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信息详情
  1.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林业
  2. [制发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园林绿化局
  3. [实施日期] ----
  4. [成文日期] 2021-07-31
  5. [发文字号] ----
  6. [失效日期] ----
  7. [发布日期] 2021-09-01
  8. [文件有效性] 现行有效
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9-0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时期,也是西城区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精细化治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阶段。

在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总规)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的背景下,研究和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对西城区实现园林绿化高质量精细化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西城区有序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之下园林绿化工作的关键要务。

 一、 “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及总结

       (一)成绩总结

“十三五”时期是西城区园林绿化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完善全区绿地布局,为百姓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公共绿色休闲空间。

1.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大国事活动保障任务。

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游园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庆祝活动的环境保障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公园密切配合、扎实推进,精心筹备文体活动、展览展示和环境布置,保障游园活动圆满成功。高标准完成国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花卉布置工作。

2.绿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园林绿化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要求,绿地建设类型及规模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0年末,西城区实有城市绿地1101.2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49.45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7.57%,比2015年提高了8.07个百分比。新增屋顶绿化6.59公顷,垂直绿化10279延长米,完成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7个、花园式社区5个。

注重大尺度绿色空间拓展。创新绿化建设模式,率先落实“城市森林”的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广阳谷等6处共8.21公顷“城市森林”,实现了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推动城市双修。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充分注重对生态的修复,为市民提供了亲近森林、感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在增加城市绿量、丰富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西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市委书记蔡奇、副书记景俊海分别就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大力实施“留白增绿”。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紧抓“疏解整治促提升”契机,结合背街小巷整治和街区整理,积极为市民打造公共绿色休闲空间。建成京韵园等口袋公园69处,共11.84公顷;新增微绿地141处,共6.48公顷;其它城市绿地3.18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80%。实现了边角地、畸零地、闲置地和市政遗留项目的播绿、植绿,让绿荫走近百姓生活,极大地满足了百姓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精心构筑城市绿色网络。“十三五”期间,落实《西城区绿道体系规划》,全区共完成了全长2.4公里、总面积19.4万平方米的莲花河滨水绿道建设和全长6.8公里的什刹海环湖绿道建设。有效优化了局部地区交通微循环,极大地提升了西城区景观风貌环境,深受市民喜爱。绿道的建设将西城区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等特色资源形成串联,营造设施齐备、管理完善的公共休闲生态空间,带动了周边城市环境的综合提升。

营造百姓日常生活微环境。积极改善百姓居住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0个老旧小区共5.15公顷绿化改造提升工作。同时结合背街小巷治理工作,通过摆放种植箱及立体花钵、栽植乡土植物及街巷居民喜爱的瓜果蔬菜等方式,实现115条胡同增绿添彩,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绿化美化成果。

丰富美化城市立体景观。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立体绿化工作,并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区园林绿化局协同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对重点区域进行详细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绿化改造提升方案,充分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障了立体绿化持续开展。通过深入挖潜屋顶绿化资源,积极利用学校、医院和驻区单位等单位的建筑楼体,完成6.59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化、10279延长米垂直绿化。

3.健全机制,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加大园林绿化监督检查指导力度。协调督促各街道和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及时制定养护计划、加大管理投入、完善技术措施,精细做好绿化养护、园林设施维护修复、行道树补植等工作。积极组织专家组对居住区、单位、街巷绿化养护工作进行综合检查、评比打分,有效促进街道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全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在全市检查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完成涵盖绿化资源、古树名木、公园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种苗和湿地等78项内容的行政执法检查,对全区绿地资源、湿地、陆生野生动植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服务指导作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以技术培训为引领,邀请园林专家就古树名木保护方法、绿化养护管理技术等对各街道办事处、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及有关社会单位、居住区物业企业共300人次进行了培训,着力打造工匠团队。结合“进千门、走万户”行动,主动深入驻区单位、街道社区、百姓家庭及时了解绿化需求,切实为中央单位办公和百姓宜居生活做好绿化美化服务工作。

4.全民绿化活动蓬勃开展,爱绿护绿意识得到提高。

结合“百万鲜花进家庭、进社区、进街巷”活动、“生态阳台·都市菜园”等活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绿道等资源,开展园艺文化推广中心驿站建设,为居民提供家庭园艺的规划设计、养护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通过交流互动模式,与百姓建立长期关系,形成了多方位、全覆盖的绿色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驿站20处,开展活动2500余场次,为120万人提供了亲身体验园艺的机会。园艺驿站的服务模式获得了西城区百姓的极大认可和好评,并在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推动下,在全市各区进行了推广。

