持续提升金融街论坛以及“一会一赛三论坛”五大金融科技品牌活动全球影响力。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联动,增强国际消费要素聚集。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吸引品牌总部落地西城,增强优质商品和服务配置能力。
以服务促增长,建立健全为企服务机制,完善分类分层分条块全覆盖的外经贸企业服务网络。积极梳理外资外贸企业圈层,完善核心企业、重点企业、动态服务企业清单,扩展重点税源及招商引资“服务包”企业名录。加强外资外贸行业互动交流,发挥外资企业协会和贸促会作用,定期开展外资外贸信息互动、企业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持续创新“双管家”常态服务、“小分队”组合服务、“无接触”数字服务、“场景化”应用服务等模式。通过走访、早餐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联系,根据企业需求动态更新“服务包”,实施精准服务。打造“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企业服务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夯实外资外贸支撑力量。
健全与国际专业机构市场化合作模式,深化与国际城市间常态交流合作机制。发挥政府部门+街道+楼宇+商协会+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多方联动作用,扩展“京外、境外、国外”立体多元化投资网络。完善招商项目库和信息资源池,推出区域招商产业地图,制定实施招商引资举措。持续引进优质外资外贸知名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为服务业扩大开放扩源增效。
抓好信息宣传力、政策引导力、服务凝聚力、文化驱动力的“四个生产力”建设,持续引进优质外资外贸知名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带动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借助服贸会、进博会、京港洽谈会等国际经贸平台参与举办活动,以特色促创新,提升“两展一节”办展办会水平。打好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组合拳,不断提升服务业扩大开放国际影响力。
专栏6:西城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程 |
持续推进实施《西城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加快在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数字经济、商贸、教育、医疗、科技、文旅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组织管理,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分阶段稳步推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商贸服务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合力。探索各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联动工作模式,加大全区整体统筹调度力度,明确各方职责任务分工,推动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实施。完善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动态织补机制及精品化提质协调联动机制。
加大西城区财政资金对商贸领域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基本生活服务、消费升级、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补齐产业短板,引导产业升级,对重点行业薄弱环节予以发展支持。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商务领域创新项目,推进拓宽商贸企业融资渠道。
紧紧围绕核心区战略定位,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等政策,对“十四五”时期西城区商业环境、人口密度做出研判,加强西城区商务领域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政策措施。加强商务领域政策研究,以政策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内需消费扩大。完善商务领域运行分析体系,研究推行适应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的分析研判方法。
加快营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现代服务业、商务服务等领域高端人才服务。加强人才引培并举力度,为保障生活性服务业和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升商贸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前瞻性、引领性和针对性,注重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