(二)存在问题

1.绿地总量仍然不足,百姓身边绿地依然缺乏。

全区绿地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两项园林绿化核心指标与其他城区相比依然相对较低,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核心区控规提出的2035年核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8平方米”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身边的休闲游憩空间仍需增加。

2.分布仍有不均,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依然存在盲区。

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7.57%,在德胜、展览路、什刹海、新街口、月坛、金融街、西长安街、广外等街道依然存在盲区,在极高的人口密度影响下,公园绿地在实际使用中的服务能力略显不足,与核心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3.面对百姓休闲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园服务功能面临精细化提升要求。

随着老人及儿童对公园使用需求的增加,多数公园日常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全区公园绿地已逐渐呈现“老龄化”的状态,部分公园基础设施老化、活动场地不足、日常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渐显现。在针对公园绿地使用需求的调查访问中,居民对公园内面向老人及各年龄段儿童的活动场地、健身设施、服务品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关注,目前部分公园的服务功能已逐渐难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机遇

1.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及战略目标为西城区园林绿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北京总规及核心区控规的深入落实,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为西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保障首都政务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改善民生环境等具体要求也为西城区园林绿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轴线申遗等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园林绿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机遇。

随着“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的落实以及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为各类规划绿地的推进落实、历史名园格局的恢复、道路林荫化提升等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挑战

1.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对西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核心区控规提出的更高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的引导下,实现城市减量发展、精细化发展、营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落实“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等目标要求,均为西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在规划、建设落实、内涵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

2.实施难度与日俱增,大量规划绿地的落实仍面临多方挑战与困难。

目前全区未落实的规划绿地现状使用情况以平房和楼房住宅居多,落实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全区乃至全市的重大园林项目,如先农坛公园、鱼藻池辽金遗址公园等历史名园的恢复工作,由于面临用地权属、资金需求量大等复杂问题,在落实中面临着多方挑战与困难,需要探索高位推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以保障公园绿地的有效落实。

3.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期望。

随着百姓对城市绿地在空间、功能、品质、服务等全方位需求的与日俱增,园林绿化工作既要解决规划绿地落实困难的增量问题,还要关注绿化建设不平衡、市民获得感不强等存量提质问题。面对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人口发展特点,在用地多功能复合理念的引导下,如何保障绿地公益属性的同时,更好地兼顾体育、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各年龄段使用者的需求,对园林绿化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 “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作为工作的全部要义,坚持把“让人民过上宜居的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三大任务目标形成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为持续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定位首善标准。

以落实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为原则,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持续推进园林绿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以保障首都政务功能、传承古都文脉、满足人民需求为园林绿化工作的核心,为核心区提供优质的绿色基础。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公平共享。

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构建优质均衡的园林绿化服务体系。不断通过高质量的园林绿化建设,促进公园绿地的均等化服务,改善市民休闲游憩环境和生活品质,满足百姓对绿色活动的多样需求,让优质绿色空间成为普惠公平的民生福祉。

3.坚持重点带动的原则,推进用地落实。

充分立足西城区现阶段城市发展诉求及园林绿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把握新时期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机遇,紧密围绕区内重大项目及相关行动计划的进程安排,实现重点带动、协同发展,高效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作。

4.坚持文化传承的原则,彰显古都特色。

加强对城市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继承与发展、传承与流变中力求历史与创新的相得益彰,提升城市品质、塑造首都个性,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5.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治理理念。

围绕街区保护更新的落实,积极探索园林绿化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投入到园林绿化的建设与管理中,逐步形成共建共享的西城区园林绿化治理之道。

     (三)规划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北京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立足现状问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形势,未来五年西城区园林绿化发展应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以满足百姓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老城格局风貌逐步展现。围绕“两轴、一城、一环”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历史名园景观格局恢复及中轴线范围绿地景观提升工作,不断强化老城历史格局,展现千年古都绿色风貌。

百姓身边环境更加美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回应百姓诉求,围绕百姓对美好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断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切实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全区园林绿化景观环境。

规划到2025年,全区新增城市绿地4.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1.85%,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屋顶绿化2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5000延长米,创建5个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5个花园式社区。推广种好“院中树、窗下花”,实现推窗见绿、出门看景,“绿色满西城”。

     四、 “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完善全区绿地格局

重点围绕中轴线、二环路“绿色城墙”以及棋盘路网等老城空间格局,持续推进园林绿化建设。聚力民生“七有”“五性”要求和需求指标,探索多种方式拓展新的绿化空间和绿化形式,构建百姓身边便捷、宜居的园林绿化空间体系。以建设用地减量发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为契机,通过规划建绿、留白增绿、挖潜增绿等方式方法,持续推进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1.落实古都景观格局,提升重点地区环境品质。

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内绿色空间的有序落实,整体提升中轴线区域的绿色景观环境。坚持顶层设计、多方推动,结合先农坛地区的腾退进程,积极配合先农坛内坛及庆成宫南侧院落(先农坛体育场练习场)历史环境整治工程,进行先农坛部分地区绿地景观建设;推进地安门内大街、旧鼓楼大街、景山公园周边等道路的景观提升改造,落实珠市口至永安路两侧规划绿地建设工作。

统筹考虑,综合推进,结合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营造工作,打通环二环绿道断点,推进护城河巡河路、绿道及城市慢行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蓝绿结合的方式强化古都“凸字形”绿色城墙。围绕城墙、城门等历史文化节点,重点完成德胜门、西便门等地区的绿色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作。

2.以提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重点,推进公园绿地落实。

加强与区规自分局、城管委、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合推进“疏整促”工作向纵深开展。结合拆违腾退、棚改地区更新、简易楼更新等工作,及时制定相应的规划建绿及留白增绿方案,完善全区绿地格局。重点推进西单体育公园等一系列公园绿地的建设工作,有效提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真正实现公园惠民。

3.结合街区保护更新,提升绿色公共空间规模与品质。

围绕街区保护更新的推进,深入挖潜,多方协调,积极利用疏解腾退后的各类空间进行绿化建设。探索公共空间复合利用、时空多元共享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与休闲体育健身、公共停车、市政设施等公共服务功能相复合的公共绿色空间。重点结合金科新区、新兴盛项目、菜市口大吉片区等地区的街区更新工作进程,与金融办公、商业、居住环境相融合,完成街区内规划绿地及绿色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提升工作,营造绿色、舒适、充满文化韵味的城市公共空间。

4.推进棋盘林荫路网建设,水绿融合强化古都空间格局。

围绕棋盘路网“林荫计划”的落实,以市政道路综合改造为契机,结合断面优化等措施,通过行道树复壮、补植双排行道树、增加道路分车带绿化、调整植被层次等方式,增加道路林荫空间,优化全区慢行林荫路品质。

落实“一轴”即中轴线前门大街南段(珠市口大街-永安路口段)、“一环”即二环路、“四横”即平安大街及沿线、前三门大街及沿线、两广路及沿线、阜成门内大街,“三纵”即西单北大街及沿线、三里河东路及沿线、赵登禹路及沿线为骨架的道路绿地提升工作。结合街区保护更新积极推进北纬路等道路林荫化改造提升工作,实现道路慢行林荫全覆盖。同时结合历史水系的恢复完善提升两侧绿地空间,水绿融合强化古都空间格局。

5.利用口袋公园精准织补,小微绿化体现人文关怀。

围绕街区保护更新的推进及“背街小巷行动计划”等工作的落实,继续进行挖潜增绿。营造可交往、可休憩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将园林绿化建设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为百姓生活带来身边的幸福感。以什刹海街道、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等街区更新项目为重点,将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建设推广至每个街区,高质量营造百姓满意、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街区绿色亮点,以点带面带动片区整体提升。

(二)持续提升绿化服务品质,加强高质量的园林绿化供给

1.满足百姓多元需求,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品质提升。

回应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重点关注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多样化休闲游憩需求,推进全区公园绿地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围绕“全龄友好”的理念,适当增加适合老年人及各年龄段少年儿童使用的活动场地与休闲健身设施,不断丰富公园生物多样性,提升公园文化内涵,营造百姓身边更有温度、更贴近生活的公园绿地。以人定湖公园、宣武艺园等公园绿地为重点,分批分期启动全区公园的全龄友好提升改造工作。

2.回归静美胡同空间,推进胡同、庭院居住环境整治及绿化品质提升。

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过程中,以街道为单位,充分利用胡同院落的转角空间、门户空间、立面空间等增加胡同街巷及院落内外的绿化空间。结合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工作,充分利用梳理整合后的院落空间,以老北京乡土植物为主,恢复院落传统绿化。因地制宜地通过大树的补植为居民营造具有文化韵味的小型绿色公共空间。持续鼓励胡同居民结合日常生活开展院落绿化,回归老北京槐香榴红的庭院绿化传统。

3.居住空间增绿护绿,创新思路推进老旧小区生活环境与绿化品质全面提升。

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遵循居住区绿化建设改造基本要求,分类施策,保障老旧小区绿化整治提升与综合整治协同推进。聚焦老旧小区对绿化问题的共性诉求,与居民共商解决方法,通过优化林下活动空间、增加适合老人儿童的林荫活动场地及健身设施等方式,提升小区集中绿地及广场的绿化环境品质,增强老旧小区的宜居活力。以《西城区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项目库中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为重点,逐步推进老旧小区绿化环境提升工作。

      (三)坚持高标准精细化要求,以绣花功夫提升管护水平

1.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利用,让古树大树融入百姓生活。

充分发挥区园林绿化局的职能作用,坚持保护优先、属地管理、科学管护、部门联动等基本原则,构建多方监管、公众参与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机制。

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等科技新手段,做好全区古树名木及大树的逐株体检工作,形成“一树一报告”,逐步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护综合管理平台。以“体检全覆盖”为抓手,落实古树名木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的整体保护模式,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状态及生境的监测,对植株衰弱、濒危古树及中轴线申遗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开展“一树一策”的抢救复壮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古树周边空间,因地制宜地开展古树小游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街巷、古树社区等试点,并积极通过“寻找最美古树名木”、“听古树讲故事”等系列文化活动,让市民亲身感受到古树名木所记载的沧桑历史与文化积淀,让古树大树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2.继续加强日常精细化管养,综合治理,科学施策。

继续加强对居民区、医院、学校、公园等重点区域的杨柳雌株更新改造工作,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杨柳飞絮防治方法,总结防治经验,提升全区杨柳飞絮综合防治水平,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出行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转化园林科技成果,利用智慧、环保的手段,着重抓好源头防护和土壤检测分析工作,继续做好绿地土壤污染防治、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养工作,确保常发性林木有害生物得到可持续控制。

3.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

健全绿化资源信息管理大数据平台,动态更新完善各类绿地管理信息,为园林绿化工作的综合分析、精准施策奠定更科学的数据基础。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智慧园林管理体系,积极总结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智慧园林”建设经验,通过可视化资源管理、动态化养护巡查、智能化辅助决策等手段,提高公园日常管理效率,并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依据。

     (四)继续深入百姓日常生活,探索多元多级的治理方式

1.健全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部门治理优势。

坚持以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动能。形成园林绿化局、各街道办事处上下互动、横向联动的管理体制。树立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专项部门及责任人。推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及绩效评价平台建设项目,强化内部管理及绩效评价。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下沉、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与各街道加强对接和互补,提高街道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的园林绿化治理常态化机制,积极听取百姓心声,发现日常绿化诉求,主动做好绿化美化服务工作。将绿化问题与道路、市政、环卫等问题联动治理,确保破绿、损绿、占绿、毁绿等违法行为的及时解决。

2.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西城特色的园林绿化精细化治理。

更加关注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结合街道层面协同治理平台的搭建,加强对社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支持、指导和相关保障,探索社区园林绿化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积极发动群众力量,结合“小巷管家”等社区治理成果,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在多元参与、群策群力中进一步探索具有西城特色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根据不同街道、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义务植树”、“园艺驿站”等平台,继续推进形式丰富的全民义务植树、园艺体验等活动,把绿色公共服务从公园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市民身边。继续开展市花进社区、园艺进万家等活动,鼓励社区通过组建园艺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邀请专业社会力量到社区“出诊”,带领志愿者开展园艺种植、花坛营造等活动,传授园林绿化养护技巧,激发百姓参与日常园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共建成果长效共享,营造花园西城的绿色氛围。



相关问答解读:【问答解读】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

相关图片解读:【图解】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解读

 

 

 


    

分享:

回到顶部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27号 邮编:100032
技术支持邮箱:work@bjxch.gov.cn
官方微信

主办: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西城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西城区数据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020002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